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天象崇拜与秋夕祭月
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特别是对月亮的崇拜。月亮的圆缺变化引发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进而形成了中秋祭月的习俗。
图片来源:CCTV
古代历法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故称为“中秋”。
嫦娥奔月的传说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但他舍不得离开妻子嫦娥,便将药交给嫦娥保管。然而,嫦娥在八月十五这天不慎吃了仙药,飞升到月亮上。后羿思念嫦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她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这个传说后来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祭祀土地神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以感谢其恩赐。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月饼的由来,为何要吃月饼?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图片来源:CCTV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关于中秋赏月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其真实起源年代无考。关于“月饼”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南宋文献。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团圆的象征
月饼的形状多为圆形,象征着团团圆圆、家庭美满。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团聚一堂,共同品尝月饼,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历史的传承
月饼最初是祭祀月神的祭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人们中秋团圆的象征。同时,月饼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也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
文化的寓意
月饼的寓意丰富多样。它不仅是团圆的象征,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通过赠送月饼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兴盛习俗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从历史上看,吃月饼并不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活动,唐宋时期就没有专门为中秋而制作的月饼可吃。但自明朝出现中秋月饼之后,它就成为中秋习俗的必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亲友团聚
中国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过节以亲人团聚、人丁兴旺为福。其中又有两个节日在强调亲人团聚方面更加突出,一个是春节,一个是中秋节。自唐朝中秋节产生的时代起,就将月圆与人间团圆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间团圆的主题越来越突出、重要。这一主题是跟中秋节源于月圆密切相关的,可以看作中秋节的一个特色,而且由于跟明月联系起来而富于诗意。民间如果这天有儿女在外,不能回家团圆,家长和儿女双方都会觉得特别遗憾。现代社会人们与亲人团圆难以如愿时,也多会打回电话或书信问候。过去除了家人团聚,朋友也有聚会赏月、交流诗文等习俗。
互送礼品
从明代开始,就有了中秋节互送月饼、瓜果的活动。现在,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并演变为没有局限性的,以节日的名义互送礼物。互送礼品是一种美俗,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敬老爱幼等美好心意和优良品德,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赏月(玩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中秋赏月风俗正式形成于唐代。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逸史》等书中记载的唐明皇中秋之夜游览月宫、观看仙女跳“霓裳羽衣舞”的传说,就是唐朝宫廷中秋玩月习俗的缩影。当时在民间,玩月也很普遍。中秋之夜,为赏玩明月,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集于酒楼,好游者或登高于山顶,或泛舟于水上,文人赋诗,艺人说古,饮酒欢歌,唱酬娱乐,往往通宵达旦,极尽玩月之欢。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这样描绘当时杭州城中的玩月情景:“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赏月在唐宋时期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明清以后此习俗衰退。从古代文献来看,中秋节刚形成的时候,赏月就是文人和市民的事情,农民赏月的活动没见记载。现代,中秋赏月方式多样化,除登高望月、泛舟赏月等传统的赏月姿势外,又诞生了摩天轮赏月、坐飞机赏月、露营赏月、直播赏月等赏月新方式。
节日影响
中秋节作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节日,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庆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还传播到国外。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追捧、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汉字文化圈”,中秋节从唐朝开始就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二是随华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在过。
例如欧美这些西方国家的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地,也会举行中秋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等,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秋节在世界各地的庆祝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这一传统节日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华人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