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凤城地区的民间传统“大鼓吹”是节日喜庆人们表达心中美好向往而选择的一种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鼓乐之一,其中集中表现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迎神赛会、巡境、割火等各种喜庆的需求。
安溪县剑斗镇仙荣村的“迎亲队”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其渊源年代失稽。据传,当时了为民俗乡例、庙会活动,便编排扮演各种故事,来增加节目的热闹气氛,“迎亲队”便是其中一种节目。
耍铙钹,俗称“弄铙钹”、“耍锣钵”,是佛教云门宗香花派系常用的一种佛门技艺。弄铙钹以铙钹为主道具,可表演数十种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可持续两个多小时毫无重复,有时也可由表演者即兴表演,自由发挥,成为“普施”这一特定场合的表演项目。
曾郁水操队始建于1661年,时曾郁村民陈惠德等人在厦门做工,拜郑成功左营中军,武教练李志强、右营中军李文吉(李惠强之子)为师,学习水师所操练武艺。
梅占茶原产于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银瓶山,持嫩性较差,所以制作乌龙茶时应嫩采、重晒、轻摇,以使发酵充分,青辛味散发转为清香。
安溪黄金桂是以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其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黄金桂。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带桂花香,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
安溪山格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特性:久煮而不散、温补而不骤、长食而不滞、常食常近、循循渐进、药食同用,被历代医家奉为至上补品,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是滋补常药,也是赠送亲友的珍贵礼物。
安溪湖头米粉是湖头镇的传统特产,湖头是个山清水秀的小盆地,群山环抱,溪流纵横,气候宜人,具有米粉制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头米粉制作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湖头米粉有白如雪、细如线、韧如簧,经煮耐炒,煮后滑而不涩,松软适口等特点。
福前芦柑,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前芦柑,果实硕大,皮薄、色泽橙黄,甜度高,果肉细嫩、汁多,维生素含量丰富,耐贮存,广获消费者好评和市场认可。
龙门茭白栽培历史悠久,素以质量优、上市早而久负盛名,龙门种茭,已有千年历史。“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天下无比。”茭白从古至今享受过不少赞誉。
泉州妆阁(湖头水车阁),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民俗活动,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头水车阁(妆阁)是流行于湖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清光绪年间。
灯彩是中国民间盛行的元宵游艺活动,安溪蓝田进德村花灯别具一格。蓝田当地的祖先决定在农历二月十五再“灯彩游乡”,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从此,农历二月十五游灯龙的习俗沿袭至今。
安溪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之一。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华侨居住地区。安溪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高甲戏是安溪宝贵的文化遗产来自民间草根,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广,观众面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安溪高甲以“丑角”表演为主要特色,表演风格更是自成一体。
老字号“成珍桔红糕”,是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一种伴茶糕点,选用上等糯米、花生油、白糖、鸡蛋、熟米粉等配料,经精心加工而成,手艺独特。成品颜色润泽如玉,柔软细嫩,冰甜爽口,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种之一。福建安溪当地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王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佳品,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
安溪蓝田张氏毛笔制作始于1573年(明嘉靖五十二年),选料考究,具有“圆、尖、健、齐”的特征。其祖传毛笔制作技艺独特,历史悠久。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茶类中最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
安溪县的竹藤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用途广的特点。主要原料有毛竹、部分木料(如编织各色瓶的模具)和海南藤、龙须藤、猫儿藤、本地山藤,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
安溪的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安溪妇女善于织布,其产品质地优良,品种繁多。随着种棉、织布的兴起,乡镇中染布的作坊也应运而生,当时安溪农村,大都设有染布房染制蓝印花布,产品远销台湾和南洋群岛。
