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掐丝珐琅借鉴了传统景泰蓝的技艺,纯手工掐丝、点蓝上色,采用纯天然釉料,配以各色宝石颗粒精心制作而成。
北塘飞钹保留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花会表演形式。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了许多民间活动团队。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潮音寺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活动历史悠久,从明永乐年间(1404)建寺后,形成民间社火活动,当时船民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都汇集潮音寺拜观音菩萨,逐渐形成庙会活动。
“同乐”高跷起源于嘉庆21年(1816),经海下(现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乐高跷传教上蒲口村,“同乐”高跷会创办于道光十四年(1834),距今已有175年历史,“同乐”高跷兼文跷、武跷之精华,充分体现了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人员方面表现为渔、樵、耕、读广泛参与。
“潮白河鲫鱼”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地理标志。潮白河鲫鱼头小、鳞薄、刺软,最重要的是肉质鲜美,富含较高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
宝坻黄庄因河流分割作用形成黄庄洼,水稻种植已有420多年历史。由于这里独具土壤、水质、气候、生产工艺和文化背景等自然和社会环境优势,其生产出的稻米晶莹透亮、口感甜香,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在华北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刘氏石磨元宵主要原材料江米,来源于蓟州区青甸洼,石磨元宵馅料采用蓟州山核桃、葵花籽仁、南瓜籽仁、芝麻、山楂等优质食材,精心调制而成。煮食元宵色泽洁白、无生心儿、入口绵软、细腻、黏滑、汤汁四溢、口齿留香;炸食元宵色泽微黄、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刘园祥音法鼓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它原在寺院娘娘出巡时以随驾法鼓会的形式表演,主要流行于天津市北辰区内。刘园祥音法鼓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当地宝贵的民间文化遗存。
蓟州区官善熏肠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用柏木、梨木、苹果木为主要原料加白糖放入大锅的锅屉上进行烟熏增加风味,所制熏肠淡黄色,口感柔软、鲜香不腻,是人们赞不绝口的美食,是蓟州区传统特色。
徐堡大枣,天津市北辰区地方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徐堡大枣的种植历史颇为悠久,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其产地徐堡村位于永定河畔,果实呈长椭圆形,色泽红中带黄,口感甜脆,且比其他品种的冬枣早熟约一个月。
武清景泰蓝制作技艺可上溯到清末,生产工艺复杂,要多人合作经过108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完成。
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渗透着最淳朴、善良的蓟州区民风,体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蓟县人民的机智、善良、勇敢,不畏邪恶的高贵品质。
“陆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起初以民用本料流砂和涂砂工艺的生活器皿、文房用品为主,随着历史发展和广大群众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刻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寿字瓦》等弧形艺术陶瓦。
东丰台木版年画创始至今历经数百年,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年画的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朵奇葩。
宝坻天鹰椒,天津市宝坻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宝坻天鹰椒植株直立,株形紧凑表皮油亮光滑,产量高,抗逆性好、品质优良、辣度极高。
北仓少练老会系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北仓村民间群众习武组织,创立于明末清初,距今约三百余年,历经七代传承至今。少练老会以青少年习武锻炼为主,平日练功,年节出会,老年人主要是组织管理,传授武艺,故称少练老会。
闫记酱制品制作技艺源于清朝光绪23年(公元1885年),自回民闫富生创立起历经五代传承至今。主要特色食品有酱牛肉、牛肚、牛蹄筋、板筋、牛舌、牛眼等。闫记酱牛肉那浓浓的酱香,嚼着筋道的牛肉,色香味俱全。
