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辇轿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高低等级落差大,高、宽、重量都有严格的约束,每个地区也有一定得差别,材料一定要优质。神轿的结构主要以打洞接榫为主要结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木质结构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和精髓所在。
龙灯是龙涓乡山后村独特的节日活动,山后独特的龙灯,每逢农历正月十二日夜间开展迎龙游村活动。
“湖上宋江阵”为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明朝末年至清初,由于倭寇频繁骚扰,加上各地反清复明的起义斗争、自然灾害,使政局动荡不安,湖上乡铜锣庙八社畲、汉两族百姓为了自卫防身,纷纷加入习武的行列,组织宋江阵。
盛行凤城地区的民间传统“大鼓吹”是节日喜庆人们表达心中美好向往而选择的一种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鼓乐之一,其中集中表现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迎神赛会、巡境、割火等各种喜庆的需求。
安溪县剑斗镇仙荣村的“迎亲队”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其渊源年代失稽。据传,当时了为民俗乡例、庙会活动,便编排扮演各种故事,来增加节目的热闹气氛,“迎亲队”便是其中一种节目。
耍铙钹,俗称“弄铙钹”、“耍锣钵”,是佛教云门宗香花派系常用的一种佛门技艺。弄铙钹以铙钹为主道具,可表演数十种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可持续两个多小时毫无重复,有时也可由表演者即兴表演,自由发挥,成为“普施”这一特定场合的表演项目。
曾郁水操队始建于1661年,时曾郁村民陈惠德等人在厦门做工,拜郑成功左营中军,武教练李志强、右营中军李文吉(李惠强之子)为师,学习水师所操练武艺。
梅占茶原产于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银瓶山,持嫩性较差,所以制作乌龙茶时应嫩采、重晒、轻摇,以使发酵充分,青辛味散发转为清香。
安溪黄金桂是以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其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黄金桂。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带桂花香,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
安溪山格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特性:久煮而不散、温补而不骤、长食而不滞、常食常近、循循渐进、药食同用,被历代医家奉为至上补品,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是滋补常药,也是赠送亲友的珍贵礼物。
安溪湖头米粉是湖头镇的传统特产,湖头是个山清水秀的小盆地,群山环抱,溪流纵横,气候宜人,具有米粉制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头米粉制作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湖头米粉有白如雪、细如线、韧如簧,经煮耐炒,煮后滑而不涩,松软适口等特点。
福前芦柑,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前芦柑,果实硕大,皮薄、色泽橙黄,甜度高,果肉细嫩、汁多,维生素含量丰富,耐贮存,广获消费者好评和市场认可。
龙门茭白栽培历史悠久,素以质量优、上市早而久负盛名,龙门种茭,已有千年历史。“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天下无比。”茭白从古至今享受过不少赞誉。
泉州妆阁(湖头水车阁),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民俗活动,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头水车阁(妆阁)是流行于湖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清光绪年间。
灯彩是中国民间盛行的元宵游艺活动,安溪蓝田进德村花灯别具一格。蓝田当地的祖先决定在农历二月十五再“灯彩游乡”,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从此,农历二月十五游灯龙的习俗沿袭至今。
安溪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之一。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安溪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高甲戏是安溪宝贵的文化遗产来自民间草根,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广,观众面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安溪高甲以“丑角”表演为主要特色,表演风格更是自成一体。
老字号“成珍桔红糕”,是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一种伴茶糕点,选用上等糯米、花生油、白糖、鸡蛋、熟米粉等配料,经精心加工而成,手艺独特。成品颜色润泽如玉,柔软细嫩,冰甜爽口,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种之一。福建安溪当地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王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佳品,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
安溪蓝田张氏毛笔制作始于1573年(明嘉靖五十二年),选料考究,具有“圆、尖、健、齐”的特征。其祖传毛笔制作技艺独特,历史悠久。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茶类中最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
安溪县的竹藤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用途广的特点。主要原料有毛竹、部分木料(如编织各色瓶的模具)和海南藤、龙须藤、猫儿藤、本地山藤,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
安溪的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安溪妇女善于织布,其产品质地优良,品种繁多。随着种棉、织布的兴起,乡镇中染布的作坊也应运而生,当时安溪农村,大都设有染布房染制蓝印花布,产品远销台湾和南洋群岛。
清水祖师信俗发祥于安溪清水岩,至今已流传900余年。据民国十五年(1926)版《清水岩志》记载,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自幼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又称麻章上人,为北宋名僧。
安溪关帝信俗源于安溪县湖上乡盛富村境内铜锣寨上的铜锣庙,经历四百多年的传承。相传举口村崇拜的关帝香炉飞往铜锣寨,百姓认为是关帝显圣,自寻圣地,于是就在铜锣寨上用石头砌成石龛奉祀关公。
保生大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民俗,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已近千年,仅台湾就有分庙五百多座。保生大帝是闽台两地数千万闽南人的健康守护神,其药签中的一些医学验方是中医药宝库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信仰信俗和健康、慈济、和谐的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溪茶歌,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传统音乐,安溪茶歌大致可以分为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情歌等多种方式。古老的安溪茶歌均以闽南话及安溪茶歌调演唱,语言通俗,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