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龙膏源于《谵浦方》中的斑龙丸,由斑龙丸减裁配方而成方。迄今传承到了第四代。
经河北省深州李老能先生(1795—1881)在前人拳术的基础上创立的形意拳,以其刚柔相济,技击凶悍而威震武林,自出世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意拳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
芦台罗汉音乐会是流传天津宁河区独有的一家传统音乐会社。清末民初时期,宝塔寺乐僧与民间乐手经常在寺内交流切磋佛教音乐,后由乐僧将佛教音乐传播到民间。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下同乐高跷”历史悠久,据津南文史资料周祜昌、周汝昌兄弟俩撰文记载,“同乐高跷”传统源出天津卫灰堆,后传入津南咸水沽,并由周汝昌的伯祖周锐(兄弟排行老七,俗称七爷)所创建“海下同乐高跷老会”。
穆氏花毽起源于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由穆氏家族长辈穆成亮(1858年—1928年)自西青区杨柳青石家大院学得技艺。经过140余年的发展,穆氏花毽传续至今已有五代传人,形成了“隔网对抗”计数、舞蹈与踢毽结合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技术风格。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以及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汉沽女书民俗文化。
刘安庄同心高跷组建于清末成立于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表演内容以“渔、樵、耕、渎”为题材,表现了农耕社会的渔夫、樵夫、农夫、书生四种职业,在逢年过节逛庙会、庆丰收时的欢乐场景。
北仓随驾狮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道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花会,今已传至第十代。因娘娘庙门前摆有两座大石狮子,有人建议此会由“大鼓会”改名为“随驾狮子老会”,意指为出巡的娘娘保驾护驾。此后,“随驾狮子”便沿用下来。
海下文武高跷,是指发源于天津卫“海下”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形式,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剃头”,亦称理发。据史料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的剃头师傅。宝坻剃头技艺包含十六种技巧。宝坻百姓为了谋生糊口,一些农民就学起剃头的手艺。久而久之,宝坻剃头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蓟州区上仓镇消流村土壤中锶含量较高,消流麻山药,口感好,富含微量元素锶,营养价值高。早在清朝年间被北京同仁堂收购入药。而蜜薯则是另一种深受欢迎的农产品。它以其香甜可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武清区大良镇田水铺村的水果萝卜以其脆甜的口感、翠绿的颜色和多汁的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是远近闻名的萝卜之乡。这种萝卜被称为“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它外皮光滑,肉质脆甜,翠绿多汁,具有天然的甜味和清香。
崔庄冬枣它也是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的特产,是枣中佳品。皮薄核小肉厚,肉质酥脆甘甜,成为皇上贡品,因此也称贡枣。崔庄古冬枣园位于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整体保护面积达3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占238亩,拥有600年以上冬枣树168棵、400年以上冬枣树3232棵。
宝坻大蒜,天津市宝坻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宝坻大蒜以6瓣为主,茎盘上围成一轮,蒜皮为紫红色,蒜瓣洁白、均匀,鲜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浓郁,风味独特,肉质肥厚。
丰台福德源木雕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作品多源自神像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雕刻形式为圆雕。
何记箍筲制作技艺,创始于清朝光绪初年,现今的何记箍筲制作技艺,凝聚了何氏家族四代人的心血。不但传承了传统的技术和造型,还根据木料的涨缩性能和受力性能,与制作技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设计与制作手法。
蓟州区白涧镇杜吉素村的传统花会—少林五虎棍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茶汤本是北京传统小吃,传到天津后被爱吃会吃的天津人发扬光大。葛沽崔记传统茶汤制作技艺始于明末,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是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津南的崔记茶汤就因其口感丰富、甜而不腻、回味无穷的特点广受欢迎。
津南味道多香甜,南义葡萄堪一绝,津南区八里台镇南义村是天津市有名的葡萄之乡,尤以玫瑰香闻名,味道浓郁、肉质细腻,入口唇齿留香。
王氏贴饽饽熬鱼起源于天津市武清区。王氏贴饽饽熬鱼,鱼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富含钙、磷、碘、铁等人体所需重要的无机盐,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玉米面饽饽是粗粮佳品,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能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
