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的获嘉烧饼以经济实惠,口味好深受消费者喜欢。获嘉烧饼是在结合新乡的本土烧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而成,秘制配方发酵,涂上特制油酥,烤制后,色泽金黄,层次分明,油而不腻,香气四溢。
东仓手工麦秸秆油烙馍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东仓村的一道历史悠久的美食,当地人烙的馍色泽金黄,热气腾腾。吃一口,外层焦酥、内里暄软,唇齿留香!这香味不只是馍的面香、油香,更是童年记忆里的“幸福香”。
获嘉饸饹条口感强筋道,配料简单。一锅高汤,成年累月的熬在火上,每天不断的往里续水放肉丁加佐料,汤色亮黄,吃面的时候,加上青蒜苗段,外加牛肉或者驴肉丁秘制好的臊子,把它们一起浇在饸饹条上面,油汪汪的盖满一碗,蒜苗的清香和着肉香扑鼻而来,吃一口,面条筋道、汤厚味重。
新乡市获嘉县樊庄村小杨庄,是曾经的年画之乡。张同瑞所制作的年画主要以神像年画和牌位年画(又称祖宗轴)为主,色调强烈鲜亮,十分具有中原木版年画的特色。
独腿高跷流传于河南获嘉县西南部一带,其起源于中和镇小营村。《独腿高跷》形成于明末清初。一般为10至15人为一队,一个扮演猴王,其余都扮演小猴。也有的打扮成“猴太太”、“猴先生”等,那就根据要加进其他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没有固定程式。每只小猴固定使用一只高跷腿,也叫“猴腿”。作为指挥,猴王一般不用“猴腿”,只在地面上行动。脸谱化装及服饰与《西游记》人物同。
马皮舞是一种全国罕见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且别开生面的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杜官滩村。以前称“耍马皮”,也有“神马皮”之称谓。现在称“马皮舞”者居多,又称“巨鞭马皮舞”、“金龙马皮舞”。反映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获嘉罗汉拳之特点双人互博,拳理易解,动不见形,出手无影,手不空回,明留破绽,暗中得实,借力发功,四两拨千斤,创敌与横、斜、侧、旋。罗汉拳以独特的风格和完善的体系闻名遐迩,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历经16代400余载。
封丘雪花酪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冷食之一,里面加各种佐料:花生仁、瓜子仁、葡萄干、小山楂块、浇上一层口感浓密的红豆,然后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雪花酪就可以入口了。用小勺轻轻地送一口到嘴里,清凉、甜香、细滑,满身的暑意顿时消失全无。
飘香鱼起源于封丘县,是当地的一道传统名菜。是当地传统的美食,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做法而闻名。飘香鱼的特点是鱼肉鲜嫩,口感细腻,肉质饱满。它的调料和配料搭配合理,既保留了鱼肉的原汁原味,又增加了风味。
李金梅毛笔手工技艺源于清道光年间,是由安徽籍制笔工杨泰和先生将徽派毛笔制作工艺、选材方法、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传于封丘县李马台村秀才李挺宝,并由其后人代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李金梅毛笔做工考究,成品美观,现已形成礼品套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10大系列,120多个品种,毛笔行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留光火烧的特点是外酥里软,形色俱佳,美味可口。它不仅顶饥,而且硬气,外表坚硬,内部松软,香气四溢,回味悠长。此外,留光火烧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名字来源于东汉光武帝东游留驻此地并赐名“刘光”,后来演变为“留光”。
卷尖为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地方名菜,属豫菜系,是由猪肉、鸡蛋、芡粉及各种调料制作而成的菜。卷尖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因外皮是用鸡蛋摊制而成的薄饼,色泽金黄,所以卷尖又称为“黄袍加身”。
封丘县是全国金银花的原产地,以直(直立生长)、大(植株高大)、高(药用成分高)、碧(成色碧嫩)的道地性著称,目前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12亿元。封丘金银花蕾粗长肥厚,色泽艳丽,药用效率和保健作用很高。
封丘树莓俗称托盘、山莓果,在中草药里称其为覆盆子,河南省封丘县特产,封丘县也被称为“中国树莓之乡”,其根、茎、叶、花、果全身皆可入药。树莓还是人体可吸收植物SOD最多的水果,具有美容、抗衰老作用,树莓的抗癌物质鞣化酸含量丰富,是天然的阿司匹林,欧美称之为红宝石、“癌症的克星”、“生命之果”。2023年,封丘种植树莓面积达5万亩,成立专业合作社40家。
封丘石榴,又称封裴石榴,因集中产于封丘到陈桥乡裴楼村一带而得名。其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曾作为贡品进献。其营养丰富,维生素C比苹果、梨高1~2倍。
封丘芹菜,又名香芹、蒲芹、药芹菜等,属伞形科一、二年生植物。芹菜是高纤维食物,它经肠内消化作用产生一种抗氧化剂的木质素或肠内脂的物质,常吃芹菜,尤其是吃芹菜叶,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十分有益,并有辅助治疗作用。
山楂金糕是辉县市一种风味食品,主料是山楂,配料是玉米淀粉、清水,调料为白糖、琼脂等,主要通过烘焙的方法制作而成。金糕始于清代,原叫山楂糕,慈禧太后赐名为金糕。
辉县山楂种植始于清朝康熙年间, 是中国五大山楂产地之一。辉县山楂主产区分布于辉县西北部山区。由于受太行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季风作用较为明显,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山楂的生长。辉县山楂栽种主品种为“豫北红”和“红孔杞”,具有色泽鲜红、果实浑圆、果面光泽和酸甜适口的特点。
辉县香稻,是我国水稻名贵品种之一,属于粳亚种糯变种香稻。在豫北太行山一带,泉水灌溉稻区种植历史悠久。其米呈短椭圆型,色泽乳白,具有浓香味,质糯性。可用于作汤圆、八宝饭、米团和糕点等甜食。
