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镇的龙凤台的鸭蛋远近闻名。鸭蛋绿皮、个大蛋黄呈赤红色,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驰名省内外。清代,这里的鸭蛋大量进京献给皇帝食用,以后皇帝封此为“龙凤台”。
台安肉鸭是辽宁鞍山市台安县地方特产,台安肉用型鸭品种的特点肉鸭初生雏鸭全身为金黄色绒毛,成年肉鸭全身羽毛洁白,颈腿粗,蹼大而厚,尾稍上翘,喙、胫和脚蹼为橙黄色或桔红色。背直而宽,胸宽深,肌肉丰满体,躯丰满呈长方形。
台安柳编打入国际市场台安县河多盛产柳条,沿河乡村发展柳编生产,妇女将柳条编织成各种条制品,由农村销往城市,由东北销往关内。
桑林子草帽是台安县的手工制品特产,勤劳朴实的台安人就地取材,将高粱杆梢作原料来编制草帽,很受消费者的好评。
四道河香瓜不用尝,台安县城效镇四道村大部分土地是沙壤土,种植甜香瓜历史悠久。四道河香瓜多为白瓜,皮薄膛大,色泽光华,甜脆爽口,香味扑鼻,早熟先登市。
位于台安县韭菜台镇辽河的三岔河口有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刀鲚鱼。刀鲚鱼,又称辽河小刀鱼。身长20多公分,体扁,银白色细鳞。属季节鱼,因其是“河里生,海里长”,味道更加鲜美。
要说台安县经典的特色美食,那一定是鞍山妇孺皆知,人人喜爱的台安炖大鹅,鹅肉赭红、肉烂脱骨、劲道有嚼头、汤鲜味美,再放入土豆、粉条、酸菜、白菜等辅料,丰俭由人,美名远播,一想起是不是馋得淌哈溂子了。
台安杨府回民大包子,鞍山人知道的不多,但在台安那可是吃出来的品牌。面皮细软洁白,馅料香滑不腻,汤汁丰腴,食之唇齿留香、润泽肠胃,是台安地区清真食品的杰出代表。
大张火勺是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特色的地方传统美食,发源于台安大张古镇,最早记载源于1875年清朝光绪年间。台安火勺色、香、味、形、质独具特色。它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具有爽口适胃的特点。香飘百年,技传五代。
唢呐咔戏是台安县的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所谓唢呐咔戏就是吹唢呐加上嗓音唱出的戏。台安唢呐咔戏源于山东、河北一带,清代时传入台安,与台安文化相融合后逐渐发展为台安唢呐咔戏。
台安家酱,也是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台安人非常偏爱家酱,不管是大酱炒鸡蛋,还是土豆拌茄子,或者生蘸黄瓜,都是台安人的心头爱,口头福。
糖画是许多人童年时光的美好记忆,台安糖画亦糖亦画,制作时糖画艺人用汤勺舀起熬溶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浇铸画出造型,而后粘上竹签,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即成,好看好玩又好吃。
台安古建彩绘技艺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培养了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古建修缮和彩绘专业的能工巧匠,让美丽的艺术得以传承。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当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的紧急关头,台安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张荒古渡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991年8月,张荒地辽河大桥竣工,张荒渡口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4年开始,为挖掘辽河台安文化旅游区历史, 台安县陆续在古渡遗址位置修建了青石广场、木牌坊等,并对河道岸坡进行了防护。
陈德生,1934年农历5月18日出生在台安县新台镇六台子村。 因家境贫寒,八岁就给地主放猪,受尽了苦难。1947年冬天,解放军开过来。上级派来工作队长王指导员,带领贫苦的老百姓斗地主、分田地,同时还成立了农会和儿童团。14岁的小德生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儿童团。由于他对敌斗争坚强勇敢,被选为小南沟屯的儿童团长,每天带领着十几名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查路条。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寇的野蛮行动,激起了东三省人民的极大愤怒和英勇反抗。辽河两岸也出现一支抗日队伍,向侵略者打响了反抗的第一枪,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老北风抗日义勇军。老北风英勇杀敌的事迹,虽过去了几十余年,至今还在辽河两岸传颂着。
富家镇三则故事传说是指《富家镇薄家村解放前剿匪往事》、《刘老爷治水》和《泥鳅记》。
新华农牧场城子村便是赫赫有名的明长城平阳堡城旧址。平阳堡亦为平洋堡,据史书记载,古堡曾是当年明军退守辽西的“北大门”。原古堡呈正方形,周长约500公尺,原设南北二门,南门邻路而过,城内有石铺马道和驻兵营房三百余间,北门两侧原有二碑,碑文书刻“平阳堡”字样。而今,这些珍贵遗迹和文物早已无存。
关于大明潭之名的由来,当地还盛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时,其麾下名将薛仁贵领兵东进,经由此地。时值正逢大旱,酷暑难捱,兵马饥渴已极,薛仁贵坐在马上愁眉不展。
地名是社会的产物,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时代的特征,既反映出民族的传统,也反映出时代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纵观台安地区的地名,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其特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932年5月20日,义勇军第一军团骑兵旅旅长崔德印率步骑兵各500人,联合戴胜林部义勇军合围攻打县城。经与日伪军两天一夜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伪营长周文奇左腿和胳膊受伤从北门逃走,义勇军攻占了县城,驻守5天后撤离。
张作霖虽出身贫寒,也只上过三个月的私塾,但他认识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性,著名的东北大学就是张大帅创办的,后来也就有了张作霖办堂的故事。绿林出身的张作霖没念几天书,文化底子薄。他批阅文件,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嫌自己写字不好看,就画上一个圆圈拉倒。手下人一看,大帅就会画圈,就想糊弄他。
京城正阳门外,有一著名书局,掌柜的也是一落第举子,见多识广,书局各类书籍琳琅满目。这天掌柜的外出会友便对伙计说:“各地举子都已相继进京,那套手抄《进仕全书》可提价百余出售。”伙计虽嘴上答应“你老放心”,心里却想:这老头疯了不成,他怎么知道此书定有人来买呢?
清咸丰年间,海城县的牛庄被辟为商埠,中外客商云集于此。牛庄城北5公里的太子河渡口,成了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大小船只运行水上,土洋货物贸易频繁,水盗路劫客商时有发生。
唐王李世民东征时走到三岔河边,时值夏天凶猛的河水拦住了去路,没法只好在三岔河以北10公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当时这个地方没有多少人家,找不到几只船,搭了几次桥也不成,唐王非常着急。
李龙石清朝举人,原籍海城县青莲泡人,后居住八角台。他才华出众,精通大清津,常为百姓抱打不平,官府的人对其又恨又怕,背地里都叫他“刀笔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