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落腔独具一品,形成演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晋、冀、鲁、豫交界区域。落腔的表演艺术纯真质朴,乡土气息浓郁,非常贴近生活。
浚县“面人张”的面塑艺术自1889年代代相传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面人张”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传承,如今焕发了新的活力。
泥猴张,本名张希和,他被人们称为艺坛怪杰、鬼才,他因为专门从事泥猴创作和猴画享誉海内外而得名,其作品以塑造泥猴为主,在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创作和研究上都有独到的见解。
浚县道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区域:浚县浮丘山(碧霞宫)及周边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化;
浚县木旋制玩具在唐中期已有雏形,至宋其制作工艺、产品已经形成,明清至民国发展成熟,延续至今。浚县木旋玩具基本内容有:活头人、宝葫芦、彩蛋(响蛋)、响槌(棒槌)、帽篮、木碗等生活用品二十多个品种。
三寸村民家家户户均以制作木杆衡器为生,所产衡器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更大批量则随着商品流通渠道销售北方各省区,遂使浚县木杆衡器名声大振,誉满华北。至于浚县木杆衡器起始何时,仍无确考,按《浚县志》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浚县莲花落是源于元代末期流传在浚县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莲花落由一人说唱,说唱时两手拿牛骨板,板穿铜铃,随唱拍击,唱词为艺人触景生情,即兴编唱。
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蒋氏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为本地区文化艺术所需应运而生,装裱修复分为去污、揭画心、修补画心和全色四个步骤。
浚县万福虎,又叫布老虎,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万福虎又分三个系列,即画虎、剪贴虎、绣虎。
浚县剪纸烫刻画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感觉的艺术效果。其烫刻有: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十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在其历代作品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泥玩之乡,位于河南北部,黄河、大运河、卫河于不同历史时期穿境而过,孕育了众多文化艺术品,康氏泥玩民居根植黄河故道,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浚县柳编根植黄河故道绵柳之乡,乘舟车往来之便,传承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整个华北大地。浚县柳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全部制作反复而有序,原始又精细,层层讲章法,道道有技艺。
浚县善堂老秧歌属地秧歌(区别于高跷秧歌),是浚县社火表演的主要艺术品类,《浚县志》有起源已难确考“清中期已很盛行”等记载,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郭家银饰行起源于明朝,举盛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产品由人工打造而成,其产品分为头饰、项饰、手饰、脚饰、衣饰、帽饰等6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素有“郭氏银饰纯,货全价又真”之美誉。
李新寨村青铜乐器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乾隆年间(公元174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素来享有“新寨铜器响,十里有颤音”的美誉。为浚县及周边的民俗文化活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魏县桃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为魏县特产之一。魏县桃不仅果形大、外形圆润、皮薄、质细、肉嫩,单果重达三百克~六百克。清香多汁、脆甜可口、桃香浓郁、甜而不腻、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
淇河缠丝鸭蛋与淇鲫鱼、无核枣并称为“淇河三珍”。缠丝鸭蛋鲜蛋煮食没腥味,口感很筋,像似瘦肉,味道鲜美。用盐腌制后,蛋清洁白,蛋黄鲜红艳丽,呈沙性,出油多,口感极佳。油炒后为深黄色,味鲜而香。还可制成茶蛋,虎皮蛋等。
淇县无核枣属淇县名优特产,与淇鲫鱼、缠丝蛋并称“淇河三珍”,相传为周朝贡品。因枣核退化而得名,枣核变薄变脆,可随果肉同食。淇县无核枣果实味美,营养丰富。
淇河鲫鱼,河南省鹤壁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淇河鲫鱼是天然的三倍体鱼类,具有肉质肥厚细嫩,骨刺细少,腥味小,味鲜美,腮不苦等特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冬凌草盛产于淇县和市郊区西部沿淇河两岸的山区地带,又名冰凌草,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植物,被誉为王屋山的“仙草”。