去过辉县的人都知道每逢佳节和家里有大事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是大烩菜,而粉条是大烩菜最重要的辅材之一。纯红薯粉条具有耐煮,外观晶莹剔透,好吃劲道,口感绵软爽滑的特点,是自己食用和走亲访友的上佳之选。
“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起源于辉县市太行山一带,现地名有:王莽岭、刘秀城、刘秀胡同、扳倒井、刘秀桥、刘秀沟。该传说源于西汉末年王莽四处追杀刘秀的历史事实。
辉县市落腔是河南省稀有剧种,是民间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解放前也称“唠子腔”、“捞子腔”,主要流行豫北地区及与之毗邻的山西、河北山东交界地区,清光绪年间自河南内黄县传到辉县,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泉药会》全称是百泉药材交流大会,2008年6月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百泉药会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并称全国三大药材交流大会,其历史悠久和规模之大,位居三大药材交流大会之首,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起源于起源于唐代的《莺莺传》,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将其改编成为《西厢记》被代代相传至今,其发生地在辉县市冀屯乡褚邱村。2007年2月,《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九莲山西边有始建于唐代的白云寺,东边有道教圣地紫团巍老爷顶,四周散布着许多大小的庙宇,民间信仰之风十分浓郁。
辉县剪纸作为农耕时期文化的产物,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贴剪纸,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和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邵雍年少时发奋攻读,早晚不辍,并把所学全部抄录下来,贴满房间,日诵读数十遍。他冬日不近炉,夏季不握扇,夜间不安席,每日一餐,探幽索隐,寻求《易经》的奥秘。
这道沧海遗馔“鲜炖鲜”在厨乡长垣老一代厨师中并不陌生。这道流传了千年的美食具有色泽枣红,浓烂鲜美,风味独特的特点。
清蒸白菜卷是河南省长垣市的经典美食,素菜荤吃,汤鲜菜烂,美观好看,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厨乡长垣人的最爱。
流行在厨乡长垣餐饮市场的“荷花蘑菇”即是长垣厨师为纪念蘧伯玉宴请孔子时的家宴上,采用荷花、莲藕、香蕈等菜品制作的宴席,几经改革提高,而继承保留下来的经典菜品,成为长垣二千年来独具地方特色风味的名馔佳肴。新颖形象,软嫩鲜香。
素四方饺是长垣一道传统的美食,制作“素四方饺”系采用水粉条、面筋泡、韭头、水香菇、水木耳、炒鸡蛋花、海米、玉兰片、水腐竹、姜米等原料。不仅造型乖巧,而且爽口利齿,皮光滑筋软,馅儿荤素适口。一直是厨乡长垣久盛不衰的传统名品。
霜打馍是河南省长垣市的一种美味的传统甜食,属于豫菜。一根根馍条上犹如挂一层霜雪,故称“霜打馍”。它可是甜食中少见的风味奇品,色泽雪白,外酥里浓,香甜挂齿,雅俗共赏。
长垣大洪拳的传承以葛寨村为核心,辐射长垣周边村庄及十余个乡镇。长垣武校二十余年培养的数万学生,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及境外。大洪拳主要内容有徒手拳术,长短软硬器械,对练,内劲功法,六合花绞奇枪一百零八路等。
长垣烹饪技艺,源于春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辉煌于近代,主要分布于长垣市及河南省内,遍布全国及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烹饪主要发源地之一。由于长垣烹饪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豫菜的代表作之一,当地培养和传承了无数的大厨能手,故长垣又被称为“中国厨师之乡”。
长垣酎酒,是一种独立于红酒、药酒、白酒之外的酒种,即“酎酒”。是一种自一月至八月分三次追加原料,经反复酿造而成的优质酒,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酎酒就已经成了天子专享的御酒。被誉为最高档的醇酒。
落腔,是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的地方戏曲稀有剧种之一,其前身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穷人行乞时唱的谋生之曲——“莲花落”,后演变为“落腔”。演唱的内容多为民间传说的家庭故事,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一度传播很广,流行于长垣市、滑县、内黄县等地。
长垣皮影戏是舞台戏曲的前身,拥有丰富的剧目,有神仙道化戏、历史演义戏、民俗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等,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学价值。长垣县方里乡吕庄村是长垣皮影戏的发源地,始于明末,约有近三百余年历史。
石门辣椒酱是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石门村一道传统美食,石门辣椒酱口味独特,集麻辣、鲜香于一身。辣椒本身带来的辣味和香气,配合上香辣的口感,给人一种刺激而又爽口的感觉。无论是拌饭、煮菜还是蘸食,石门辣椒酱都能为菜肴增添无限风味,让人欲罢不能。
东齐香椿酱不仅口感独特,更是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香椿本身就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有着显著的作用。而经过烹饪后制成的香椿酱,不仅保留了香椿原有的营养成分,还融合了调料的营养,具有补血、滋阴等功效,是一道美味又营养的佳肴。
井坡豆干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鹤壁市鹤山区的地方特色美食。每一口井坡豆干都蕴含着当地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坚守,传承着一段段饱含故事的美食文化。
