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饭也叫馓面饭,是甘肃人常吃的一种食物。尤其是在渭源一带,到了冬天,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吃馓饭。可以这样说,以前在渭源,很多人都是吃馓饭长大的。
浆水面是渭源城乡皆宜的家常饮食之一,因其制作简便、酸辣可口、开胃消腻、清凉解暑而深受人们喜欢。
蕨菜营养价值高,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磷、镁等多种微量元素;且味道鲜美、口感爽脆,具有清热化痰、润肠理气的功效,备受渭源人民的青睐。为了在冬季也能品尝到这人间美味,勤劳淳朴的渭源人民会自制一些腌蕨菜。
洋芋搅团是渭源县乃至西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口感质嫩、爽滑、筋道、味长,入口绵软劲道、弹性十足、香满唇齿,吃一碗还想再吃一碗让食客们欲罢不能。
渭源洋芋囷囷(yáng yù qūn qūn)是西北地区,特别是渭源县的一种传统农家饭食,洋芋囷囷是西北农家的一种传统饭食,主要用土豆条(丝)与面粉拌匀蒸熟而成。在渭源县,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马铃薯(即洋芋)的生长,因此洋芋成为了当地重要的食材之一,洋芋囷囷也随之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渭源烂皮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北小吃,尤其在甘肃渭源地区颇受欢迎,它又被形象地称为“烫面油饼子”。其外皮金黄焦脆,薄如蝉翼,入口脆爽,一嚼还会有轻微的咯吱声;“烂皮袄”还具有“油而不腻,软糯酥香”的特点。
黄香沟鸡,也叫虫草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特产,具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黄香沟属于放养鸡,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大规模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供应基地。渭源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原种田5万亩,一级种田35万亩,年产脱毒瓶苗6.7亿株、原原种8亿粒(占全国四分之一)、种薯110万吨。
渭源黄芪作为甘肃省渭源县的一种重要中药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2022年,渭源县种植面积达到将近9万亩,产量将近3.9万吨。
渭源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大特产,渭源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渭源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归更是其拳头产品。
渭源白条党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特产,渭源县人工种植党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所产白条党参因长相清秀、色白条直、肉质饱满、质地坚实、药用价值高,也被称为渭源“小人参”。目前,渭源县白条党参种植面积达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6万吨以上。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庙会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莲峰山庙会作为渭源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祈福纳祥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
五竹寺庙会依仗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美丽景色,以及距316国道近便的有利条件,每年的山会庙会都很热闹,这里的夫妻树和万松大观,是人们竞相留影畅抒胸臆的美好去处。
渭源县清源渭河禹王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禹王庙供奉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他因治理黄河、疏导洪水、划定九州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和华夏国家文明初祖。在渭源县,禹王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民众祭祀祈福、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草滩寺位于甘肃省渭源县祁家庙镇,据传其建寺历史久远,草滩寺庙会始于2004年,一年一届,已先后承办了多届,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是藏传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融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漫坪屲的朝元山雷祖庙庙会,规模仅次于本庙,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有方圆八大庄三千多民众供奉。市场经济使这里的庙会与山会合二为一。一般从农历六月初九开始,六月十三结束。唱社戏,也漫花儿对歌,当然主要是方圆周边民众的物资交流活动。
渭源五月骡马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围绕骡马等牲畜的交流与交易展开。
渭源县九天圣母庙会,又称“郑家庙九天圣母庙会”,起源于明代末期,主要供奉的是“九天圣母太乙元君娘娘”。
渭源县会川本庙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活动。本庙庙会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但近年来庙会期的时日延续不断增加,由三天延至五天,甚至一周。
渭源首阳山自伯夷叔齐隐居后而出名,千百年来,凭吊、祭奠者络绎不绝,且延续至今,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碑文。
渭源羌蕃鼓舞是古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显示了羌、藏、汉民间舞蹈的融合性,是由原始狩猎——古代征战——节日庆典的祭祖祀神的歌舞仪式演变而来,与数千年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一脉相承。
渭源皮影戏民间也称其“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渭源皮影造型丰富精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吸收了周边民间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精华,溢彩纷呈,流派众多。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位于麻家集镇的高石崖和乔家滩举行。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主要流行洮岷花儿,它的种类、内容、曲调具有多样性,一般唱时随着歌唱的感情,词的内容、曲调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拘束,有“十唱九不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