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蹈动作。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圃飘色,广东省中山市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飘色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其溯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演变而成,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由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色等。
三角麒麟舞,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及周边区域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角麒麟舞是在三角镇的生活习俗和图腾崇拜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群众正月里的重要活动之一,诞生于清代末年,以中国传统武术中洪家拳和莫家腿为主要动作的动物舞蹈。
沙溪四月八,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地区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四月初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地方传统民俗巡游活动,活动期间举行龙、凤、蚌以及飘色等一起盛大的表演。寄托沙溪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石岐赛龙舟,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传统运动,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岐赛龙舟历史源远流长,保持着“龙舟出水”的习俗,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般在农历四月下旬到五月初进行。
小榄赛龙艇,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传统体育,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榄镇内各村均有举行赛龙艇,其中尤以环乡大涌“水色匝”沿岸的“民田"地区村社较为活跃,如东区、竹源、西区、北区等,农闲时常在“水色匝”上举行中小型赛事。
东凤五人飞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的传统体育,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凤五人飞艇赛由起龙、放龙、比赛、夺标、领奖、吃龙舟饭、收龙等多个环节组成。每次比赛都有数十只艇参加。
南头五人飞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的传统体育,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头五人飞艇赛包括了由起龙、放龙、比赛、夺标、领奖、吃龙舟饭、收龙等多项内容。南头五人飞艇赛主要流传于镇内各村,辐射至周边地区的东凤、小榄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黄圃赛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圃镇赛龙舟是中山市黄圃镇一带流传百年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黄圃赛龙舟习俗主要分布在五古坊(岗东、北头、灵会、鼓楼、三社)地域,即现鳌山村、镇一村、三社社区等范围。
沙溪三月三,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溪三月三有一系列仪式和内容,供奉北帝的各个村庄在历都有专门的组织进行筹办。到了三月初二下午,所有参加“三月三”活动的队伍齐聚村内北极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装船仪式。
东乡民歌,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民间音乐,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长洲扒仙艇来源于我国传统龙舟文化,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洲扒仙艇于每年端午节在长洲北部的狮滘河上举行,扒仙艇的参赛队伍(通常是以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组队)会对每一艘艇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号,多选择“龙”、“腾”、“飞”、“仁”、“麟”、“气”等代表着吉祥、积极、向上等正能量的字眼,以其分别作为各个队伍的字号。
阜沙单人农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的传统运动,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阜沙镇单人农艇赛由验艇、放龙、比赛、夺标、领奖、吃龙舟饭、收龙等多个环节组成。每次比赛都有数十只艇参加。
港口天后诞,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的民俗,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港口天后诞,是中山市港口镇人民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举行的一项以庆祝天后诞辰、保佑国泰民安为主旨,包含祭拜祈福、巡游保境、斋宴酬神等内容的传统民俗活动。
民众扒禾桶,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的传统运动,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众镇最初的扒禾桶,没有严格的时间、场地、规则、动作等限制,人们将禾桶放入水稻田边的河涌、池塘当中,跪于桶中,以手作桨在水面自由划行。
