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徐董记牛肉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姜堰区梁徐镇。梁徐从事牛肉制作的有十几家,其中以董记牛肉更具知名度。清朝光绪年间董万友为生活之计在梁徐街上开设牛肉摊,杀牛卖肉和制作牛肉。经过董万友、董家宝、董荣才、董元林几代人的努力,梁徐董记牛肉制作技艺已形成“从牧场到餐桌”的绿色链条。
姜堰大炉烧饼创制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是姜堰地区地道的美味小吃。现在姜堰东桥大炉烧饼店是还在用传统技法制作大炉烧饼的店铺。
姜堰薄脆历史悠久。薄脆饼用头麸面发面,掺以麻油、白芝麻制成坯,烤焙出炉后,薄、酥、脆、香,入口香甜,老少咸宜,是姜堰人十分钟爱的点心和零食。
溱潼虾球是当地的特产美食,取新鲜河虾去壳,斩成茸泥,加入二成肥膘(猪肉)茸泥,辅以调料加水调成糊状,用手揽拌,最后加盐收膏。拌好的虾茸用手挤成球状至油锅内炸熟。烧好的虾球色泽牙黄,浑圆如珠,美味爽口,肥而不腻。
溱潼鱼饼,江苏泰州著名的传统小吃,烧鱼饼需将鱼饼切成块状,配以笋片、肴肉片、鸡丝、青菜芯等,放入鸡汤加熟猪油烹之,起锅时在碗中浇少许麻油。 上桌时,雪白粉嫩,香味扑鼻,味美爽口。
姜堰酥饼,是江苏姜堰地区传统饼类名小吃。两片饼坯之间夹以火腿、笋丁、鸡丁、虾仁等所制馅心,捏实边沿,油炸成熟。其层次丰富,花纹清晰,色泽金黄,酥脆味香。
姜堰的溱湖簖蟹有“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之称。溱湖簖蟹蒸熟后,蟹黄呈橙金色,黄中带红;蟹膏呈凝脂状,细腻绵密;蟹香浓郁,鲜美微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河横大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横大米口感、色泽、维生素等指标超过国内外其它名米,蒸煮时,饭粒完整,米饭柔软油润,浓香持久,米饭冷后不硬,且有光泽。
姜堰大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特产,2019年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姜堰大米”牌大米,“晶莹透明、柔软油润、浓香持久、品质优良”。
佛手姜,既鲜且嫩,以溱潼储鼎茂出产的最有名。民国时期,姜堰溱潼镇过宏昌、储德昌,陈鼎元等酱园制作的佛手姜,享誉大江南北。
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溱潼周边二百多座村庄有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次)。
滚莲湘是江苏姜堰的传统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滚”字,其他地区的打莲湘,是用竹竿直接打在身上,而姜堰滚莲湘是通过“滚击”,用竹竿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
溱潼砖瓦制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古镇溱潼就有七座大型砖窑,夜晚窑火通红,如七颗明珠散落大地,那时溱潼又名“七星村”,溱潼出产的砖雕、泥塑、瓦当,图案精美,形象生动,古朴典雅。
姜堰撂石锁,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士兵常用石锁、石担子等锻炼身体,后流传于民间,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盛于清道光年间。
提起姜堰民间艺术,没有人不知道淤溪的面塑。“面人王”王迪飞所塑作品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细腻可人,鲜活俊逸。既有生动形象的外形,又有人物精神风貌的展现。
“牵驴花鼓”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扮演一对小夫妻,表演时,“丈夫”牵着小“毛驴”带“媳妇”回娘家。一路上,“小夫妻”扭动着秧歌步,以乡音土气的说唱、夸张诙谐的动作来表现小夫妻回娘家时的欢乐。
溱潼镇窑业从清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鼎盛时,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湖西庄区域里,建有108座土窑。与窑业伴生的窑工号子汇合着喜鹊湖的流水声,独具特色,悠扬绵长。
姜堰地区手工纸牌生产制作时间可上溯到清朝鸦片战争前后,零星制作的散户很多,其中的桥头镇杨院村却是最重要的生产中心。
华港镇地处姜堰市西北隅,有很多与岳飞抗金有关的地名故事。岳飞率部进泰州到离开泰州仅仅72天。在北上援楚和回防泰州过程中,与金兵发生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在战争故事便以地名方式中流传下来,流传至今。
天目山的西周古城距今约3100年,由于历史悠久,形迹尚存,经代代相传,有不少集人神一体的神奇故事,家喻户晓。有《天目鹿女传奇》、《仙翁白日飞升》、《善人坊》、《天目樵歌》、《山桥渔唱》等故事约四、五十篇。
姜堰地区围棋历史可以上溯到宋朝,黄龙士是康熙中期围棋霸主,棋艺高超,棋风不苟一格,留下十局名局“血泪篇”,著《弈括》。当时人们对他棋艺与人品评价都很高,尊之为“棋圣”。
刘氏兄弟状元的故事,流布于泰州、姜堰及周边地区。姜堰区桥头镇状元村雁子墩刘氏家族由明至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以“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闻名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