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卷戏又称大笛戏、大笛子罗罗、罗子戏,是传统戏曲的鼻祖和活化石,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是流行于豫北、鲁西交界地区的古老剧种。
范县四平调是流行于河南濮阳地区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它由苏北花鼓戏演变而成。因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平板取之于花鼓的平调,兼有四省之意,故称四平调。其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婉转,优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偿。
清丰驯兽艺术属流动表演,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娱乐和教育价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清丰梅花拳起源于宋末元初,康熙年间,梅花拳传到了清丰西北的雷家村,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梅花拳场,清丰自古民风纯朴,勤劳善良,崇文尚武。
南乐莲藕具有白、脆、甜等特征,非常适合凉调食用,既可当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两相宜。
花鼓也叫花鼓灯。俗称打花鼓。因演唱时伴以腰鼓击节而得名。又因早期演唱曲目《郭丁香》而称花鼓丁香。有戏曲、说唱和歌舞三种形式,流行河南全省。受各地语言、音调的影响,形成了豫东花鼓、豫南花鼓、豫西花鼓、豫北花鼓等不同支派。
铁花火龙又称铁火龙,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火龙是我国民间舞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与铁花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
狮龙斗蛛舞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表演艺术,明朝初期,狮龙斗蛛舞传至清丰。在清丰发展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城灌汤包主要是猪精肉、山东大葱、芝麻香油、中药大料等为肉馅原料,以烫面为主,灌汤包特色顺嘴流油,油而不腻,口感劲道,味道鲜美。
李记五香猪蹄,主料选用清丰本地上品新鲜净猪蹄,配以十几种名贵佐料和多年循环老汤。熟烂脱骨、五香纯正、色泽鲜艳、香气诱人、口感上乘、冷热风味各异,常食之具有滋补、养颜等功效。
银胎景泰蓝,据考源自明朝属于古代宫廷艺术。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银胎掐丝珐琅”“金胎掐丝珐琅”。王氏银胎景玉器有宫廷制作和民间制作之分,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大罗戏,是南乐县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又名“罗戏”、“罗子戏”、“大笛子”、“大笛子罗罗”,南乐邑人多称“骡子头”。大罗戏相传是“大乐戏",罗是快乐的“乐”。据说是唐朝李世民带领军师魏征和官员去山东济南巡视,李世民听着乐曲,安全地渡过了黄河,并把渡河时表演的乐曲命名为“乐戏”,现称罗戏。
河南南乐县的西街龙舞始自明代,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北方龙舞的一个缩影。其表演风格尽显梁山、燕赵遗风,出动时龙身灯火通明,目若巨电,摇头摆尾,吞云吐雾;表演动作有龙出海、挝勃、钻腰、钻尾、翻腾、盘龙等60多种套路。
“三粉”指粉面、粉条和粉皮。粉面制作在南乐县有相当长的历史。南乐粉条具有色泽鲜亮透明,质地柔韧耐煮,条细长而均匀,味道可口等特点。粉皮也是以粉面为原料,是粉面的另一再制品。南乐粉皮具有色泽白嫩、均匀透明、柔韧耐煮等特点,可烹调各种菜肴。
台前县裴城寺村大洪拳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习练之拳术,至建宋为君,又名君洪拳。2015年9月23日,台前县大洪拳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