三乡木偶戏,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的传统戏剧,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乡木偶戏从最初在“神诞日”演出的神功戏发展为能够演绎古代剧目和现代剧目的综合艺术,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其布景、灯光、伴奏、唱腔等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角镇三人根艇赛,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传统运动,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角镇三人根艇赛是当地百姓结合自身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以自己擅长的划艇技能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活动,由筹备、贴红、报名、训练、抽签、放龙、开赛、转栋、冲刺、夺标、领奖、收龙、吃龙舟饭等多个环节组成,每年都在三角镇的光明村、蟠龙村、东南村等村落举行。
洪拳又称洪家拳,是中国南派武术中的精华,流传区域甚广。小榄洪拳的套路内容多,手法丰富,腿法较少,讲究桥马。动作简朴,讲求实用,以气催力,发声助威,具有鲜明的外家功夫风格。经常练习可强身健体,强壮筋骨,磨练意志、陶冶性情。
沙涌马家枪,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街道的传统体育,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沙涌马家枪是传统枪法体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据传沙涌马家枪由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创,古人作战时加头(器)于棍为兵(枪),马援取其所长,出征交趾,武功显赫,后沙涌马家枪法为马氏后裔代代相传,并广泛流传于岭南及巴蜀一带。
冈南李家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冈南村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冈南李家拳有桩头、散手、李家长拳、李家平拳等拳术套路和多种器械套路,主要特征为长桥大马、侧身偏步、多肘法、善腿击,步法灵活多变,手法质朴刚劲。
大涌刘家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涌刘家拳属于南拳,于清朝从外地传入中山大涌、西区、沙溪等地。
长洲左手棍,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区街道长洲社区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洲左手棍主要特征为“工于实战,以左克右”,“南棍兼枪,长于实战”是南派棍法的共同特征。
龙头环十八掌,全称“十八掌廿四下”,又称“千字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龙头环村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岐蔡家拳,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蔡家拳于晚清年间传入香山县,由反清复明的少林弟子“烂头何”避难隐居于香山时,以设馆授徒为业,教习蔡家拳,后由其弟子散播于石岐、南朗、东乡、沙溪等地区。
张溪大棍,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张溪大棍是一项在中山市石岐街道张溪村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传统武术项目。
濠头郑家棍,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传统武术,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濠头郑家棍的主要特征是棍理简明扼要,棍法严谨,攻防兼备,招式实用,擅于实战,套路紧凑,气势凌厉。濠头郑家棍的基本内容包括棍理、二十四式棍法、六十二式套路、一百零八式套路。
中山罗梁醒狮,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区街道的传统舞蹈,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山罗梁醒狮是南狮的一个流派,形成于中山。
圣狮凤舞,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的传统舞蹈,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圣狮风舞是隆都百姓根据本地区的自然产物所想象创作出来的一种图腾舞蹈,寄托了百姓对“龙风呈祥”“鸾风和鸣”和谐生活的向往。
马南宝勤王故事,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街道的民间文学,马南宝勤王故事内容传奇、丰富、生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等特征。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马氏族人仍可娓娓道来。历代以来,人们通过马南宝勤王故事教育后代缅怀、学习英烈,树立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怀。
中山民谣,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文学,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山民谣是在流传在中山城区和各有关镇区,诞生百年以来,在各方言片区广泛流传。
黄圃三六九墟市习俗,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的民俗,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六九墟市是清末民初诞生在黄圃的民间商贸习俗,历经搬迁,已逾百年,传承至今。
廉江甜薯羹是广东省廉江地区的一道传统小吃,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蛤仔跳塘”,廉江甜薯羹的口感软韧、爽口、清甜,入口的厚重感与清甜的感觉在口中和谐共存,令人回味无穷。
廉江糯米甜糟是广东地区,特别是廉江市的一道传统名小吃,廉江糯米甜糟以其醇甜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著称。其口感细腻,甜而不腻,带有淡淡的酒香,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廉江白粥是广东省廉江市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清滑、爽口、解渴的特点而广受好评。廉江白粥以其清滑、爽口、解渴的特点而著称。