高洞沟杏干是鹤壁市鹤山区的风味特产,高洞沟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鹤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高洞沟杏干的制作工艺源自古法,主要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让杏干在阳光下进行干燥,保留了杏子的原汁原味,口感独特。
金凤岭小米是鹤山区的特产,位于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的金凤岭小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质的品质而闻名于地方。金凤岭小米是鹤山区的一张名片,也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黑芝麻糍馍馍是鹤壁市的一道特色小吃,也可以叫作黑芝麻馅饼。它是用黑芝麻、白糖、猪油和糯米制成的。其特点是呈圆形,两面呈金黄色,软糯可口。
王家辿红油香椿,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富含钙、锌、铁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产出的香椿色泽鲜艳,红亮翠玉,质脆可口,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公认的养生佳品。
义兴蒋烧鸡是鹤壁浚县的一道传统名吃,至今已传200余载。义兴蒋烧鸡造型美观、皮色鲜艳、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熟烂离骨,具有滋补之功效。
铺牛肉是浚县特产,以后寺庄王记铺牛肉为上等。起源于清朝年间,为外地所罕见,王记牛肉浓香扑鼻,色泽红润,香、甜、咸、麻、烂,味道可口,久食宜脾胃、补肾亏,其特点是: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烂而不浓,醇香可口,营养丰富。
浚县角场营汤元亦称元宵,城南3公里素称"汤元之乡"的角场营生产的元宵为最佳,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该村元宵的特点是:个大均匀,皮薄馅多,色泽雪白,起绒头,汤清软糯,味道鲜美,吃到嘴里,松软细腻,香甜可口。
鹤壁市浚县的传统名吃之一,始于清朝末年。是用黄米和红枣制成的。制作好的黏火烧颜色金黄,香而不腻,暄而不松,香甜可口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小吃。
在浚县,但凡婚丧嫁娶,多以八大碗宴客。八仙桌上,十个盘、八个碗、两个汤,好吃又好看。传统意义上的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
香焦酥花生米是浚县六大名点之一,起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成熟于民国延续至今。花生米洁净匀称,色鲜味美,香焦酥脆,其销量为全县同行之冠,远销安阳、新乡、郑州、开封等地。
浚县石子馍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特色小吃。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和肉丝,外焦里嫩。
浚县泥咕咕具有色彩稳重艳鲜,造型简炼丰满、淳朴生动、粗犷豪放、形简神妙等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泥咕咕的尾部有两个小孔,形成巧妙的结合,吹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取名为“泥咕咕”。
浚县正月古庙会始于后赵时期大山大石佛雕凿落成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浚县正月古庙会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终,历时月余,规模宏大,事项众多,参会信众数百万之巨,士农工商结队到会,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的以信仰活动为中心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中期已有很盛行,是蕴含着人们祭祀神灵,祈盼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活动。浚县民间社火的表演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舞狮、高跷、旱船、竹马、背阁、武术、秧歌、花船、抬老四、二鬼板等十多种琳琅满目。
浚县是西路大平调的发祥地,西路大平调俗称“大梆戏”。大平调西、东路之分由来已久,就是“自清乾隆50年”算起,西路大平调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西路大平调的表演艺术阔放质朴,直取率真。
黄河古陶在全面继承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镂空等新技法,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灰、红、黑三色,运用高科技技术焙烧出了桔黄、石青、仿青铜、石碣等颜色。黄河古陶已经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文物家的肯定,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法国,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世界。
浚县石雕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浚县石雕亦名浚县青石雕刻,其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工艺流程,严谨有序,层次分明。
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气势恢宏,庄严神圣闻名于三市五县。据《浚县志》、《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其分布区域涵盖浚县、滑县、淇县、卫辉、延津五县、影响鹤壁、新乡、安阳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