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爱民花生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特产,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闻名。爱民独特的砂质土壤出产一种“三节米”花生,香脆渴口,极具营养,是有名的“花生之都”。
义门陈酒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此酒以优质五谷为原料,取甘甜山泉作酿浆,酒香扑鼻、爽绵可口、醇厚宜人、馨香四溢,曾是闻名于天下的琼浆佳酿,为历代奉为贡酒,素有“江南琼浆”之说。
萝卜饼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该小吃以发面、酥面为皮,包入萝卜丝馅,煎制而成;成品大多数是江西九江当地人的特色早餐,就着清汤、水子冲蛋一并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云香茶技艺起源于明代,当地又被称做茶里,因盛产云香茶而得名,历史悠久。德安云香茶制作流程有: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搓条、干燥等。
鸿立生姜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南浔线中段的德安县。这是一种让食盐或食糖渗入生姜组织内,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保持和改善生姜食用品质的腌渍保藏技艺方法。
典食莲子酒以本地红莲为原材料,采用固态复糟发酵法,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掐头去尾等工序酿制,再分轮按级别存放。成品酒从生产到出库历经一年半时间。酒体饱满,酒香醇厚,口感绵柔,香气纯正,具有独特的莲子清香,有清心明目、养心安神之功效。
毛主席在德安县何家坂的故事,分别是《我是一个男子汉》、《一个难忘的生日》。
在德安县乌石门东侧的乌龟山上,传说葬有明朝一位副宰相。那陵墓两侧各排立着石人石马,中间是只大石龟,足有晒筐大。它们一个个气宇斩昂,神气活现,唯独那两位道人打扮的石人,有一位却是个无头的,倒叫人觉得有些蹊跷。传说,这还有一桩风流故事呢。
德安县车桥乡义门村有一座山,叫凤凰山,这里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德安县山湾里一带广为流传的神奇故事。传说唐高宗时期,有个将军姓杜名奎,因他平素爱骑一匹白马,人送外号“白马将军”。杜奎不仅武艺超群,卫国御敌屡立战功,而且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因此深得皇上信任和黎明百姓的爱戴。
在博河中游的大金山的东侧,有一个神密的石洞,关于它流传着一个悲壮而又动人的故事——现在,在犀牛洞前修了一座中型水库,叫“新田水库”。犀牛洞被淹没有水库中,从犀牛洞流出的清泉都积蓄在水库里。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经常和母亲一道到山上给财主放牛。从此以后,被吹了的松树就再也不长新枝了,只有它的仔被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
小姐的丈夫在花娇后面听到小姐的话感到吃惊,他想,三天都不曾听你进一句话,今天,你见别人打死一只野鸡还吟诗作对,小姐丈夫开始后悔,但已晚了,转回去,又已到了小姐门口。焦急中他突想出一个主意,对岳父、岳母就说今天是回门。
白水乡有个九井王家,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九井王家十八冲,一井打水九井通。”这话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呢。
位于德安县城东南岸的附城近内,有一座梧桐山,山上耸立着一座五嶙栉比的文华塔。相传这座具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宝塔,原不在梧桐山,它相继迁筑大西门、乌龟山两地之后,才乔迁梧桐山。追朔起它不长的历史,还有一点奇趣的故事。
德安农事歌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一)、“薅麦歌”(二)等四首歌组成。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
德安潘公戏是公元968年的北宋乾德年间,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的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
纸扎作品有戏曲人物、动物、花灯、毛龙灯、草把灯、灵房、器具等种类,并能扎出整台反映历史故事情节的戏曲场景,如:《薛仁贵破魔天岭》、《杨门女将》、《牛郎织女》等。
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艺人汤大乐与其兄回归故里德安高塘乡汤家畈村,组织汤家戏班在家乡传授弹腔戏。因德安地处赣江波阳河的西河流域,故而外地戏班称汤家戏班为西河班。
义门陈寻根习俗发源于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聚居200余年,数千人同财共居,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讲文化、守规矩、克勤克俭、耕读持家,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传承“义门陈”寻根习俗,有利于弘扬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利于改善国民的精神面貌。
