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腔是一种河南安阳内黄县的传统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2011年05月,河南省内黄县申报的“落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黄农民画是内黄县的传统民俗绘画艺术。内黄县民间绘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众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现代派艺术之长,展示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内黄县农民画艺术的主流。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河北吴桥传入内黄并被完善。一支扁担、一只木箱、一个布棚、一名演员,即可表演一台戏。演唱时扁担一支,布棚一撑,即成戏台。
内黄大锣戏是罗卷戏中单一锣戏的班社。据内黄县志记载,明代已有民间大锣戏班,由李官寨村的先民们传承延续至今。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锣戏属弦索腔剧种,艺术古老,风格独特,唱词为长短句,音乐为曲牌体。
内黄梅花拳是一个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的优秀传统拳种。习练时以五种姿势进行,并且呈梅花状,故称梅花拳。内黄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传人邹志刚、孟友德传入内黄。他二人一个传拳,一个传掌。
灯笼画是内黄县极具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艺。内黄流传至今的歌谣:“灯笼会、灯笼会,打着灯笼排着队、灯笼灭了回家睡”;“贴门神、挑灯笼、点燃鞭炮过大年,年年都有好盼头”。内黄灯笼画始于清朝。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槐林腐竹是内黄县的特色手工制作技艺,腐竹作为精制的豆制食品,营养价值高,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荤”。安阳大槐林腐竹起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大槐林腐竹外观更透亮,色泽醇黄,口感纯正,豆香较浓厚,软绵清香,咸鲜微甜,营养可口。
临淇小磨香油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临淇镇的特产。该镇以丰富的芝麻资源和良好的加工工艺而闻名。临淇小磨香油采用水代法加工制取,具有浓郁的独特香味,是一种优质的调味油。
临淇豆腐是林州的特产之一。临淇镇位于林州市,这里的豆腐制作工艺独特,选用当地优质黄豆和麦芽为原料,经过多次发酵和过滤,最终形成细腻的豆腐。临淇豆腐色泽金黄,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豆腐之王”。
林州烩菜是林州的传统名吃,以大肉、排骨等猪肉为主料,配以林州特有的皮渣、肉丸子、粉条、囟水豆腐、虎皮豆腐、白菜等时令蔬菜辅料炖烩而成。所制作出来的烩菜香飘十里,鲜美多汁,十分美味。
临淇水煎包是河南林州的传统名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选用面粉和素菜馅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水煎包的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软嫩。它的口感脆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极致。
柿卷是林州的特产之一。柿卷是由柿子的皮和果肉组成的美食,因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喜爱。在林州的合涧镇路家岭,柿子树的满山都是柿卷,以前村里的人都去皮晒成柿卷,一般也会摘些柿卷招待客人。柿卷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林州特产的代表之一,展现了林州丰富的柿子资源和优良的制作工艺。
林州粉皮是林州的特产之一,因为林州盛产红薯,所以粉皮多是用红薯粉做成的。粉皮做成菜肴的方式也很灵活,凉拌是其中一种,酸酸辣辣的,十分的开胃,让人吃了还想吃。林州粉皮的制作工艺上乘,口感酸辣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林州市东姚洪河一带素有种植优质谷子的悠久历史,曾在唐朝前期公元706年洪河小米就被列为贡品。东姚小米的颗粒饱满、均匀、色泽纯正,熬煮出来的小米粥鲜香可口、浓稠、口感细腻,老少皆宜。它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养胃、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林州茶店山楂是林州市的特产,也是河南省安阳市的地理标志产品。林州山楂有豫北红和林红两个品种,色泽深红,果圆,果点突出。它以鲜红的果实和酸甜的口感而闻名,且有豫北红和林红两个品种。
东岗花椒是河南安阳林州东岗镇的特产,以其特殊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而闻名。东岗花椒有大红袍、小红袍等品种,早在北宋时已大量种植。林州市曾荣获“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其产品以其优质、香味浓郁而闻名海内外。
林州茶店柿饼是林州市茶店镇的一种特色小吃,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柿饼选用当地山区优质的柿子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调味而成,口感香甜、清脆爽口,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林州特产中的东岗核桃是河南安阳林州东岗镇的特产。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山地气候条件使得东岗核桃的品质独特。东岗核桃经过加工后,口感酥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大盖柿是一种以任村、东岗、采桑等乡镇为盛产的地方特色特产。大盖柿制成的柿饼品质柔软,霜色乳白,味甜似蜜,因此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此外,大盖柿的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使得大盖柿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茶店镇是闻名全国的菊花之乡,菊花种植历史悠久。近年,该镇以“打造菊花之乡、建设美丽茶店”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菊花富民产业,成效显著。 太行菊的花经水蒸、阴于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润喉的功效。