王秦庄同议高跷会建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同议高跷会,老一辈会员们以武跷为主,演艺高超,复古花样喜人,颇受民众赞赏。
莲花落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花会,在清末民初传到高王院村。此项花会锣鼓乐器齐全,莲花落在武清很受观众欢迎,唱腔唱段有板有眼,生、旦、净、丑,行当齐全。
穆氏盛斋元酱制品制作技艺是穆氏家族5辈人沿袭着祖辈传承下来的一整套清真美食的制作技艺,传承发展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目前是津门老字号。穆氏盛斋元从传统单品酱牛肉发展至今数十种单品,后代秉承祖训,兢兢业业,对产品品质严格把关,从未懈怠,诚实经营,传承后代,保持纯手工制作工艺,拒绝工业化,努力将盛斋元品牌延续下去。
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起源于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祖辈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御厨。当时研制的这道主食,形似小圆桶,内有十数层,层层相分,外黄里暄,酥软油润,热食不腻,凉吃不散口。
河头落子是塘沽河头地区特有的民俗。这种舞蹈形式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内容多是表现农民丰收的场景。河头落子源于解放前当年黄骅渔民陈连杰 、陈连周、赵老五等人移民到河头村定居后 ,组织人们学习的舞蹈。
宁河七里海河蟹面因其蟹味浓厚,汤汁鲜美,面条爽滑,稀稠适度,鲜香润喉,汤面共饮,生津暖胃,口感筋韧、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几百年来,一直是宁河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特别是每年中秋节前后,正是七里海河蟹最肥的季节,垂钓河蟹,品尝河蟹面,已成为京津冀等地游客休闲的新方式。
岗子面茶是天津的一道特色传统小吃,以糜子面、麻仁、麻酱、香油炒制而成,加白糖,沸水冲食。色正味香,小料齐全,不粘碗,不糊嘴。
李嘴同和高跷由王福星于大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03年)创立,距今已有110余年历史,已传承九代至今,李嘴同和高跷在漕运文化影响下,吸饮着北运河水的丰富营养,散发出北运河畔的泥土芳香。
卷圈是天津小吃一种,做法就是将豆芽菜、香菜、香干及酱豆腐汁、 味精、盐、香油、红粉皮和馅后包在豆皮中两头包上然后接口和两头用面糊封口,后用热油炸熟,外脆里香。
“马氏花丝镶嵌技艺”项目所在地为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主要表现为传统(宫廷)首饰复刻、博物馆文物复刻及装饰品、传统类自主设计型首饰类产品等。
武清区的“小猴摘摘”蟠桃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其果肉饱满多汁,味道甜美,它以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熟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最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逐渐发展到囊括橘子、苹果、菠萝、草莓、巧克力、黑芝麻、香芋等多个品种的小料,形成一种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
飞镲《海潮》缘起寺庙,具有严谨庄重,苍劲古朴的艺术特点。大镲彩绸,蓝衣剑袖,腰束红色板带,镲舞相随,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形成了浓厚的乡土风格和文化气息。
赵堡太极拳是我国六大门派太极拳之一,她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素以乾坤正气和搏击风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种,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
静安高跷原名静安水局高跷会。以渔,樵,耕,读为主题,演绎历史故事。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公元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北运河畔一个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伍瑞粽子是天穆当地有名的食品,并以天穆地区为主辐射天津各区。伍瑞粽子属于典型的北味粽,纯米或加小枣、红豆等馅料,口感以香、甜、粘、糯、滑为特点。
石头砌筑房屋,是蓟州山区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蓟州传统砌石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尤以现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的砌石技艺最具代表性。西井峪村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相传起源于汉代,清朝时达到繁盛。
鱼骨庙(龙王庙)座落在滨海新区汉沽寨上街大神堂村南海垱处。大神堂村始建于明初。在旧时,此庙曾是神堂庄的一座地标式的建筑,是指引渔船白天或黑夜出海与回家的重要标志。