德安南河戏流传于德安县塘山乡一带。经几代德安民间艺人在黄梅采茶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和楚剧、弹腔的精华,又融合了本地土语小调而形成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为区别于黄梅采茶戏,德安民间艺人将其称为南河戏。
陶渊明民间传说流传于德安县吴山乡一带。1600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诗祖陶渊明,63年后他又葬于石灰冲南村东北方的白鹤山中。有关渊明的家族起源、生活习性、生平轶事等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湴塘晓钟”座落于城区金带河畔,义峰山脚下,它的传说源于东晋时期,“湴塘晓钟”奏出了美妙黎明,催人奋进、令人陶醉而流传千古。
“阳居仙迹”景致座落在德安县城正南约七里处,人称“九仙岭”,也叫“阳居山”。据传,玉帝念何九兄弟情深,追封何九为“地仙”,镇守在九仙岭。
“南庄耕叟”人文景点座落在德安县城南九仙岭脚下的桂林村,“晨辰理荒废,戴月荷锄归”独特的田野景观,被当地居民传之佳话。清代进士江南两道庐州知府赵文华,曾写了一首诗称赞:也曾建功立业,何须篆史留名。世外自有桃源乐,南庄耕叟怡情。
“义峰耸翠”座落在德安县城西的义峰山上,这里松柏掩映,绿草如茵,为天然翡翠屏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义峰山虽然没有仙迹,却有活生生的人世传说。
“钓台渔唱”座落在德安县城以南的“牛角湾”。它是一道状如“C”字的河湾,在河湾的内侧,有一条小溪连着池潭,潭深莫测,潭内多鱼。后来常有人来垂钓,常有渔歌唱晚,对答成趣,形成一处罕见的奇观。
在德安县城的南端约半里许,有个蒙上了美丽而神奇色彩的水塘,这就是德安人民历代相传的蒲塘。奇迹出现了,只见逐渐弥合的地面波光鳞鳞,水波上长出一片菖蒲,丛丛蒲叶迎风摇曳,碧波涌起,构成一稀有的自然景观,“蒲塘落雁”由此而得名,北雁南飞,落到这里,热恋着这块蒲塘,大概也是因为“祭祖”的缘故吧。
“金带河流”的民间传说,源于南宋时期,县城周围也就出现了一条金色的河,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弋其间,更是锦鳞一片后来,人们就称它为“金带河流”。
“乌石清泉”传说源于出县城北门沿博阳河而上约8华里,据说,可直达庐山乌龙潭,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爱情悲剧,给这眼泉水取名:乌石清泉。
劳作号子是德安县当地的民歌,以其朴实、激昂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激励人们热爱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德安县婚唱曲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使得曲子更加丰富多样。通过传承和创新,德安县婚唱曲子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它不仅是德安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增进感情、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延津火烧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一种地方小吃,延津火烧似烧饼而比烧饼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浑圆如饼、色如紫铜、中间鼓凸、层次分明,素以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食用方便而备受食客青睐。
延津陈氏葡萄酒是一款具有独特特色和口感的葡萄酒。它以延津县为产地,采用陈氏家族传承的酿酒工艺和秘方酿制而成。延津陈氏葡萄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
延津红薯粉条以优质红薯粉芡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纯天然无公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极大地保留了红薯原有的功效,具有色泽自然、滑嫩入口、柔韧劲弹、筋斗耐煮的特性。
鲁邱牛肉,顾名思义是产自河南省延津县后鲁邱村的一道名菜,这牛肉颜色红润,味道鲜美,肉质嫩烂,是新乡市名优特产。
延津县柳编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柳编是一种利用柳条编织成各种器物和艺术品的传统手工艺。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延津县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和传承。
“开明大鼓”始称“铜器会”,通郭村《清莲寺碑》记载,“铜器会”始于东汉明帝时期,距今约两千余年,后几度兴衰。
延津县沙庄舞狮子,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集南北舞狮之特长,融武术与故事于一体,祈福与表演并行,独树一帜,极具地方特色。
胙城现为延津县的一个乡,原系胙城县。在民间传说中,有着一个关于这场风沙的故事。
