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公糈是长汀客家独具特色的地方小食,软糯鲜香可口,具有一股淡淡的白头公草味。食之具有和血补中,顺畅通便、益气生津,对高血压、及肠胃疾病亦具食疗功效。
“汀州豆酱饼”是流传于间西客家地区的一种豆制品。家庭佐餐的小菜、家家户户均会自制。汀州豆酱饼是以黄豆为原料制成,它制作简便、经济实惠、气味异香,开胃佐餐、食用方便。
长汀芋子饺,是汀州客家的传统著名美食,长汀盛产芋子,可当杂粮又可当菜肴。芋子饺形如半月、煮熟后晶莹剔透,其色如玉,又称“玉饺”,食之皮嫩馅香、润滑味美。
长汀河田焖鱼,是河田镇特有的客家传统名菜。河田焖鱼是采用当地的温泉水中养的鲩鱼为主料制作的。温水鱼肉质细嫩,菜品色泽金黄,外滑里嫩,汤呈乳白色,清甜鲜美可口。为美食家所推崇珍爱。
长汀腐竹,又叫豆腐皮。是当地有名的豆制特产,因其形状成长条、象竹、故称腐竹。腐竹的原材料是优质大豆,便于保存、有多种烹调手段。
白斩河田鸡是汀州客家的一个大菜,在长汀有“无鸡不成宴”之说。以其“香、脆、爽、嫩、滑”等特点。鸡头、鸡瓜、鸡翅更是下酒好料。俗语云:“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赞誉。
“麒麟脱胎”是汀州客家菜系中的古方名菜,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麒麟”即乳狗,“胎”即猪肚。猪肚内包乳狗,吃的时候切开猪肚, “麒麟”就“脱胎”了。
新桥王氏于明朝中期迁新桥定居后,利用当地种植的麦子磨粉后加工制作细面,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新桥细面细如发丝、洁白如玉、口感润滑、营养价值丰富、食用方便、可作主食又可为快餐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长汀客家菜选料讲究,注重原料的性质、用途、产地、时鲜。刀功招式,因料而异、因菜而异,讲求造型和特色。长汀客家菜系列有:家畜肉类、家禽肉类、水产类、山珍类、蔬菜类、豆腐类、药膳美、素菜类、风味小吃类等10多项门类。
长汀豆腐圆是长汀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一道美食,也是宴席中必不可少的菜肴,它“白如凝脂润如玉、入口软糯又滑嫩”老少皆宜,还是海外游子难忘的乡愁。
长汀制作姜糖工艺,史无记载,但从刘氏家族的制作姜糖史祖辈口传,约于清康熙年间就有制作姜糖了,至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长汀客家姜糖,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去湿气、去寒气、发表、散寒、止呕、开痰等调理和保健之作用。
长汀豆腐和豆腐干是驰名的豆制食品,豆腐被誉为“汀州客家菜系”之魂,豆腐干被赞为“汀州八大干”之首。其制作选科考究。工艺特殊、形貌多样、营养丰富。
汀州客家酿酒技艺是长汀失传百年的古老技艺之一,它洒色清亮,乳白中呈鹅黄色,酒香如桂馥、酒味幽郁甘甜、顺口。酒精度低,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
小金筒是汀州客家的一种特殊吹管乐器,流传于长汀乡镇,尤以羊牯乡、濯田镇、大同镇等地最为盛行,且颇具声誉。每逢乡间民俗节日或喜庆欢乐之事,人们在鼓手班演奏时就可看到小金筒演奏,细长的小金筒,声音尖锐高昂,远远的就把人们吸引过来。
汀州牌匾楹联制作技艺,其历史可能要追塑至秦汉以前,那时民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进一步发展为在门上张挂门神,五代时,蜀国国君孟昶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联,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楹联。
“汀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至今已有八百年之历史。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客家地方色彩,它有着淳朴、粗犷,原生态的艺术韵味和特色。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汀州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汀州客家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椽、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汀州段家拳是沿袭北派武术之源,兼收南拳之功,博采众长。经家族历代磨砺,形成了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多种成熟的基本套路和技法,具有短小精干、淳朴实用、技击性强、形象特征浓的特点。
