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豆粑是安徽省宿松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也是一种非常可口的营养食品。宿松豆粑的制作通常在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这时是新收获的豆类和大米的最佳时期。村民们会将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制作出美味的豆粑。由于原料中豆类较多,加上制作过程中需要在锅底烫成饼状,因此得名豆粑。
宿松条子又名“条子”、“生条”,是仅限于安徽省宿松县出产的一种长条状油炸类豆制品,是宿松县的特产。条子煮熟后口感柔软,风味独特,且容易保存。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鱼面口味独特,是皖西南地区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每年到冬腊月的时候,制作鱼面成为当地农家的一大乐事。据悉,宿松鱼面为县级非遗,口味独特,是当地的美食头牌。
宿松香芽是产自中国安徽省宿松县柳坪乡的一种绿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宿松香芽的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高长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明亮,是绿茶中的上品。
马陵打瓜子又称打瓜子:盛产于安徽宿松东乡许岭一带,安徽六安延淠河一带也盛产。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壳薄仁香。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籽定为贡品。
宿松特产凉亭雪枣是一种糕点,因形状如枣,浩白如雪,产于宿松县凉亭河而得名,是宿松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凉亭雪枣以糯米、白芋浆为原料,先制胚,放进冷油加热,至油沸胚身壮大成形,再打浆上糖即成。
黄湖大闸蟹,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鲜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另外还富含核黄素、维生素A、钙、钾、铁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有“青壳白板、金爪黄毛、个大体肥、营养丰富”之美誉。
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宿松县许岭灯会是一种独特的灯会。它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又汇集了汉族民间竹编艺术、焊接扎彩艺术、民间杂技艺术、脸谱艺术、民乐演奏艺术、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戏剧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程岭大鼓书,俗称“说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打鼓而得名。源于明末清初的宿松县, 300多年来,通过融合黄梅小调、文南词等唱腔,以及当地方言,形成了多种板式、独具宿松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九井沟传说的发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山区。由于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即称“九井沟”。神秘而传奇的九井沟,以它旖旎的风光,优美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传统民歌(赣语)的总称。它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的集体抒情诗。
小孤山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孤山传说》是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小姑,即妈祖林默,又称圣母、天妃、广济夫人等。小姑美丽善良,聪慧过人,以济世救人为终生奋斗目标,但在个人情感上屡遭打击,最终献身大自然,无法与心爱的彭郎相聚。传说发生地小孤山,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宿松县县城东南65公里处的长江中,小孤山秀美挺拔,很像一位云鬟高挽的古代女子。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安徽省宿松县,湖北省黄梅县,广济县(今武穴市)的一种集民乐之大成的吹打弹唱合为一体的传统民间音乐,是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一种古老曲艺。它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
潜山观音豆腐是一种源自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的特色小吃,也被称为神仙豆腐或观音杈豆腐。这种豆腐并非由大豆制成,而是以大别山区特有的野生木本植物——腐婢树叶特制而成。腐婢树叶含有天然的果胶和植物胶,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可以凝固成类似豆腐的形态。
油坝乡小龙虾是潜山市油坝乡的特色水产品,油坝乡的小龙虾以其肉质鲜美、口感细腻而闻名,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油坝乡从事“稻虾”共生产业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有30余家,稻虾产业面积达6000余亩。
金钩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农家散养的老豚鸭肉质细嫩,具有药用价值。在当地,金钩炖老豚鸭作为一道滋补味汤,是招待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
萝卜丝糟猪肠是潜山市的一道美食,精取猪小肠、干萝卜丝、大豆、酒糟等农家食材,制作的地方特色小吃,口味酒香微辣,食之回味无穷。