贴饽饽熬小鱼是天津一道传统特色风味的地方美食,也驰名中国各地。饽饽用玉米面再掺上点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好,金黄色的嘎儿均匀吃起来香脆。
海下同善高跷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军旅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同善高跷。
贴饽饽熬小鱼是天津一道传统特色风味的地方美食,将热气腾腾的贴饽饽和熬小鱼一起食用,鲜香无比,味道极佳。
两翼猿拳由张少祥先生所创,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此拳种将“通背”与“劈挂”的精髓融会贯通,在身法、步法方面独树一帜,并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
兴泰德烧锅白酒酿造工艺距今已有150多年传承历史。清同治年间(约1867年)许有泰在其家族定居地蓟县上仓创办了古蓟州城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家酒烧锅,取其名中一字“泰”,烧锅重号“兴泰德”。兴泰德酿造的白酒是当时的十大御用白酒之一。兴泰德烧锅酒窖香味突出、醇厚协调、绵甜爽净,果香气味浓郁。
芦台葫芦雕刻源自清光绪年间兰州针刻葫芦,在继承元成葫艺线雕的基础上,从中国水墨画法、书法及篆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灵感,并融汇到葫芦雕刻中,其作品构图精妙,神态各异,古朴典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空竹具有制作工艺高、样式多、品种多、花样多的特点。不仅玩法多样,招式绚丽,还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
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饹馇是蓟州原在的唐山以西地区(蓟州在1973年前属河北省管辖)创造的小吃,但饹馇名称却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赐名。正宗的蓟州饹馇盒儿是纯绿豆制作的。饹馇盒儿外表金黄、色泽鲜艳,放进嘴里,外焦里嫩,饹馇和豆豉的香味顿时溢满嘴巴。
大沽龙灯源于明嘉靖帝拨银重建潮音寺后,社火活动应运而生,舞龙社火团体成为大沽口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至今的“大沽龙灯”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所创。
茶淀玫瑰香葡萄,天津市滨海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淀玫瑰香葡萄,具有色泽美观、果型整齐、珠粒均匀、口感甜美、香气浓郁等特点,既是鲜食佳品,又是酿制干白葡萄酒的上佳原料。
岳龙肘子为清朝初年岳龙镇孙氏所创,历经300多年从未间断生产制作,至今已成为享誉京、津、唐的地方美食。从营养价值上讲,猪肉内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蛋白质比例接近于人体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
煎饼馃子(煎饼果子)是天津人的小吃。它是由绿豆面薄饼,鸡蛋,还有油条或者薄脆的"馃篦儿"组成,配以面酱,葱末,腐乳,辣椒酱(可选)作为佐料,口感咸香,如今的煎饼馃子原料已经不仅限于绿豆面摊成的薄饼,还有黄豆面,黑豆面等等多种选择。
“王氏泥塑”由王德才创立,现已传承至第5代。“王氏泥塑”开始蜚声津门,表现题材日益广泛,群雕形式日益丰富。从此“王氏泥塑”在天津独树一帜,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艺术流派。
板桥镇盆罐村隶属宁河县辖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由田继勇于大清同治5年(公元1867年)创立,已有140余年历史,已传承五代至今。
“北派形意拳”来自“岳家拳”,“北派形意拳”简洁明快,迅猛快捷,庄重稳健,风格独特,舒展大方,伸缩自如,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内外六合,内外兼修。
宁河有句俗谚:“生吃螃蟹活吃虾,跳到河里淹不煞”,这说出了宁河捕捞者的生活习性,也道出了自古以来虾蟹是可以活吃的。宁河醉蟹正是在此饮食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据说宁河醉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由宁河区俵口村于氏家族的一名师爷发明并传承至今的地方风味名菜。
料器又称“古琉璃”,清代康熙年间,皇宫设置御场,仅供奉给皇家宫廷使用,目前故宫珍宝馆就收藏有当年宫廷官窑的料器珍品。
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发源于葛沽。受葛沽书画文化的影响,陈家公馆留存的瓷器来看不同于传统的按层分布图案的工匠制瓷,瓷器图案构图有明显的文人画的特点,集“诗、书、画、印”的风格于一体。
东马房豆腐丝最早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做工极为考究,配料独特,色、香、味俱佳,其色艳而不浓,味香而不失其本,行挺而不硬,薄而富有弹性且营养丰富,系素食佳肴,为馈赠亲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