马氏懒渣,纯手工制作,外观晶莹、白中透亮、油性十足,口感温润、有弹性,形状不规则,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马氏糖艺包括吹糖人和糖画两种技法。糖人、糖画的制作工艺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极大的丰富发展了中国民间文化。
淇县铸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中国青铜器时代,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的瑰宝”。铸铁茶壶选用优质生铁和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贵重金属原料,具有硬中带柔之美,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保护价值。
“刘氏剪纸”起源于晚清时期,兴盛于民国,历经岁月轮回,生生不息。它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图案有粗狂豪放,也有委婉细腻,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寓言性。
“李氏根雕”分艺术根雕与实用根雕两大品种系列。根艺作品力求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每件根雕都具有清新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箕子传说的传承集中地淇县,已形成传播、保存、保护其经典传说的基地,成为淇县旅游的民俗文化资源。以付同喜为代表的传承人,集思广益,有效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播了众多的箕子传说,这些有效的措施对保护传播箕子的传说,走出了一条民间保护文化的新路径,使我国民间特色传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淇县宋庄村是有几十年演唱坠子历史的村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在周边县市影响较大。河南坠子主要有:三板、熳班、剁子班,唱词多为十字韵、七字韵。经常演出剧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小八义响马传》等,小段有《打砂锅》《拉荆笆》《王员外休妻》《口媳妇变驴》《王禅出世》等。
“帝辛传说”以106方天然奇石述说了帝辛一生的功过是非。一直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分别以著说、话说、戏说、影视说等形式描述人间奇迹和灿烂文化,而以付同喜为代表的传承人用天然奇石述说民间文学,堪称一绝。
“草编锅笼帽”是淇县桥盟乡桥盟村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该村内,不受家族、性别限制,绝大多数成年男女均会此项手艺。
朝歌的三千年的殷商历史与殷商文化被后人不断的演绎评说。从最早的戏曲《封神榜》到央视的动漫大片《哪吒》,从著名的文学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到民国初年的《朝歌恨》和现代版的长篇连环画《鹿台泪》、网络小说《奇幻史诗•朝歌》、电视剧《封神榜》等文学作品及网络游戏《封神榜》。均源于故事的发生地——淇县。
云梦鬼谷一路拳汇集了中国历代武术家之精华,取阴阳八卦之身法,以后发制人之手段,促成了演练套路。其打法主要以拳、掌、肘、膝、拿、格、斗上、中、下(天、地、人)之技能进攻对方,使对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束手就擒,有一招制敌之功能。
朝歌蛋壳镶嵌画属传统的镶嵌类工艺美术品。朝歌蛋壳嵌镶画在传统的螺钿镶嵌工艺上不断发展演变,巧用蛋壳代替贝壳做为造型材料,用蛋清做粘合剂,创新改进了制作工艺。
三角屯“乐腔”剧团成立后,对“乐腔”不断改进和创新,新编排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增强了“乐腔”的表现力,使“乐腔”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完善,成为河南地方戏中的奇葩。
阁南村高跷队发展至今以有多年的历史,其表演特点为文、舞兼备,对高跷表演的服装、阵容、难度、道具等进行改进,提高表演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将高跷与民间杂技等娱乐项目融合,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从而增加表演内容的多样性,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五调腔盛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其吸收河北梆子、反调、二夹弦、京剧、秧歌等剧种所长,逐步形成五调腔。五调腔曲调质朴明快,唱腔悠扬,委婉流畅,高亢抒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为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群众所喜爱。
德化烤肉饼: 土烤箱里做出限量版美味,自制“烤箱”做出独特的美味,说起肉饼,很多人会想到那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凡是吃过的人都啧啧称赞。这种肉饼色泽金黄,嫩脆香甜,馅料鲜润味美,堪称一绝。