山粉圆黑猪肉是一道以黑猪肉为主料,结合山粉圆的独特风味制作而成的美食。黑猪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山粉圆则是由红薯粉制成的一种传统小吃,两者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黑猪肉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山粉圆的Q弹口感。
潜山肉蒸面是一道源自安徽省潜山市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鲜美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面条劲道,肉末鲜嫩,口感丰富。色泽金黄,诱人食欲。
盐蒸豚是潜山的特色美食,豚学名番鸭,属鸭科动物,营养丰富。“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相传三国潜山美女大乔、小乔,常将豚放在盐和香料上蒸制,口感咸香,嚼劲十足。
黄泥粉蒸肉久负盛名,始自清朝咸丰年间,但凡老街大小酒肆、餐馆,逢席皆必有粉蒸肉,其因配料独特,制作独到,口味独家而世称“三独粉蒸肉”。这道菜以排骨和五花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鲜嫩多汁的口感和肉质鲜美的特点,入口即化,是安庆代表菜之一。
痘姆古陶红烧肉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古香古色,肉质酥软、色泽红亮,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这道菜的历史悠久,与痘姆古陶有着密切的联系。痘姆古陶是一种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陶器,其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潜山市黄柏粉丝是一种以黄柏山芋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粉丝。黄柏粉丝具有久煮不烂、滑糯香弹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天柱山石耳老鸡汤是一道结合了天柱山特产石耳和土鸡的传统美食。石耳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地衣类植物,因其稀有和药用价值而被视为珍贵的食材。土鸡则因其肉质紧实、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将这两种食材结合在一起炖煮,既能突出各自的风味,又能相互补充,使汤品更加滋补养生。
天柱山茶树菇是指在天柱山地区生长的茶树菇,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是中国历史名山之一,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天柱山茶树菇得益于天柱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潜山市的龙潭竹笋是一种著名的食材,龙潭竹笋是安徽省潜山市龙潭乡龙潭村出产的特色农产品,以其鲜美的口感和高品质而闻名。
官庄豆皮卷是一项传统的手工制品,原料为黄豆与清泉水或井水。官庄人喜爱用豆皮卷烧肉,豆皮卷吸收了浓浓的肉汁后,香味十足,口感丰富。
雪湖贡藕是安徽省潜山市的特产,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而闻名。湖中夏莲,皆开白花。荷花盛开,恍如白雪,因名雪湖。雪湖产藕,每根重约3~5公斤,藕中有九孔、十三丝,色白如玉,藕质脆嫩香甜,汁水丰富。
天柱山瓜篓籽,安徽省潜山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后,入口咸(甜),破壳后籽仁鲜美,润脆可口,香、咸(甜)纯正,具备壳薄、仁肥、质脆、香浓、口感好的特色。
潜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工艺流程特别讲究,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机械生产难以比拟的。以农家自种小麦为原料,取山涧泉水精心制作,经过数次发酵,手工拉制再经太阳光自然晾晒干燥而成,其洁白光韧,细腻筋道,入口滑软,唇齿留香,还有易消化、滋补养生、和胃健脾的多种功效。
潜山糯米封缸酒酿制技艺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间,潜山糯米封缸酒酒性中和、温烈相济,醇稠如蜜、入口绵甜、回味芳香,营养丰富、补中益气、有助于消化,色泽金碧自然,澄清明澈。
天柱山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徽茶,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 天柱山。潜山市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目前有天柱剑毫、天柱弦月等十余个品牌。用天柱剑毫茶特定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品质特点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叶底匀整嫩鲜。
源潭刷子是指在中国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生产的各类刷子产品。源潭镇是中国著名的制刷产业基地,其刷子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天柱剑毫产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一带,属绿茶类。天柱剑毫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似剑,色泽翠绿显毫,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天柱剑毫内含丰富的多酚类、氨基酸等多中有益成份,具有消食去腻、止渴生津、益思少卧、利尿解毒等药理功能。
龙关粉丝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之一,其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龙关粉丝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原料好,气候适宜,加工精细,因而产品质量优异,其丝条匀细,纯净光亮,整齐柔韧,洁白透明,烹调时入水即软,久煮不碎不糊,吃起来清嫩适口,爽滑耐嚼,风味独特。