汀州建筑木雕,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建筑中聚各种艺术之大成,这些华丽高贵的雕饰,既美观又实用。还彰显了建筑主人的地位与实力的象征。
《踩船灯》就是彭坊村流传久远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踩船灯》又叫《扭船婆子》,据说源自人们为了纪念乾隆27年(1763)下江南时设祭坛求雨,缓解了当年旱灾的功绩。
四都镇渔溪村"打菩萨"习俗是每年正月十二开始到十六结束。相传下来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它的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而到了当代,它成为客家人力与美的象征,它成了闽西客家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
《汀州客家古乐》是宫廷古乐、中原古乐传进了汀州后,又与当地的原住民古乐相互吸收融汇的产物。它以丝弦、弹拨、管笛、打击乐等乐器合奏和演唱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
童谣是为儿童们做的诗歌,据传源于诗经和古代祭典仪式的格调和韵律,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了。客家先民南迁时把华夏童谣带到了汀州,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汀州客家童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长汀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
汀州土陶制作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汀州土陶盛于唐代,延续至今,汀州林氏世代祖传的陶器产品,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林氏酒缸酒瓮远近闻名,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客家人传统生活必需品。
长汀童坊镇彭坊刻纸龙灯主要流传于长汀县童坊镇一带。据传是由清代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福建泉州的刻剪纸艺术与中原的元宵花灯艺术相融合、并加以创新组合,从而形成了闽西北民间独特的“刻纸龙灯”。
闽西客家人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了民间农耕信仰,自明初沿袭至今。闽西的农耕信仰,最具特色的有“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流行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据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
“九连环”是流行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一项客家歌舞。其曲调欢乐轻快,舞姿活泼生动,道具响声清脆,队形变幻多端,是长汀人民喜爱的客家歌舞之一。
伏虎禅师信俗,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汀州百姓为感其恩德,供奉祭祀。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在彭坊、广福院进行庆典,九月十四日则在汀州城举办纪念伏虎禅师的民俗庙会活动。
“汀州唱古文”它具独特的表演形式,一人独唱一部戏。其伴奏乐器简单、曲调优美动听、故事情节感人。演唱者根据自身条件、自选一种乐器:渔鼓或二胡、三弦或竹板等都可。它采用长汀客家方言演唱,通俗易懂。
汀州玉扣纸是福建西部汀州(今长汀县)地区自古出产的一种珍稀的竹制纸,因环境优良、原料考究、工艺特殊而洁白清韧、扣之如玉,故得其名。
数百年来,涂坊民间一直传颂着涂赖二公驱魔除妖、保护百姓、造福一方的神奇故事,并传承着古老的“千年古事、万年花灯”民俗活动。花灯制作完成后,点上灯火,抬着巡游,叫迎花灯。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源自防城港海水稻的海红米,生长在河海交错的盐碱地中,以鱼虾蟹等自然生物作为肥料,被调侃为“吃海鲜长大的米”。
位于港口区的企沙半岛,常年盛产鱿鱼,鲜鱿鱼的做法有很多,焗、炸、蒸、炒、汆等多种多样,香煎鱿鱼筒是防城港最经典的菜肴之一。
簕山沙虫的做法多样,可烤着吃,也可做汤或刺参,甚至是做沙虫干。尤其以港口区企沙镇簕山古渔村的沙虫质量更好,民间流传着一句“旅游到簕山,不尝尝簕山沙虫,枉来一趟”。
港口红沙村是国内知名的大蚝产地之一,年产量能达到25万吨。红沙村养殖的大蚝品种为近江牡蛎,具有个大、肉厚、身壮等特点。味道鲜美,肉多汁可口,同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