林州特产中的板栗,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以城郊、姚村、合涧等乡镇为盛产区。板栗作为林州的特产,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齐街香椿是一种林州的特产,它的嫩芽、嫩枝和嫩叶都可以食用。齐街香椿具有香气四溢、味美适口的特点。它的嫩叶和嫩芽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齐街香椿成为了林州的一道特色食品,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喜爱。
三月三黄华庙会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九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举办,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历来 豫、冀、晋周边各县的游客都会来参加三月三黄华庙会。
滑县木版年画源于明武宗年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滑县东南部地区,涉及慈周寨乡、老店乡、八里营乡等多个乡镇十余个行政村,其中以慈周寨乡前二村为代表。
秦氏绢艺是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可查。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的民间艺人已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清代已有史可查,多为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观赏的小技艺,与“蝉塑毛猴”属同类小工艺。
大弦戏,是河南省滑县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脚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乐队分软场、硬场。
羊肉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河南安阳的传统面食,该菜品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类似宽面条,以味道鲜美,羊汤味浓郁,汤好面筋,经济实惠,营养丰富,享誉中原,遍及全国。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汤阴“送羊”的习俗,传承了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六月送羊始于春秋时期,姥姥给外孙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
跑帷子起源于汤阴,始于我国春秋时期,是为纪念齐国国君桓公之妾卫女而衍生出的一种大型民间广场舞蹈,传承两千六百多年,流传在豫北地区,至今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50。
魏县刘家拐传统木工技艺已有500余年历史,活技精湛在方圆百里远近闻名。是生产婚嫁家具,生产用工具,家用家具,门窗及建房构建等,运用榫卯结构,所有连接处不施一钉。纯实木手工打造,使之具有牢固耐用、精巧美观、经济实用的特点。
酥肉锅饼是魏县当地的一种美食,除了魏县,别的地方还没见到过。过年和红白喜事家家必备美食,仅流传于魏县当地及冀南周边地区。魏县酥肉分为蒸熟肉和炸酥肉,主料和辅料都是基本一样的。肉香四溢、回味悠长、外酥里嫩、色香味具全,是魏县当地百姓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
皮渣是魏县的一种特色地方菜,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冀西南以及周边各县市的婚宴三下锅文化、三道饭文化、八大碗菜系均使用皮渣作为主要食材,是极具地方特色菜肴。此菜可煎可烩,炒菜做汤,味美可口,别有风味。口感筋道、香而不腻、后味绵长。
沁水黄小米,山西省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黄小米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超过粳米。小米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淀粉、维生素B1、B2和C等,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为粳米的5—6倍。
七须黄花菜产于晋城市沁河流域的加丰镇。其优点,一是颜色鲜黄,干净整齐;二是角苞长、肉厚,粗壮肥硕;三是脆嫩清口,久煮不烂。因此加丰黄花为素食上品,深受外商欢迎,成为晋城市外贸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沁水黑木耳,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黑木耳形如“飞”,状如“燕”,不但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与无机盐。由于沁水黑木耳各种营养成分完善而丰富,故被誉为“素中之荤”。
沁水紫皮蒜产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端氏镇。特点是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为山西省晋城地区名土特产品。为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蒜瓣外皮呈紫红色,瓣少而肥大,辣味浓厚,品质佳,是餐桌菜肴中一种最常见的食物。
