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双蒸酒,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海九江“三宝”之一,九江双蒸酒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三江汇流,农业发达,水产与农副产品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佛山人还创造了丰富的、富于认识、教育和实践作用的民间谚语,其中以农谚最为丰富,更具地方特色。这些农谚包括农事节气、耕作技法、农业管理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近千条。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精炼、准确且朗朗上口。
九江鱼花生产习俗是佛山南海九江乡民在鱼花捕捞季节,据气象预测鱼花流经时间,在河段设立鱼花埠,捞取鱼花后进行分类、培育管理,以及交易和运输的民间生产模式。
盐步秋茄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镇(现属大沥镇)的一种特色传统名菜,也属于粤菜系中的一道佳肴。盐步秋茄的烹饪方式多样,蒸、煮、焖、焗、炸、炒样样皆可,一茄就能成宴。常见的菜品有豉油皇秋茄、酥炸秋茄、水煮牛肉秋茄、秋茄羹等。
禅城礼饼是佛山市禅城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禅城礼饼的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的公兴隆饼家。
大顶苦瓜盛产于佛山南海的谭边村,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它是大沥谭边特有的苦瓜品种,在珠三角地区远近闻名。大顶苦瓜的味道甘凉,较少苦味,甚至不苦不涩,口感爽脆,无渣。其糖分和维生素D比一般苦瓜要高10%,回甘后劲和下火功效十分强大。
据传,东晋成帝时,葛洪云游至仙岗,寻得一佳泉(今仙岗村流水井),用其水在丹灶金峰岗顶炼丹,终于炼丹成功。1579年,明神宗朱翊钧为纪念葛洪,把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
香云纱,又名莨纱,是表面乌黑光滑、类似涂漆且有透孔小花的丝织物,因穿其所制成衣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得名“响云纱”,后以其谐音称之为“香云纱”。
鱼腐是广东顺德地方传统名食之一,属于粤菜系。素以乐从镇制作技艺最为精湛,故称“乐从鱼腐”。它以色泽金黄,味道鲜美,幼滑甘香,诱人食欲而享有盛誉。
广东南明粤曲原为粤剧的声腔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清道光初年,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发展为自弹自唱或用乐队伴奏。粤曲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石湾陶,景德瓷”,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行于广东佛山流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龙舟说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主要以清唱为主、说白为辅。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是生动丰富的原始艺术、 乡土艺术、风俗艺术。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 十四年(1449)定名为秋色。
多年以来,在南庄上元村,每逢中秋佳节都举行热闹的舞火龙、秋色巡游的传统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民众相信舞火龙可祈福,辟邪、求安康。
洪拳又称“洪家拳”,南庄的洪拳已有过百年历史,宣统年后洪拳开始传入南庄,是禅城区最活跃的洪拳脉络之一,南庄人历来崇文尚武,既涌现了大批文人墨客,也是习武、舞狮荟萃之地,南庄洪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人文底蕴中传播、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