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早春西瓜基地位于王打卦镇马颊河以西,三斗路以东,涵盖北侯村、潘邓村、王打卦村、铁匠村等20多个村庄,种植总面积1万余亩。该基地采用拱棚生产模式,实行反季节种植,早春西瓜主要品种有丰冠、华欣863、京欣1、京欣2等。主要销往京津冀、东北三省及江浙一带。
很早很早以前,东海龙王为了扩充地盘,发起了洪水,淹没了土地。老百姓都逃上了高山凸地,昔日长庄稼的地方,长起了水蓬棵。当时首领尧,派鲧治水。鲧东挡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下。尧让位舜后,舜又派鲧的儿子禹治水。
“河灯节”是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流行在平原县戴家口村一带。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荷灯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解放后,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够保佑平安的愚昧行为,也不再搞祭祀活动,而这一习俗演变成一项娱乐活动,并把“荷灯”演变成了“放河灯”。
陵城六月六晒衣节俗称“晒衣节”。是日,过去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的衣服不生虫,旧时寺庙这天晒经书,善男信女们常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
平原县“鸣店”牌西红柿主要生产基地在前曹镇鸣鸡店、肖庄、金庄、董庄、崔庄、赵庄、刘庄等18个村,“鸣店”西红柿因口感好、品相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的固定客户达130余户,年销售西红柿500万公斤,交易额达2300万元。
武城旋饼是山东省武城地区特色传统名点。武城旋饼选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其制作更加讲究,和面要根据四季温度的不同掌握软硬,并反复揉捏,馅有猪肉的、羊肉的、牛肉的,也有鸡蛋的,色泽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内馅松软香嫩,肥而不腻,清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无穷。
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架鼓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
起源于1890年,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现在的“又一村”包子用半发面,肉馅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2004年5月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保店驴肉原产地是宁津保店镇,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驴肉成名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廷贡品,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李长荣、李长善、李长春三兄弟,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誉。
“兆茂”牌米氏酱香羊腿由老城清真米家饭庄生产,有60余年的历史。精选8个月的鲁北白山羊,羊腿酱色油亮,入桌闻香,入口肉质鲜嫩、酥烂,香而不腻。先后获得“齐河特产”“山东名小吃”“山东老字号”等称号。
海岛金山寺的传说在庆云源远流长,传说故事非常优美,情节动人。原海岛金山寺位于庆云县汾水王村西一里许,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隋代即有此寺。相传唐僧成长出家于该寺。玄奘祖籍河南,出身官吏家庭,外族籍地长安。
齐河黑陶,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原料选用黄河河床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采用“封窑熏烟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齐河黑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取材多样,产品销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
夏津名吃苦水羊肉丸子,它肉质鲜美,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咸淡适中,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备受人们喜爱。用一年生的母山羊肉,这样制作出的羊肉丸子肉质细嫩,韧劲十足。
古时候。这担杖河里住着一头金牛,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午夜时分,这头金牛就会破冰而出。有人见过这头牛,全身金黄,闪闪发光,两只金角弯曲着足有二尺多长,鼻里喷出的气体,也一闪一闪地像火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