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棒槌》起源于获嘉县西南部的东张巨村,流传于获嘉县境内。《踢棒槌》演出一般需要16人或20人,表演分脚踢和手舞两种方式,即用丝绸吊住特制棒槌“脚踢”与手执棒槌“舞花儿”,为走街表演节目,边行进边进行队形变化表演,一般很少在舞台上表演。
辉县市落腔是河南省稀有剧种,是民间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解放前也称“唠子腔”、“捞子腔”,主要流行豫北地区及与之毗邻的山西、河北山东交界地区,清光绪年间自河南内黄县传到辉县,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方的年轻人在喝酒的时候有个习俗就是划拳,又叫猜枚。“一心静呀、俩个好呀、三星照呀、四季发呀、武魁首呀、六六顺呀……”。各地叫法不尽相同,但武魁首一词都是这样叫的。武与五谐音,武功最好的人叫武魁首,他就是太颠。
霜打馍是河南省长垣市的一种美味的传统甜食,属于豫菜。一根根馍条上犹如挂一层霜雪,故称“霜打馍”。它可是甜食中少见的风味奇品,色泽雪白,外酥里浓,香甜挂齿,雅俗共赏。
封丘雪花酪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冷食之一,里面加各种佐料:花生仁、瓜子仁、葡萄干、小山楂块、浇上一层口感浓密的红豆,然后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雪花酪就可以入口了。用小勺轻轻地送一口到嘴里,清凉、甜香、细滑,满身的暑意顿时消失全无。
卷尖为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地方名菜,属豫菜系,是由猪肉、鸡蛋、芡粉及各种调料制作而成的菜。卷尖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因外皮是用鸡蛋摊制而成的薄饼,色泽金黄,所以卷尖又称为“黄袍加身”。
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的那次封神,主要是针对阵亡将士进行加封的。不过也有例外,也封了几个活着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散宜生封文曲星。
马皮舞是一种全国罕见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且别开生面的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杜官滩村。以前称“耍马皮”,也有“神马皮”之称谓。现在称“马皮舞”者居多,又称“巨鞭马皮舞”、“金龙马皮舞”。反映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河南新乡的获嘉烧饼以经济实惠,口味好深受消费者喜欢。获嘉烧饼是在结合新乡的本土烧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而成,秘制配方发酵,涂上特制油酥,烤制后,色泽金黄,层次分明,油而不腻,香气四溢。
“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起源于辉县市太行山一带,现地名有:王莽岭、刘秀城、刘秀胡同、扳倒井、刘秀桥、刘秀沟。该传说源于西汉末年王莽四处追杀刘秀的历史事实。
独腿高跷流传于河南获嘉县西南部一带,其起源于中和镇小营村。《独腿高跷》形成于明末清初。一般为10至15人为一队,一个扮演猴王,其余都扮演小猴。也有的打扮成“猴太太”、“猴先生”等,那就根据要加进其他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没有固定程式。每只小猴固定使用一只高跷腿,也叫“猴腿”。作为指挥,猴王一般不用“猴腿”,只在地面上行动。脸谱化装及服饰与《西游记》人物同。
故道家纺依托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织布文化为底蕴,古为今用,以传统的脚踏木板织布机为机械,以传统老粗布的独特风格、顺应绿色纺织的时尚潮流,采用天然棉、天然彩棉为原料,依靠民间五千年的穿梭艺术,以72道工序精织而成,故道家纺主要产品手工老粗布床上用品、四季毯、粗布凉席、衬衣、短袖、睡衣、家居休闲装等系列。
落腔,是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的地方戏曲稀有剧种之一,其前身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穷人行乞时唱的谋生之曲——“莲花落”,后演变为“落腔”。演唱的内容多为民间传说的家庭故事,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一度传播很广,流行于长垣市、滑县、内黄县等地。
李金梅毛笔手工技艺源于清道光年间,是由安徽籍制笔工杨泰和先生将徽派毛笔制作工艺、选材方法、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传于封丘县李马台村秀才李挺宝,并由其后人代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李金梅毛笔做工考究,成品美观,现已形成礼品套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10大系列,120多个品种,毛笔行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