清水祖师信俗发祥于安溪清水岩,至今已流传900余年。据民国十五年(1926)版《清水岩志》记载,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自幼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又称麻章上人,为北宋名僧。
安溪关帝信俗源于安溪县湖上乡盛富村境内铜锣寨上的铜锣庙,经历四百多年的传承。相传举口村崇拜的关帝香炉飞往铜锣寨,百姓认为是关帝显圣,自寻圣地,于是就在铜锣寨上用石头砌成石龛奉祀关公。
保生大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民俗,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已近千年,仅台湾就有分庙五百多座。保生大帝是闽台两地数千万闽南人的健康守护神,其药签中的一些医学验方是中医药宝库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信仰信俗和健康、慈济、和谐的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溪茶歌,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传统音乐,安溪茶歌大致可以分为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情歌等多种方式。古老的安溪茶歌均以闽南话及安溪茶歌调演唱,语言通俗,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形象鲜明。
永定人喜食牛、善烹牛,牛身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可以烹饪出上百种菜肴,成就了最具代表性的永定特色美食。以永定全牛宴为代表的客家美食,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制作匠心可以比肩中国八大菜系。已经成为永定土楼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无山不客客住山”、“番薯芋子半年粮”,客家人多居住山区,芋子是主要杂粮。用红芋薯粉制皮,用肉、菇、冬笋为馅制成包,蒸食。鲜香滑软,冷热均宜。
永定红柿,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定红柿呈扁圆形,少核或无核,果实外观鲜红艳丽,肉嫩汁稠,味甜如饴,清甜爽口。2023年,永定全区红柿种植面积约6万亩,产量5.8万吨,总产值1.2亿元。
永定巴戟天,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定巴戟天为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至2厘米,以条粗大、连珠、肉厚、色紫、质软、内心梗细、味微甜货干为佳 。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
永定六月红早熟芋,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六月红”早熟芋是我国较早成熟的芋子品种,是龙岩市永定区独具特色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早熟、个大、粒圆、质地疏松可口、产量高、养生价值优良等特点。
永定牛肉丸系闽西“八大鲜”之一,为永定特色传统美食,永定牛肉丸在闽西久负盛名。是用上等新鲜牛肉和其它食材制作而成,味鲜爽口,食而不腻。
永定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系。有400多年的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在永定它十分受人喜爱。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
三堡高粱酒采用海拔1480多米的茫荡洋山泉、本地自产高梁精选原料、祖传中草药酒曲,秉承百年传统酿造工艺,手工发酵、蒸馏,经长期窖藏,澄亮透明,酒花细腻,浓郁醇和,香气悠久,入口甘美,入喉净爽,成为当地酒类产品中出类拔萃的珍品。
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源于永定采善堂“万应茶饼”。采善堂万应茶饼始于清代嘉庆年间,由永定老中医卢福山(字曾雄)依据三十多年临床经验,采用永定特有的高山茶叶等三十多种中药材,经100多道工序和独特传统工艺加工制成。“采善堂”生产的万应茶饼数代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客家人在南迁途中定居下来之后,开始在新居地创办塾学,教育子弟,传播文明,由家族开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家规、家训,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他们居住的土楼门框及厅堂墙上,教育族中子弟奋发。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一种流传于中国福建省的传统手工技艺,尤其是龙岩市永定区。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具有防御性强、节约材料、美观等特点。客家土楼建筑是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生土建筑,尚存两万多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汀江、永定河流域。
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福建土楼楹联则伴随土楼的建造而产生,是客家土楼文化的一部分。
姜鸡是闽西极为盛行的风味佳肴,以姜和鸡烹制而成。二者溶为一体,形成一种浓郁的香辣型美味,醇香袭鼻。它用姜极多,然而多不辣口,其汁渗透鸡肉,使之格外鲜美柔嫩,甘爽宜人。
清汤粉是福建龙岩传统的地方小吃,龙岩清汤粉以爽弹软糯、汤清味鲜闻名,它起源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历史已有好几百年,是龙岩的名小吃,也是不少龙岩人的最爱。