光坡鸡是一种肉用型地方鸡种,主要在光坡地区进行散养,得益于光坡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肉质鲜嫩、口感鲜美等特点,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光坡红香薯是当地的土特产,薯色红润,具有糯香味,故命名为“光坡”红香薯。该品种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及钾、钙、铁、锌、铜、硒等对有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口感营养丰富。
那良芋蒙是广西防城区特产,芋蒙又称芋苗,爽口开胃,脆嫩鲜美,消荤解滞,是佐餐即食佳品。芋蒙含多种维生素,特别富含人类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被誉为食物中的“肠道清道夫”。
那良手工米粉是防城名小吃之一,从大米浸泡、米浆磨制、蒸熟成粉等各环节基本保持传统手工做法,以其独特美味广受食客欢迎。
八角是防城区特色土特产之一,该区所产肉桂皮厚油多,八角色艳个大,品质纯正,香味醇厚,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防城区共有八角林62.56万亩,八角年产量6000吨。
防城肉桂在防城生长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清光绪年间防城一带始有人工种植肉桂,现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防城肉具有桂皮厚、色泽光润、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药用和调香料用兼优等特点,同时具有味甜辣的独特品质 。
防城金花茶,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特产。金花茶还被广西防城港市定为“市花”。 金花茶因其是山茶花中唯一具有黄色花的类群,被誉为“茶族皇后”,金花茶的花和叶皆可制作茶,有金黄高贵,鲜爽回甘,味浓耐泡等特色。
防城采茶戏的唱腔大落茶园、小落茶园、仙腔、哭腔和南音等,击乐主要有冲头、撞头、三排九、洗马板等。
金花茶历史悠久,明代《本草纲目》就有相关记载,作为山茶花家族中唯一具有金黄色花瓣的种类,金花茶一年仅开花一次,花朵鲜丽俏致,花气清香。金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
防城彩石雕刻手工技艺所用雕刻材料是防城十万大山所产彩石(叶蜡石)。所产彩石矿口山头属北基村管辖,故彩石又称“北基石”。
“阿宝节”又名“阿婆节”、“阿波节”,是居住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的大坑、细坑、和平村和那良镇的高林村一带大板瑶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举行。
盘王舞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盘王的重要舞蹈,通常只在盘王节跳,又可称跳盘王。有时在男女结婚择吉日也跳,以祈求婚姻美满。
防城区客家民歌民谣以客家语为创作、传唱载体,以客家民间生活及习俗为题材,在客家聚焦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谣。
大板瑶妇女服装色彩的一大特点是色彩斑斓、大红威仪,其中帽子更是独占上风。在大板瑶妇女眼中,厚重而凸显的帽子是富有、高尚的象征。
砧板陀螺因形似砧板而得名,是中越边境的传统竞技项目,砧板陀螺是峒中镇特有的民间工艺,作为峒中镇的特有产物,砧板陀螺追溯起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天琴是壮族称为“天”(弹天、唱天、跳天)的文娱活动的唯一乐器,至今己有200多年历史,是壮族群众举行唱天、跳天、禳灾驱邪、祀神祈福、节日庆典时所用的主要乐器。
榄子焖沙箭鱼是东兴一带的特色菜肴。是一道由沙箭鱼、味精、蚝油等做成的美食。这道菜肉嫩鲜,带有榄子的香气,是人们食粥下饭的搭配菜肴。
虾籺是东兴的特色小吃之一,因籺上放有虾而得名。虾籺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红薯、食用油、海虾、盐。虾籺做好后呈圆形,颜色金黄,香味四溢,外酥里嫩,美味可口,有着一种独特的海洋风味。
水籺通体洁白晶莹,口感滑嫩有弹性,配以酱油、醋和蒜等调味料,酸咸可口。而且水籺一般都有4—5层,吃起来比一般的籺多了种层次感。
京族一般在过节或重要日子时制作白糍籺。刚做好的白糍籺,大小匀称糯香浓郁,细滑柔香沁甜可口。刚做好的白糍籺,形如包,大小匀称,洁白粉嫩沁甜可口。
东兴的海鲜粥很有特色,海鲜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味道纯正、远近闻名,这里煮出来的绝妙粥品,深受当地人和游客们的青睐。海鲜粥里有大米、车螺、沙虫、螃蟹、红螺、泥丁、鱿鱼、肉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