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米窝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载,德平细米窝头早在清朝,便以其色鲜味美、散爽不腻而誉满京津,曾为朝廷贡品。现仍保留着原有的特色,并经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清邢有林发现以井水浸泡驴肉,秘方制作,味道鲜嫩非常。后知县莫树椿将之进贡,道光帝御赐“邢家驴肉”。具有鲜美细嫩,不腻不柴,不散不黏,滋阴壮阳,补血润燥等特点。
采用祖传配料,陈年循环老汤,选用纯正当地农家饲养羔羊,阿訇亲宰,采用穆斯林民族制做工艺独特生产加工方法精制而成。产品特点:百年传承、形美色鲜、肉嫩可口、鲜奇滋补。
采用祖传配料,陈年循环老汤,选用一到三岁纯正鲁西黄牛,阿訇亲宰,采用穆斯林民族制做工艺独特生产加工方法精制而成。产品特点:百年传承、形美色鲜、肉嫩可口、鲜奇滋补。
满家熏鸡历史悠久,从清朝嘉庆年间延续至今,在临邑德平当地久负盛名,产品配以党参、砂仁等多种中草药,即是美食,又是上等补品。鲜美细嫩,不腻不柴,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强心利肺之功效。
“老唐烤鸡”是明朝年间北京唐氏用祖传绝记制作的宫廷佳肴,唐国兴先生是唐氏烤鸡技艺第九代传人,他重操祖业,予以发扬光大。此产品使用三十多多种名贵中药精致而成。色泽油黄、脱骨成型、味道鲜美、表里一致、营养丰富,被各大饭店列入上乘菜肴。
寇老大蒸包的制作工艺与风味特色,既充分保留了传统蒸包的皮薄、馅大、汤汁充盈的优点,又解决了传统蒸包口感油腻,面皮弹性不足,软糯无嚼劲的缺陷,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完善的工艺流程,开创了蒸包的新工艺,新形象!
王甲治香油始于1956年,王甲治香油前身是王寨子香油,创始人王立银,2021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甲治香油凭着“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经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努力,从一开始的走街串巷,发展到现在最具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香油加工生产企业之一。
现洛北春公司生产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三种香型的白酒,三种香型,五百多个品种。高中低档齐全,低中高度兼备。近几年这三种香型的白酒均有优势品牌荣获山东省白酒酒体设计奖和感官质量奖。
迷戏是临邑县临南镇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民国前为以“唱门”为主的民间小调,逐渐演化成“迷人小调”。后来临南镇周道口村的民间艺人将迷戏传承下来,改编演唱了《王小赶脚》《后娘打孩子》《黄爱玉上坟》等剧目,并自创《红娘》《大登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深受人们喜爱的曲目。
葫芦造型美观,从明朝起就已出现葫芦工艺品,到清朝时出现的“刻制葫芦”和“范制压花葫芦”成为朝廷供品,随着时代进步,又出现烫画葫芦和雕刻葫芦,拼雕葫芦。任德斌是临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成立了葫芦雕刻工作室,代表性作品有《梅兰竹菊》《四大国粹》《福禄寿喜》等。
临邑县在古旧家具修复技艺逐渐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状态的情况下,古旧家具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孟祥春,2019年成立个人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古典家具修复技艺,进行研究和开发使这项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山东临邑城东22里处,有村名“神井”。为什么叫神井呢?这里有段有趣的故事。在老年间,有个自称鲁班的年青木匠来做活。据说,村西供养王母娘娘的大殿,就是他设计修筑的。这么高的手艺人,在乡间很少见到。
传说,在临邑城东南五六华里的地方,是一片地势低洼、野草丛生的洼地,名叫鸡叫洼,临邑城的故址就在这里。人们传说的鸡叫城是座有名的古城,经商的、卖艺的、赶集的、唱戏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里的人们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呢?
传说临邑城北七八公里处有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赐建的三个村庄,名字分别叫风家、罗家、燕家。当地老百姓习惯统称风罗燕。三个村都座落在朱家河南岸,朱家河是条直通东海的大河,紧邻北岸的就是著名的洪传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红坛寺。
于临邑县一勾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剧种流行德州、聊城、滨州及河北省东南地区,主要流行于临邑县。一勾勾有传统剧目70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等。
德平大鞅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平大鞅歌起源于元朝,流行于临邑县德平镇一带。当时的统治者若有宴会或欢乐场合时,便强迫年轻的妇女陪其唱歌作乐。百姓想出变通的办法,男扮女装去应付,演唱内容庸俗不堪,这便是大鞅歌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