适中炆肉,是龙岩适中人特有的一道美食,每逢喜庆佳节,宴席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可以说,这是适中的招牌菜。炆肉因其做法复杂,用料考究丰富,所以现在会做炆肉的老师傅不多了。
在龙岩,八宝饭是一道传统菜肴,每逢喜庆节日,婚嫁宴客,龙岩人都会端上八宝饭,寓意甜蜜吉祥。八宝饭就像“聚宝盆”一样,除糯米外,里面还有红枣、金桔、桂圆、冬瓜条、油葱等八九种配料。
猪心血是龙岩新罗传统特色小吃,自古以来就有这道菜,以前农村人家家户户都有养猪。每到过年的时候,杀一头猪肉拿去市场卖,猪心血就留下来自己吃。
江山镇养蜂历史悠久,主要产有野桂花蜜、乌桕蜜、百花蜜等多种口味蜂蜜。蜂蜜既是食品,又是滋补品和天然药品。由于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被人体吸收,对老人、儿童、产妇以及病后体弱者特别适宜。除此之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抗衰老的功效。
松洋村是万安大冬米的主要产区之一,这里种植的大冬米采用古法种植,一年只耕种一季,跨越春、夏、秋三季,种植期长达180天。万安大冬米品质优,米粒饱满,洁净,有光泽,闻之有清新气味,蒸熟后米粒油亮,气味喷香。
风鸭是一道龙岩人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龙岩的风鸭当属新罗区万安镇的最有名。每年农历十一月底,天气寒冷,天气晴朗下霜的天气,就可以做风鸭了。由于万安特有的气候条件,做出来的风鸭深受龙岩人的喜爱,每逢过年,龙岩人都会买上几只,品尝着大山里的原始风味。
新罗太平宴:发菜和炸过的鹌鹑蛋煮在一起,配以笋丝、葱等作料,煮出来的汤很鲜甜。 太平宴的主料是鹌鹑蛋、牛肉丸、肉丸、发菜、瘦肉等材料,此菜为喜庆宴席菜,寓意吉祥,营养丰富。
苦抓汤是福建龙岩新罗的传统小食之一,在新罗的大街小巷的摊位中随处可见,极具地方特色,有防病治病之药理功能。正宗的苦抓汤味道甘苦,汤色偏黑,微带异味。
龙岩沉缸酒,选用优质糯米,配以祖传秘方酒曲,精心酿制,陈酿而成。酒色鲜艳透明,呈红褐色,有琥珀光泽,香气醇郁芬芳,饮后余香绵长,是中国十八大名酒之一。
新罗天草橘橙,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天草橘橙又名象山红,是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其果实个大饱满,果面光滑,呈金黄色,果皮薄,较易剥离且极耐运输;果肉脆嫩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橙香浓郁,酸甜适度。
适中薏米主要分布在新罗区适中镇,2020年,“适中薏米”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种植 9952亩,3214吨。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农产品一条街线上线下的销售宣传,产品知名度不断上升。味道清香,煮后洁白糯软、黏香、细腻、软滑。
新罗百香果是新罗区的特产水果产品,百香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皮色泽紫红,表皮着色均匀光亮,密布浅色小点;果肉橙黄色或黄色;口感酸甜适中,汁多味浓,香气浓郁。
龙岩山麻鸭,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岩山麻鸭是体型较小,早熟,产蛋量高,觅食能力强,善于跑动。鸭肉中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2022年,新罗区山麻鸭存栏33.74万羽、年产鸭蛋5051吨。
新罗米粉干尤以苏板米粉为佳,系选用优质大米、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色白质韧,一煮即熟,经久不糊,润滑可口。享誉八闽的龙岩清汤粉,就是以苏圾新鲜米粉为主料。
龙岩斜背茶,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岩斜背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具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香气清高而稍带艾香,滋味醇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生津持久而耐人寻味。
苏坂是远近闻名的蜜柚之乡,主要种植有黄金柚、三红柚、红柚、白柚等多种,苏坂蜜柚以其个大、皮薄、汁多、味香、可食率高而备受青睐,是本土出产的水果中的果中王。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百多年历史;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
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歌舞,同我国传统的龙灯、狮舞一样,在农历新年、元宵期间,庙会、堂会、踩街时表演。
龙岩静板音乐不用锣鼓,以丝弦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奏速度较缓慢,显得格外清静,故而称之为静板音乐。龙岩静板音乐形成于清末年间1901年,民国期间静板音乐逐渐趋于成熟,在龙岩新罗城区、乡村广为流传。
龙岩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秦汉时期龙岩山歌以福佬土著和畲族山歌为基础,经过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岩山歌艺术。演唱形式有对唱、和唱、联唱、表演唱等。曲调高亢悠扬,悦耳动听;行腔行云流水,顿挫有致,深受群众的喜爱。
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距今已有560年历史。民间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便举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盂兰盆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乡俗又叫“十月半”。其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