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乱针绣也叫宝应刺绣,是一种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创作绣画的民间美术。宝应刺绣取材多样,由衣饰绣逐步发展为画绣,风格异彩纷呈,在针线的运用中,将艺人们的创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洋湖草编种类繁多,实用性强,主要制品有草绳、草鞋、草包、蒸笼垫子、草帘子、草席、摇篮(育儿用)、草蒲团、蓑衣、斗篷、草帽、草掀子、蒲合、蒲包、蒲片、蒲扇、蒲团、柴扉、汪笆、柴帘子等,无所不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享有盛誉。
高邮十大名菜之地久天长—即砂锅天地鸭。此菜是将高邮湖飞天的野鸭(仔鸽)和高邮地上家养的鸭合二为一而得名。“地久天长”可红焖,可清炖,既有野味,也有秀香,秀野交织,别有风味。此为冬令滋补佳肴。
在扬州,做牛肉的地方很多,但大仪烹制出来的牛肉,却是当之无愧的“头块招牌”。大仪地处“两省四市”交界,天然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农村百姓的种养习惯,成就了旧时大仪的牛市。
扬州明清式家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代,扬州为全国家具三大制作中心之一。它制作考究、精巧,与扬州擅长的工艺结合。风格文雅秀美,书卷气息浓郁。扬州制作明清式家具的名师辈出,世代相承,沿袭至今。
瘦西湖传说品位高雅,情节生动,是旅游文化和名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提升瘦西湖的知名度和增加旅游者的欣赏兴趣有很好的感染和推动作用,也是乡土文化的极好教材。
月塘玩石锁历史久远。据传石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盛于晚清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一直是月塘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之一,主要是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提高人的硬功夫。
扬州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二度梅故事分布范围广,有评话、小说、戏曲等传世。流传范围从江苏常州、镇江、扬州、仪征,到浙江杭州、江西南昌,陕西长安、河南开封、山东济南等地,遍布黄河、长江流域。今仪征有二度梅衣冠塚。
排箫音色优美, 表现力丰富,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在宫廷雅乐中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及曲谱都鲜为流传。
江都方酥是江苏地方传统名点,扬式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此品选用上白面粉,绵白糖、芝麻、麻油等原料,佐以黄丁、橘饼等香料,经发酵、和酥、包酥,多层折叠成型,用文火烘烤而成,香酥可口。
水晶捆蹄在仪征也是一大特色美食,以鲜香可口,没有油腻感而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捆蹄的历史可追溯到朱元璋时期,煮熟后其形仍如猪蹄,香美可口,晾凉后切件做冷盘,咸鲜爽口。
瓜洲铁锅铸造,历史悠久,工艺先进。1924年,王源大生产的苏锅在第一次中国国货展览会上获“甲”字奖。瓜洲铁锅标注“官炉王源大锅厂”,名声远播。
扬州自汉唐以来就是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催生铁器制作业等“五行八作”的兴盛,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技艺大师们使用的各种刀具均出自扬州铁匠艺人之手。扬州的铁器制作业是古城三百六十行市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