石角扣肉是广东省廉江市石角镇的一道传统名菜,它是当地人在节日庆典和家庭聚餐的必备佳肴,廉江石角扣肉以其浓香馥郁、软稔入口、留香久远的独特风味而著称。其肉质鲜嫩多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与酸菜等配料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使得整道菜品口感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清水鸡是广东湛江地区传统名菜之一,属于粤菜系。廉江清水鸡以其肉质细嫩、无污染、口感鲜美而著称。鸡肉色泽金黄,肥嫩软滑,皮爽肉滑骨香入味。搭配秘制的浓汤蘸点伴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裹蒸粽是广东省湛江廉江市的一道地方传统小吃,尤其以端午节期间最为盛行。廉江裹蒸粽以其香滑可口、软硬适度而著称。蒸熟的粽子金黄软韧,蘸上蜂蜜或赤砂糖食用,更是甜蜜带香,别有风味。此外,用荷叶包裹的裹蒸粽还带有一股芬香的荷叶味,使得口感更加独特。
“安铺簸箕炊”是一种源自中国广东省廉江市安铺镇的地方特色小吃。簸箕炊是将磨成浆的米粉放在簸箕上蒸煮而成的一种糕点。这种糕点的特点是软滑、爽口、有弹性,且带有一种特别的米香。
河唇鱼头汤是广东省廉江市的一道传统名肴,属于粤菜系。鱼头汤以水库之鳙鱼头烹制,鳙鱼头大、多髓,汤色浓白,甜而无腥。其鲜美可口,补脑益寿,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此外,鱼头汤还具备益气活血、清脾养胃、提神健脑、美容养颜的功效。
安铺鸡饭是广东省安铺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安铺鸡饭以其皮爽肉滑、饭粒晶莹、香气扑鼻而著称。白切鸡的肉质鲜美,搭配特制的蘸料更是美味可口;鸡汤饭则吸收了鸡汤的精华,饭粒饱满且带有浓郁的鸡香味,两者相得益彰,成为食客们争相品尝的美食佳肴。
安铺鸡是广东地方良种,主要产于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安铺镇,又称土种鸡、本地阉鸡或三黄阉鸡。其皮脆骨细、肌肉丰满、肉质鲜美、抗逆性强、体型中小型,并具有脚黄、嘴黄、皮毛黄的特色,故又称三黄阉鸡。
廉江山姜头鸡汤是廉江市的一道特色美食,黄竹山山姜头鸡汤,用黄竹山产的山姜头及独特的汤料配制而已成,该汤纯白如牛奶,味道微甘,沙姜头独有的清香和鸡肉的香气相结合,喝下去十分鲜甜可口,让人难忘,特别适合秋冬饮用,特别暖身。
廉江白切鸡是粤菜鸡肴中的一道经典美食,以其制作简易、原质原味、皮爽肉滑而深受食家青睐。
塘蓬焖猪肉是廉江市塘蓬镇的一道特色美食,塘蓬焖猪肉的特色在于其肥甘而不腻、软糯茴香的口感。经过精心挑选的猪肉和简单的调料搭配,再加上精湛的烹饪技艺,使得这道菜品的肉质鲜嫩多汁、香气扑鼻。
廉江安铺牛杂串是广东湛江廉江市安铺镇的一道著名传统小吃,廉江牛杂串的特色在于其滚烫浓香的酱汁和丰富的口感。酱汁中除了面酱之外,还加入了多种香料,使得整道菜品香气扑鼻、味道浓郁。
番薯丝粥是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地区的传统粥品,原为素来缺粮的湛江人主要充饥之物。
廉江红橙被列为国宴佳果、驰名中外,并享有“橙中皇后”的美誉。在政府的持续扶持下,廉江成为中国最大的红橙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被誉为“中国红橙之乡”。
廉江番石榴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以及谷氨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些成分不仅为人体提供了能量,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廉江龙眼,作为广东省廉江市的一大特色农产品,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廉江龙眼果肉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果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血益智、宁心安神、养颜抗衰老等功效。
廉江市是我国荔枝的发祥地之一,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廉江荔枝以其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而著称。
廉江红杨桃,又称羊桃、洋桃或阳桃,是廉江市的一大特色水果,廉江红杨桃是90年代初从马来西亚引进的一个新品种。果实比本地杨桃更大、汁更多、口感更好。
廉江香蕉是广东省廉江市的一种特色水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种植面积。目前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廉江香蕉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C、E以及钾、镁等,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
沙坡醒狮起源于廉江市石城镇官埇沙坡村,该村自古崇文尚武,清嘉庆前就有文武馆。醒狮团由村中武术馆组建而成,创始人为梁挺耀、梁绍荣。沙坡醒狮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发展醒狮文化,经过多代传承人的努力,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醒狮表演团队。
安铺锣鼓是一种鼓乐,俗名“安铺锣鼓头”。原系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民众为男丁挂灯时,作贺灯祈福、驱邪助兴、竞威赛响所用。所以,民间又称之为“添丁贺灯鼓”。
安铺八音是中国广东省廉江市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始创的组织者是清光绪年间该镇享有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鹿朋秀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飘色(吉水偶色)源自于明朝良村梁氏村民开始的二月二“伯公巡游”活动。海瑞的恩师梁逵告老还乡一直主持这一项活动。吉水偶色集音乐、戏剧、美术、力学平衡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
廉江市良垌镇竹园村舞鹰雄起源于清末民初。采青乃舞鹰雄的主要内容,“青”寓意吉庆祥和,采青(摆青)阵法有银树挂金钱、五指山等100多种。
廉江石角傩戏起源于明崇祯年间,成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廉江石角傩戏是一种以宗教祭祀文化为主的原始的传统戏曲形态。集傩祭、傩舞、傩歌于一体,祭中有戏,戏中有舞。
粤西白戏(廉江木偶戏)是以白话方言演唱的、有特定的音乐伴奏和以多种板式唱腔综合运用的一种杖头木偶戏。其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廉江市。粤西白戏,其木偶造型,形象逼真、做工精细、惟妙惟肖。尤其偶头活动部件的制作与操控,更加科学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