沁水刺槐蜂蜜,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刺槐蜂蜜”是在沁水县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下生产的优质上等蜂蜜,色浅、味清香鲜洁、甜而不腻,不易结晶,颜色为水白色。
沁水蜂蜜: 保健食品。沁水蜜源丰富,有荆条80多万亩,黑刺30多万亩,刺槐10万多亩,还有各类农作物及果树数十万亩。瓶装净化蜂蜜市场畅销,闻名全国。
沁水黑山羊体躯中等,公羊多具有粗大的“八”字型角,也有少数羊无角。背腰宽广肥圆,四肢粗壮,蹄坚实。被毛修长光亮,多为褐色,外层毛粗硬而长,有光泽。沁水黑山羊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营养价值高,含15种氨基酸,人体所需氨基酸丰富。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沃老花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集打、唱、跳三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媚秀美的风韵。歌舞结合,相得益彰,是沁河流域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体现着沁水下川文化的精髓。
王寨圪栏棒又叫“青龙圪栏棒”是流行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青龙村、王寨村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沁水鼓儿词是山西省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 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
舜的传说是山西省运城市的民间传说故事,舜的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尧舜传说和走亲习俗这一文化纽带,两地群众却建立起了联系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当地信仰的衍生物。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超历史的。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民几乎全部是一脉相承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柳氏族人自从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后,世代遵训守礼,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烧大葱是山西小吃菜谱之一,以大葱为制作主料,烧大葱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口味属于葱香味。烧大葱的特色:此菜色泽金黄诱人,汤鲜葱香,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晋城十大碗是山西晋城地区特色综合菜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晋城十大碗的十大菜系主要有木耳圪贝、烧大葱、毛头丸、过油肉、小酥肉、 糊卜肉、糖醋溜丸、油圪麻、天鹅蛋、甜饭等。
卷薄馍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粮菜搭配食品,是一道乡土感十足的地方传统美食,早在晋代时就有,不过当时并不叫卷薄馍,而叫“春盘”。中国人有春日吃春饼的习惯,卷薄馍也就从春饼演变而来。
粉蒸胡萝卜是晋城的经典美食,是一道以胡萝卜、玉米面粉为主料烹饪的菜肴。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毛头丸,阳城小吃。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
米淇,又称和子饭,也叫和则饭、和和饭。是晋、陕地区比较长见的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也是养胃的美食。
晋城的酸菜黒圪条,也算是山西众多面食中的一奇。黑,与白相对而言,表明了颜色,因为是高粱面做的,故而不白。圪,是个虚词,晋东南地区的口头语,比如“李圪抓”……。黒圪条的普通话意思就是黑点的面条。
槐花锅垒:摘下的槐花洗净控下水,拌上白面粉或玉米面(一碗槐花半碗面)放一点熟调和油(一小勺),花椒炒熟碾成细面少许放入,小青葱切细放入,然后拌匀放开水蒸笼内蒸10分钟就可食用,也可用葱花鸡蛋炒制。但记住不可放味精、鸡精要保持原味特色。
阳城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琉璃的制作在古代晋城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技法,而晋城的琉璃制作又以阳城县乔氏琉璃为最,阳城的琉璃制作世家——乔氏家族的祖先,唐代由陕西迁至高平,经宋、元两代,于明朝辗转到达阳城,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远近闻名,人称乔氏琉璃。
析城山小米,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析城山小米,品质优良、颗粒圆润、色泽鲜亮、天然风味、口感香醇,是滋补养生的佳品。其粥汁粘稠味香,富含的米糠油(米类产品独有)素有“代参汤”的美誉,纤维素、蛋白质等营养质量指数均大于1。
山西香果是山西的特产水果,主要分布于阳城县城关及东冶、 河北、驾岭等乡镇, 有170余株,年产果约5000斤。3月开花,9月香果成熟。果实呈绿黄色,直径小的3~5厘米,大的8~10厘米。味酸微涩,清香盈室,数月不腐。
阳城蚕茧,山西省阳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城蚕茧”以其茧大、粒匀、色泽好、茧层匀等优点闻名全国,其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在全国蚕茧质量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第一名,成为阳城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