迎新草莓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的特产水果,因其是在新年时节便开始成熟,故称之为迎新草莓。迎新草莓不仅可以“高架种植”,还有“白、粉、红、黑”四种颜色, “神奇”且“新鲜”。
独乐寺庙会起源于辽,明清时达到鼎盛,绵延至今千年有余,辐射蓟州及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京东最有影响的庙会。独乐寺庙会现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
北塘海鲜已有几百年历史,经历了从船做到家烹,从家烹到宾宴,直至形成品牌,逐步完善。“北塘海鲜”究其鲜,主要是产的鲜、做的鲜。北塘海域属于泥质浅滩,水质肥沃,其海产、河产品洁净无沙,肉质肥厚,食来甜嫩清爽,味道鲜美。
芦台春酒原名“德和老酒”产于芦台镇,其前身是清朝初年的“德和酒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鼓站唱,另有人分持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
“西蒲洼少林会”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西蒲洼少林会”在演出中分为两部分:文场与武场。文场负责伴奏渲染气氛,武场进行上场表演武术套路。表演形式有长拳、六合拳、通臂拳、大棍进枪、两节棍等多达几十种。
芦新河少林长拳已有百年历史,芦新河少林长拳属于少林长拳类中合性拳种。表演过程变化难测,攻击点位不定,快如闪电。手眼结合,腰腿结合,心气结合,三合一体。
蓟州西路评剧起源于蓟州的西部莲花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蓟州西路评剧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莲花落、彩旦莲花落、北京蹦蹦、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西路评剧。
宜兴埠诚音法鼓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公元1790年),正值社会昌盛国泰民安时代,此时法鼓已从单独的酬神祭仪中分离出来,逐渐向民间群众娱乐活动过渡,并走向兴盛。
刘氏剪纸在传统民俗的影响下产生、发展、传承起来,同时它又为民俗增添了光亮和色彩。刘氏剪纸以单色剪纸为主,特点浑厚而质朴,用料和工具都比较简单,经济实惠,易懂易学,自身消耗小,是最方便最简单的艺术活动。
宜兴埠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历史。廿四式通背拳是中国拳术之一,也称通臂拳。基本内容以其高、难、惊、险的套路,进行单打、双人对练、一对多练习,讲究手法、步法、腿法。
武清传统家具的修复是一门综合性难度大的技艺。这几个程序中,其制作技艺包含木工、雕刻、金工、藤竹工等不同方面的修复,整个修复过程工艺繁复,精准度要求极高。
宝坻黄庄豆片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制作工艺的地方特产。它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以其物美价廉和食用便捷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其成品色泽金黄,口感独特,既可以单独作为小吃享用,也可以搭配其他菜肴一起食用。
“虫八(ba)蜡(cha)庙小车会”现于清光绪年间,有100多年历史,每逢春节、元宵节均为本地区村民演出,至今仍保留原貌。此会在天津诸多的小车会中从服装道具、人物表情、音乐伴奏等情节中,最能体现出传统特色,从细腻的表情动作,微妙地刻画了剧中人的不同风格,代表了民族民间文化韵律,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舞蹈史诗。
“嘎巴菜”本名应为“锅巴菜”,天津话称“嘎巴菜”。锅巴菜以绿豆、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天津人俗称锅巴)、晾干后切成柳叶形小条,浸在素卤之中,盛碗,点上芝麻酱、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卤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六种小料制成。成品五彩缤纷,多味混合,素香扑鼻,锅巴香嫩有咬劲,味美适口,营养丰富。
上善道乐是一门古老的道教音乐艺术,它于清同治年间,由静海县独流镇,(独流北会华主持传授)传授到现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因此成立韩家墅上善会以专项演奏上善道乐,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了,当时的上善道乐就是用于为民祈福、增寿、祈雨求丰,超度亡灵。
燕青拳系中国武术拳种之一,此拳起源于唐末,是以宋代燕氏历史人物燕青命名的拳系。燕青拳经历百余年多代人的切磋、磨合、创意,已然形成独特、完善并具实战意义的拳术。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传统名点。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
飞叉,是以古代战斗武器长枪演变成健身器具。飞叉有柄(枪杆)、耳(峰尖下面的环)、峰(三个枪尖)形成,可全身滚动,耳环随之转动沙沙作响。耍起飞叉叉身响,乐器配大鼓敲击(鼓谱古代战鼓点),钹、镲、铙、镟随谱敲击酷似古代战场,飞叉耍者酷似勇士置身沙场。所以飞叉自古以来深受青少年喜欢和爱好,早在盛唐时期就是一道民间深受欢迎的花会。
宜兴埠永长高跷会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当时宜兴埠民间花会较多,又多以“永”字打头起名,故称永长高跷会,寓意着永远长久之意。此会至今已有16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参加清末、民初及解放后历届民间盛会。
