人们都知道大西洋上有一个“魔三角”区,你可知道我国鄱阳湖里也有个“魔三角”吗?
在鄱阳湖的北湖区,有一形似三角称为“老爷庙”的水域,相传在元代时,这里有只巨鼋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为求平安,人们在湖旁,建了这座庙宇。然而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生命却不计其数,仅1985年考察期间就有20多条船只遇难,死伤40余人,因此人们把该处称为“魔三角”,有“东方百慕大”之称。
究竟为何这里多灾多难呢?为解开这个奥秘,摸清航道情况,江西省政府鄱阳湖考察办公室经过近两年的设点观测,取得20多万个原始数据,终于揭开了这个“魔三角”之谜。
“老爷庙”水域位于鄱阳湖咽喉要道,中等水位时,水面约350平方公里,该水域上方,是星子到湖口之间长40多公里、宽仅3—5公里的挟长水道,西北面是与水道平行、边贯起伏的庐山诸峰,东西两旁及南部,为高低起伏的沙丘,植物稀少,地开开阔,“老爷庙”水域好似一个喇叭口。每年9月至翌年5月,当冷空气的增强而增大。“老爷庙”全年的大风(≥8级风)日数就有163天,平均2天多有一天大风,而周围陆地及南湖地带有时出现破坏湖面,出现一次水龙卷,把一条船卷起十多米高,摔成碎班。把另一条船从湖肭卷到围堤外边。据调查,每年滨湖地带都会出现龙卷风。在水陆交界处,由于湖面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常在水域周围形成积雨云。在陆地上形成的积雨云移到湖边时,也大多沿着湖边移动,因此有不少停泊在港内的船只被雷大风打翻。
这个水域的水文情况也相当复杂。吉山、松门山两岛横立于鄱阳湖中,把“老爷庙”水域,与南湖大湖体隔开,赣江北支、修河从吉井冈山岛西面流入“老爷庙”水域,而赣江中支、南支、抚河,几股强大的水流在“老爷庙”水域交汇,水流紊乱,形成旋涡。“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咽喉要道,赣、修、信、抚、饶五大水系都要经过这里,注入长江,在鄱阳湖南湖,则湖面开阔,落差不大,流水缓慢,除主槽外,流速都在0.3米/秒以下,到了“老爷庙”水域后,骤然狭窄,同样造成水流的狭管作用,使流速逐步增大到1.54—2.00米/秒,且在主槽带还产生涡流,这就更增加了该水域的危险性。
由此可见,“老爷庙”水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特点和复杂的水文状况是这里的频繁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揭开了“魔三角”之谜,就可在航运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大风,采取不同的安全防御措施。偏北大风主要出现在冬半年。当预报有5级风时,“老爷庙”水域就可能有8级大风。一般以此作为该水域的停航标准,即使大吨位的船,在预报有6级风时,也应停航。雷雨大风则主要出现在夏半年,一般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当预报午后有雷雨大风时,应尽快在上午驶过“老爷庙”水域,或在雷雨大风过后航行。该水域的避风港,只能避北风,而雷雨大风多是偏南风,所以,在预报有雷雨大风时,船只不应在该处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