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决口,对于延津百姓而言,打堤修渠治理黄河成为第一大事,而太行堤“南挡洪水,北拦风沙”,被誉为“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
延津县小潭乡有两个“吐村”,分别叫“东吐村”“西吐村”,这个“吐”因和“兔子”的“兔”有关,曾一度被写作“兔村”,后来人们嫌不文明不雅观,杜绝用“兔子”的“兔”,只准用口字旁“吐”,因为即使两个(“吐”和“兔”)字都能用,都有道理,按先后次序,也得先用口旁吐。原来,这里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奡(ào)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西南,地处新乡延津原阳三县交界。这个村为什么叫奡村?奡又是什么意思?这里面大有一段来历。奡村位于延津县小潭乡的最西南部,当地流传着一个“沙地行舟”的传说。上古时候,奡村村西就是黄河。黄河缺乏管理,经常泛滥成灾。奡村一带村庄庄名的来历多与黄河有关。
延津县城北二十里,石婆固村东头,有一片沙丘,沙丘上有一棵双臂合抱不住的古酸枣树,据说,延津古时被称为酸枣县就是以此而得名。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石婆的老妇眼看黄河洪水铺天盖地袭向乡亲,舍身跳进滔滔的黄河决口之中,随即化为一块巨石,堵住了决口,使当地人民免受灾难。后人为纪念她,塑石婆雕像坐于石鼓之上,称“石婆固乡鼓”,后逐渐传为“石婆固”,石婆固由此得名。
1862年6月4日,在延津西校场玉石关帝庙,陈玉成英勇就义,时年26岁。延津人民感其功德,偷偷掩埋其尸体,并筑土修墓,数月焚香不止。为弘扬烈士业绩,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4月5日在陈玉成就义处竖起墓碑以作纪念,现为省级文件保护单位。
吴起城,有吴起而命名吴起城,沙压吴起城,现在榆林乡龙王庙北1公里处,新长北线路北有个历史古迹“吴起城遗址”,相传是战国是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的屯兵处。据传说是被风沙所压了,所以就有了沙压吴起城的故事。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初名“上乘寺”,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历五代宋元,至明宣德年间寺废重修,因大殿内供俸“如来”,更名为“大觉寺”。
在同盟山武王庙拜殿前面,有一棵唐槐,树龄有1000多年了。主干已枯死,两个分枝枝繁叶茂。这株槐树传说很多,都和唐代时期有关系。
文庙内供奉文圣孔老夫子,大多数文庙内设置有学校、教育机构。关帝庙内供奉武圣关云长。文昌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建筑多二层以上,高出大多数建筑,意为多出人才,出人头地之意。
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的那次封神,主要是针对阵亡将士进行加封的。不过也有例外,也封了几个活着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散宜生封文曲星。
北方的年轻人在喝酒的时候有个习俗就是划拳,又叫猜枚。“一心静呀、俩个好呀、三星照呀、四季发呀、武魁首呀、六六顺呀……”。各地叫法不尽相同,但武魁首一词都是这样叫的。武与五谐音,武功最好的人叫武魁首,他就是太颠。
封神榜下发时,武王和太公在同盟山已经聚齐了来自各地的48000将士 。这样,就有了牧野大战结束以后,武王带领众诸侯回到同盟山进行封神这件事。
《踢棒槌》起源于获嘉县西南部的东张巨村,流传于获嘉县境内。《踢棒槌》演出一般需要16人或20人,表演分脚踢和手舞两种方式,即用丝绸吊住特制棒槌“脚踢”与手执棒槌“舞花儿”,为走街表演节目,边行进边进行队形变化表演,一般很少在舞台上表演。
石佛芝麻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石佛芝麻糖口感酥脆、不粘牙以及无任何添加剂的优势,让群众对它情有独钟。尤其是罕见的灌芯儿技术,让石佛芝麻糖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故道家纺依托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织布文化为底蕴,古为今用,以传统的脚踏木板织布机为机械,以传统老粗布的独特风格、顺应绿色纺织的时尚潮流,采用天然棉、天然彩棉为原料,依靠民间五千年的穿梭艺术,以72道工序精织而成,故道家纺主要产品手工老粗布床上用品、四季毯、粗布凉席、衬衣、短袖、睡衣、家居休闲装等系列。
获嘉大白菜,河南省获嘉县特产。获嘉县太山镇素有"蔬菜之乡"的美称,自宋朝年间就有"太山庙的黄瓜进过京"、"荤汤白菜"等美誉,常年白菜种植面积在10000亩左右。获嘉白菜营养丰富、口感甜脆的特点。获嘉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微量元素锌的含量也高于其他蔬菜。
获嘉黑豆,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嘉黑豆籽粒大而圆有光泽,种皮黑色,子叶绿色,脐白色,被形象地概括为“籽粒油黑发亮,内仁碧绿、晶莹剔透”,并被誉为“黑王珍珠”。获嘉黑豆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获嘉县有着400多年的花木种植历史,素有“花木之乡”的美称。获嘉县花木种植产业规模达到4.2万亩,花木产业年产值7亿元,花木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