南宋吏部尚书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正名窦禹均,号燕山,另名窦十郎,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去世,享年82岁,是残唐五代时后周渔阳人,也就是现在的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
蓟州皮影同源于唐山皮影,属滦州影系,为唐山皮影西路,是蓟州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剧种,据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蓟州的皮影班活动于北京东城一带,并和唐山地区影班一并形成北京东城派皮影。
德福八大件包括了酱牛肉、羊腿、腊肠、罗汉肚、猪蹄等多种多样的肉类制品,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的腌制和烹制而成的。这些食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富含营养,是节日宴席和家庭聚餐的上佳选择。
面人王制作工艺形成于民国时期,面塑材料传承了传统面塑材料的特点,是以食材为原料制作而成,延续了传统手工艺制作,保持着食用级别的安全性。面塑作品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淳朴敦厚,色彩艳丽,立体感强,亲切自然。
塘沽盐场位于渤海湾畔,海河入海口两岸。这里是著名的“长芦盐”主要产地之一,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产海盐历史悠久,是国家制盐行业的重要产地之一。
太平车会是在清朝末年,北京通州一个河北梆子艺人来到武清县定福庄传授这道会。此后,西柳行村一潘氏庄户变卖了自家六十亩地,组织人到定福庄拜师学艺。至今已传承六代。迄今为止京津地区能质朴地保留太平车会历史原貌的一道民间花会。
闫街村人民习武练功有着悠久历史,自大清康熙年间为鼎盛时期,至今已有300余年的习武历史,少林功夫拳集各类拳种的精华,体现在迅速利落、软、硬、轻、闪展腾挪等方面,少林功夫拳至今已传承到第八代。
穆氏传统戏法是以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穆氏传统戏法表演分为文戏法和武戏法。
相传古时候,随着人们对盘山的日益衷爱,加之不断地兴寺建塔,吸引来了七十二条青蛇来此修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它们已经修练了五百多年。它们恪守“蛇修千年便成龙”的古训,执意在此修成正果,造福百姓。但无奈常遭到外界有意无意的伤害,因此,它们便期待着也能讨个“皇封”,以保护自己。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霍家嘴村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6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
袁黄的传说讲述的是明代知县袁黄在宝坻为官期间亲民爱民,造福一方百姓等一系列民间故事。
耳朵眼炸糕(英文名:Erduoyan fried rice cake)为天津三绝食品之一,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旧时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成品外形呈扁球状,淡金黄色,馅心黑红细腻,是津门特产。
烙画是用一种特殊的铁笔经加热后在木板、纸、布绢等承载物上烙制的绘画作品,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稀有画种。
“一掌金”也叫“褪腿金”,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速算法,在我国流传颇广,目前最早的史料记载为明朝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年著)中卷十七。
三义屯雌雄兄弟传说主要流传于京杭大运河武清沿线村庄,以河西务镇三义屯村为核心,辐射至京津两地、河北周边,乃至全国各地,成为我国汉民族文学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肉焖米饭俗称大米肉干饭,对于宁河人来说,几乎家家会做。其主要原料为稻米、肉、蘑菇。宁河所产稻米籽粒饱满、粒度均匀、晶莹洁白、如玉似冰,做饭蒸熟后米粒完整、光泽明亮、黏软不糊、凉后不硬、回锅如初、清香适口,特别是闷蒸米饭更为好吃。人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出肉焖米饭特色美食,到宁河来都愿品尝这一美食,故而愈加使之名声在外。
蓟州区(原蓟县)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地处蓟州区盘山的北少林寺。元中统年间,嵩山少林寺雪廷福裕禅师住持北少林寺,传授寺中僧众习练少林武术,后经明代圆成禅师、明空长老等高僧,逐步形成了北少林武术,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杨村糕干是京津地区流传的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小吃。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据《雍阳杜氏家谱》记载,杨村糕干源于明代,兴盛于清。因其洁白细腻,松软可口,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与中药茯苓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亦称杨村茯苓糕干。
蓟州八姐糖醋蒜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重新整理老人口述配方,大胆采用新的腌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