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挨西羊头山西侧,有一座金牛山和一座金鸡岭。站在金牛山的东南侧,放眼望去,金牛山确实像一头俯着的大黄牛。或许是金牛山的像形似牛和金鸡岭上原有一小丘似鸡而得名;或许名字源于流传民间的故事,不得而知。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
晋城陵川石头炒鸡蛋是一道当地的特色美食,新鲜的土鸡蛋用石头来炒,成为陵川当地一道流传很久的特色菜——”石头炒鸡蛋”。相传围棋创始人箕子下棋时,经常是废寝忘食。于是, 随从就地取材,用铁器和山上的石头来炒鸡蛋,香味立刻就把箕子吸引了,“石头炒鸡蛋”也就流传至今。
浑源“九曲黄河灯阵”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在驼峰乡高窑村世代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庄里炎帝陵东面一华里左右的岭东村,村北面有座山叫虎头山,相传这座山原先栖息过一对老虎。上古时期炎帝误食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不仅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是日深夜,众多禽兽齐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阳城的美味佳肴——毛头丸。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毛头丸的菜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入口鲜嫩,口味极佳。
传说,将军庙村原来不叫这名儿,是叫“峰崖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北宋皇帝赵匡义(太宗)派潘仁美为主帅,名将杨继业当先锋官,攻取北京,结果被辽将耶律哥休打了个大败。北宋兵一路败逃,辽军乘胜追击。
据说当初那里曾是块平地,之所以变成如此形状,是炎帝神农死后“显圣”造成的。炎帝神农生前,一直为百姓办好事:栽培五谷,创造耒耜,使百姓的吃饭大事,初步有了保障;接着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来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为品尝剧毒的百足虫而死,叫百姓怎能不念他呢!
散格枝翻鏊是泽州县的特色小吃,这一带的翻鏊跟其他晋城的翻鏊最大的区别是翻鏊像一根根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树枝,因而得名“散格枝翻鏊”。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沃老花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集打、唱、跳三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媚秀美的风韵。歌舞结合,相得益彰,是沁河流域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体现着沁水下川文化的精髓。
地皮菜是附着寄生在荒野地面上的可食菌类物质。形似木耳、食之像菜,故新荣人称之为“地皮菜”。地皮菜可烹炒作菜,也可作汤,尤以作馅料最好。
竹笔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断竹为笔,然后蘸着兽血在石壁和兽皮上书写记事。后来发明了竹筒,祖先们又用竹笔蘸生漆在竹筒上书写。毛笔的出现,竹笔才渐次被“新生代”毛笔所替代。竹笔写出来的字,古朴苍劲,颇具金石气韵。
高平关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的老马岭上,此地山高崖陡,关隘雄险,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有一种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