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松县,一天门粉丝老母鸡是当地一道传统名菜。一道蕴含着鲜香美味和深厚情感的地方特色美食。
宿松豆粑是安徽省宿松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也是一种非常可口的营养食品。宿松豆粑的制作通常在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这时是新收获的豆类和大米的最佳时期。村民们会将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中豆类较多,加上制作过程中需要在锅底烫成饼状,因此得名豆粑。
宿松条子又名“条子”、“生条”,是仅限于安徽省宿松县出产的一种长条状油炸类豆制品,是宿松县的特产。条子煮熟后口感柔软,风味独特,且容易保存。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鱼面口味独特,是皖西南地区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每年到冬腊月的时候,制作鱼面成为当地农家的一大乐事。据悉,宿松鱼面为县级非遗,口味独特,是当地的美食头牌。
宿松香芽是产自中国安徽省宿松县柳坪乡的一种绿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宿松香芽的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长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明亮,是绿茶中的上品。
马陵打瓜子又称打瓜子:盛产于安徽宿松东乡许岭一带,安徽六安延淠河一带也盛产。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壳薄仁香。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籽定为贡品。
宿松特产凉亭雪枣是一种糕点,因形状如枣,浩白如雪,产于宿松县凉亭河而得名,是宿松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凉亭雪枣以糯米、白芋浆为原料,先制胚,放进冷油加热,至油沸胚身壮大成形,再打浆上糖即成。
黄湖大闸蟹,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鲜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另外还富含核黄素、维生素A、钙、钾、铁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有“青壳白板、金爪黄毛、个大体肥、营养丰富”之美誉。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宿松县许岭灯会是一种独特的灯会。它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又汇集了汉族民间竹编艺术、焊接扎彩艺术、民间杂技艺术、脸谱艺术、民乐演奏艺术、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戏剧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程岭大鼓书,俗称“说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打鼓而得名。源于明末清初的宿松县, 300多年来,通过融合黄梅小调、文南词等唱腔,以及当地方言,形成了多种板式、独具宿松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九井沟传说的发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山区。由于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即称“九井沟”。神秘而传奇的九井沟,以它旖旎的风光,优美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传统民歌(赣语)的总称。它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的集体抒情诗。
小孤山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孤山传说》是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小姑,即妈祖林默,又称圣母、天妃、广济夫人等。小姑美丽善良,聪慧过人,以济世救人为终生奋斗目标,但在个人情感上屡遭打击,最终献身大自然,无法与心爱的彭郎相聚。传说发生地小孤山,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宿松县县城东南65公里处的长江中,小孤山秀美挺拔,很像一位云鬟高挽的古代女子。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安徽省宿松县,湖北省黄梅县,广济县(今武穴市)的一种集民乐之大成的吹打弹唱合为一体的传统民间音乐,是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一种古老曲艺。它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