潜山茶籽油榨制是指在中国安徽省潜山市进行的油茶籽油的提取过程。潜山市是中国著名的油茶产地,其茶籽油以其高品质和营养价值而闻名。
痘姆陶器是中国安徽省潜山市痘姆乡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潜山制陶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薛家岗文化时期,有2000多件出土陶器可佐证。新中国成立后制陶业达到鼎盛,从业者数万人,周边十里八乡老百姓家中的坛坛罐罐、盆盆碗碗十有八九都出自痘姆。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潜山县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潜山十二月花神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潜山市的传统舞蹈,它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潜山历史悠久,历经300余年,一直广为流传。“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
龙坦龙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黄泥镇及其周边地区。自明朝初年起,龙坦龙灯已经传承了600余年,期间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更新。
源潭刷子手工制作技艺,扎根于潜阳大地。刷子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保存了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而且展示了源潭人民的传统创新精神。手工制作的“工业刷”应用于飞机、航母、大炮、高端设备抛光(飞机涂层、手机屏幕等)等国防和高科技领域;“环卫刷”应用于环卫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环保设备终端上,品种非常丰富。“民用刷”“工业刷”“环卫刷”有着源潭“三把刷”之称号。
由皖国窑烧制的砖瓦建成的古塔、民居、园林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具观赏的珍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是徽派建筑的主要材料,市场价格较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龙窑柴烧是以松树枝为燃料烧制陶器的方式,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最早见于明代《天工开物》“陶埏篇”,可见其历史悠久。从大量的考古发现,痘姆乡境内曾经古窑密布,现存有红元、叶炉、红星、蛇尾子窑等龙窑遗址。
潜山根雕以自然界天然根材的自然美为基础,从选材、构思、创作都需要经过技师的反复揣摩,技师要善于发现树根蕴含的美好寓意,最大限度地突出作品的自然之形、自然之美,将树根自然之美倾心展示出来,把朴素的高贵诠释的淋漓尽致。
潜山民间一般沿用的婚嫁礼仪有相亲、定亲、送日子、迎娶、回门等程序。
抓周,是潜山市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是在小儿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小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以新生儿第一件抓着不放的器物为准。
“三句半”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三句半”这一项目主要流行黄铺镇及潜山市河西一带,是中老年人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方式,表现形式:由四人敲锣打鼓组成演出队伍,按照事先编排好的说辞,一人一句,最后一个人只说半句话,并配以锣鼓打击乐在中间压韵,如此循环往复,是老百姓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
潜山盆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于中国安徽省潜山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盆景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狮舞,又称“玩狮子”、“戏狮子”。狮舞作为吉祥象征,是潜山灯会的核心节目,在灯会中要行“拜香火”等传统仪规,在“大场”中表演。一般由一打球人引领两匹狮子。
潜山采耳技艺顾名思义就是掏耳朵,起源于民间,掏耳朵兴起于剃头匠,他们发明了专业的掏耳朵工具,并且发明了专业的操作手法,这时候采耳才迎来了大家的广为赞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剃头匠的掏耳朵,青睐有加。
潜山玉石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天柱山玉石篆刻艺人水平高超,可以把图案、文字的韵味刻的极为到位。
潜山布鞋(婴儿老虎鞋)制作技艺伴随着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服饰衣着的文明进程,源远流长。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实用耐穿,具有传统布鞋冬御寒、夏吸汗、休闲保健、透气舒适、柔软轻巧、除汗除臭等特点。
麒麟灯艺是流动表演形式,因而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喜放鞭炮,烧黄表迎接,乡民们都祈祷人丁兴旺、幸福美好。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于潜山市及周边地区。
潜山琴书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曲艺,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有一个道士叫王蝉,以击鼓说唱的方式向弟子们传授道教,由于中年双眼失明,不能击鼓,后来改用二胡伴奏,于是大鼓书和琴书慢慢相传下来,逐步演变的民间艺人行走江湖养家糊口的手艺。
潜山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据潜山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
弹腔,是潜山古老剧种之一。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