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凉粉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通渭凉粉采用花荞粒为原料,其口感光滑鲜香、清爽可口,是夏季消暑、开胃的最佳食品。
罐罐茶是通渭县传统传承并广为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通渭罐罐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逾千年。丝绸之路从天水进入通渭,使得通渭成为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从而促进了罐罐茶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浆水面是通渭人民家喻户晓的美食,
通渭麻辣烫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食材种类而广受欢迎。通渭麻辣烫以其热辣鲜香、翻滚着“土生土长”在通渭的各色风物而著称。
通渭麻腐包子是甘肃省通渭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其独特之处在于馅料由麻子、豆腐、土豆等原料制作而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
搅团一般由荞面等杂粮面制作而成,在通渭县搅团尤其以马营一带做的最好。现今搅团小吃的种类有玉米面搅团、莜麦面搅团、谷面搅团、糜面搅团、地软儿搅团、浆水搅团等。
通渭苹果,甘肃省通渭县特产,通渭苹果主要以红富士品种为主,果实近圆形、端正,色泽靓丽,果面光洁,果皮薄;肉质脆、汁液多、酸甜适口,可谓色香味俱全;而且果核小、品质优,耐储运,极具地方特色。
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通渭饴糖又叫糖瓜,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而成的一种黏性很大的糖,把它扯成长棍形就称为关东糖,拉成扁圆形就叫糖瓜。既可食用,又是祭“灶神”时的必用品,是通渭县的主要糖制品。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麦麸醋制作以麦麸为原料,以大曲酿造为主,一般要经过制曲、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前后需六七个月才能酿造出来。这种醋具有“色、香、味、醇、浓”五大特色,深爱消费者的欢迎。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书画鼎盛,为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装裱技艺应运而生。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技艺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片和册、页。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保存和观赏。
通渭荞圈,又称荞圈圈,是甘肃定西通渭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它以荞麦面为主要原料,经过开水烫熟、拌入小苏打、调成糊状后,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再浸入八成热的油锅中炸至棕红色捞出。成品形如镯环,色如蟹肉,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带有天然的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甜醅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为地产莜麦。通渭甜醅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具有消食、解暑、清热等功效。
通渭苦养茶是一种纯天然饮品,通过膜分离技术萃取苦荞麦中的天然有机营养元素芦丁(黄铜)、叶绿素等,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而成一种固态营养保健品。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厚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通渭书法的独特魅力。
清凉山又称发云山,雄踞通渭县城之南。通渭县清凉山庙会是广大民众敬祀先贤、祭祀、礼佛、踏青聚会、娱乐购物、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日,会期3天。
通渭县湛龙观庙会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庙会活动,湛龙观位于常家河镇西三里许,有塔尼寺,宫名湛龙观(又名斩龙观),主要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法会”和农历九月十九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法会”。
鹿鹿山位于通渭县北部,距县城十五公里。鹿鹿山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社会风俗、人文礼仪和古老传说。鹿鹿山庙会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举行,具体时间可能会因年份和当地习俗而有所调整。
通渭扇鼓舞是一种伴随着民间巫术和祭祀活动而发展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多在迎神打醮时举行,由师公(即巫师)表演。
通渭探马舞是通渭社火中的一种舞蹈形式,通渭探马舞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是民间人们模仿远古军队在夜间行军打仗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而形成的。探马舞在社火演出中,主要以迎接社火为主。
通渭山歌是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田间山野,劳动现场,即景而歌,随情而唱,无固定唱词,无乐器伴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编唱的民歌。主要有“对寸歌”“独歌”等形式,以“独唱”为主。2008年1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通渭木雕是我国北方木雕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布通渭全境,尤以马营、平襄、襄南、陇山等乡镇最多。它作为建筑构件,大多用于山门、照壁、墙面等建筑物上。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通渭草编技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传统技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类、用具类、衣着类、家具类、建筑及室内装饰和麦杆贴画等。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子”。
通渭小曲戏是广泛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通渭小曲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通渭人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优良传统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