糯米糍也叫糍粑,德化的糍粑一般是农家有了大喜事或立冬节时才能享用。在德化,糍粑是接待客人的上等“礼菜”,客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定要上“鸡公糍”的习俗。
德化特色小吃鼠粬龟,其形似龟状,色泽墨绿、油亮,吃起来甜嫩爽口,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圆仔汤,德化的风味小吃。用糯米制成的圆仔营养丰富,为暖胃散寒之品。圆仔还代表吉祥如意。
赤水煎粿,德化县的传统小吃之一,有“泉州肉粽,赤水煎粿”的谚语。赤水煎粿选用上等白米浸泡制浆,再调以佐料蒸熟,再切块油煎而成。可根据喜欢的口味醮辣椒酱、醋、酱油等食用。
糯米大肠,是一种富有创意且携带方便的米类加工品,是德化很普遍的一种小吃。上菜时把白糖盛于小碟,食时醮糖即可,这样做出来的糯米肠软嫩,肥而不腻,冷食热食均可。
在福建省德化县,一碗色泽黑亮的苦菜汤家喻户晓。苦菜汤一般由晒干的苦菜和猪大肠制作而成,因为风味独特,具有清凉降火、消炎解毒的功效,被称为“德化民间第一汤”。
蕨脯汤是德化县的小吃,德化春季乍寒乍暖,夏季潮湿闷热,用蕨菜干煲汤,最适宜解暑化湿、清热除燥,是春夏防病保健佳肴。
掌瓜,又叫佛手瓜,是德化县的特产。掌瓜的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味道鲜嫩甜美,是闽南的名菜之一。以其加工而成的酱瓜、罐头、腌菜干等更是爽嫩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德化茶油不仅可以用于烹饪,还富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保护心血管健康。德化茶油作为特产寄给外地的小伙伴一定是一份健康、美味的选择。
德化红酒是用上等糯米为原料,经传统方法酿制而成。酒香味浓郁,酒质醇厚,入口甘甜,余味绵绵,风味独特。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营养丰富。常饮此酒,舒筋活血,强身益气。妇女产后饮用此酒尤见滋补之效。
美湖米粉松软、流香可口、有弹性,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大家喜爱。选用当地优质稻米和地下泉水,经淘洗、浸泡、磨浆、蒸粉、压片(挤丝)、复蒸、冷却、干燥等多道手工工艺精制而成。
苦菜又叫苦益菜、白花败酱,是德化县的一种特产,苦菜汤是德化风味家常菜,1999年编入泉州风味小吃菜谱。此汤色黑味微苦,野菜香味浓溢,清凉降火,排毒解热,是暑天的保健食物。
棘胸蛙是德化山区特有的名贵产品,当地人俗称“石冻王”,其肉多且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对环境要求也极为苛刻。现在已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养殖。
德化黑鸡,福建省德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化黑鸡特点:肉质细嫩、清香甘润、味道鲜美,因含有极高滋补药用价值的黑色素而得名。
德化黑兔富有弹性,有鲜兔肉的气味,无异味;煮沸后肉汤澄清透明、软嫩鲜香,脂肪团聚于液面,具有四高三低特点,即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高烟酸、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并且含有一般家兔没有而人体又不可缺少的双向调节元素—黑色素,享有“美容肉”的称谓,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德化黑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德化黑羊羊肉肌纤维细,口感鲜甜,硬度小,肉质鲜嫩,膻味极小,营养丰富。
金线莲是德化县的极稀有的野生山珍极品,它在民间使用范围较广,素有“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经有关部门测定发现,金线莲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含量及抗衰老活性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国产和野生西洋参。几百年来作为民间常用草药。
红菇又名葡酒红菇,是一种由椎、槠、栲等树木的叶腐烂,并与根系共生的真菌,系珍贵的野生食用菌,夏、秋季生于林间腐植层地带,德化野生红茹素有天然营养珍品之美誉,目前尚无法人工栽培。
德化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德化梨果形端正,圆形或高桩圆形,果面光滑,浅绿色,果锈少或无;果肉白色、肉质脆嫩化渣,多汁味甜爽口,可食率高。其典型的品质特征:皮薄色绿、脆嫩化渣、多汁爽口。
德化黄花菜,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特产,德化黄花菜干品色泽浅黄色,条身紧长均匀饱满,质地柔软且有弹性,具有淡淡的清香气味,味鲜质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德化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
杨梅云溪刻纸起源于云溪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在云溪村为活动固定日,在本地的民间礼俗庆典活动中,纸龙纸狮表演必不可少。
三通鼓是德化县传承打击乐的典型代表,在演奏形式上可分为“大三通”和“小三通”。三通鼓从后唐开始发源于中原地区,南宋之初传入德化,三通鼓演奏时以鼓为主,鼓点清新,曲式较简练,节奏简单,板式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