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荣区山多,丘陵多,山丹丹花儿一开,如火如霞,成为境内一大景致,它还由于生长在贫瘠的高山石隙,不择地力,自然就成了老百姓自己的花,深爱当地百姓的喜爱。
大同新荣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采掘历史。旧时,煤矿事故极其频繁。矿工们为了祈祷平安,每逢上窑下井都要祭奠窑神,特别是冬至这一天,各矿都要放工三天,设坛祭神,筑台唱戏。那么窑神是怎样形象,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冬至这一天祭奠她呢?这在境内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
大同地区在明清时代,就有在庙会上买“泥娃娃”、“布娃娃”的习惯。不少人为了求子、求寿、免灾、祛病,亲自来庙会上给孩子买个“娃娃”以图吉利。 解放后,“泥娃娃”已被淘汰,而“布娃娃”却越来越精致,不少姑娘、媳妇喜欢在“缝布娃娃”方面下功夫,以此来炫耀自己心灵手巧。
大同烧麦,山西传统小吃,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大同烧麦,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
大同煤雕以大同煤层深处树化石为原料,精心磨制而成。煤雕最早是由大同市的民间艺人发明的。煤雕艺术与乌木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质地不同,但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大同作为“中国煤都”的煤炭文化。
云岗啤酒是大同市的地方名产,产于大同市酒厂。1987年云岗啤酒、特制云岗啤酒双双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并畅销北京、河北、陕西、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开锅豆腐原名炸豆腐开锅,据说是宋朝名将岳飞带领将士与金兵交战,因粮草不足用锅煮豆子充饥演变而来的。到了清朝中期,开锅豆腐在大同十分盛行,民间有“炸豆腐开锅,卖不了摔锅(摔锅为大同方言,意思是把锅扔掉)”的俗语。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大同刀削面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山西面食;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
烙画,也称烫画,是以烙铁代笔,以高温代墨,在竹木,宣纸和丝绢上烫出的艺术作品。具体地说,就是用烙铁笔进行勾勒、点染来表现作品的层次、疏密、聚散;用适当的温度,力度来表现作品的主次,深浅、虚实;用速度进行色彩的渲染,使作品达到层次丰富、色彩细腻的艺术效果。
大同皮雕都是纯手工制作,皮雕技艺里融入绘画、书法、雕刻等国风元素,作品雕刻精美、工艺细致、立体感强。开发设计包饰、皮衣、马具等可赏析又具实用性,在传统技法中融入现代审美特色。
道情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教士道歌,道教经韵,是以宣扬道教教义的说唱表演形式转化为地方戏曲,清乾隆年间流入晋北,逐步登上戏曲舞台。
恒山老道茶来源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北岳恒山,采摘野生的毛建草、黄芩、柳叶鼠李等稀有的山茶嫩叶,色泽金黄、口味香醇、回味悠长,具有清热消食、降脂降压的功效。
炸麻叶是本县传统小吃之一,经胡麻油炸制而成的麻叶色香味俱全,成品状如蝴蝶,两端如妇女发髻,俗称“新媳妇头”,香甜可口,是端午节必备食品,也是浑源民众喜爱的早餐之一。
浑源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黄芪羊肉汤,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菜式,属于晋菜。以羊肉为制作主料,黄芪羊肉汤的烹饪技巧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黄芪羊肉汤的特色:绵烂酥软,浓香爽口,鲜美异常。
恒山老白干产于五岳之一的恒山脚下浑源县酒厂,为山西省传统名酒,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恒山老白干系清香型新曲酒,晶莹透明、清香味正、醇和绵软、回甜爽口,色、香、味俱佳。
恒山白酒产于浑源。浑源酿酒源于明代,500多年来形成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产品风格,故有“吸水烟下兰州,喝烧酒浑源州”的民谚在华北一带久为流传。品种包括恒山特制老白干、北岳高梁酒、恒山大曲、特制高粱酒、恒山春、北岳烧酒、恒酒和二锅头等。
恒山黄芪,山西省浑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恒山黄芪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生长在绵延广阔的恒山背阴山坡上,尤以山西浑源县所产的黄芪质量最好、数量最多,被誉为“黄芪之乡”。
浑源骆驼界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塞北饭麦的重要产区,其粒籽大皮薄,其粉细腻精白,其味可口浓香,民间俗称骆驼界莜面“男人吃了力量,女人吃了漂亮”。
浑源北芪菇,是一种新功能食用菌,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它可吃,可外用,对皮肤病有治疗作用。北芪菇是采用中药材北岳恒山产的黄芪下脚料和多种中草药及农作物副产品等为培养料,而培育出的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的新型功能食用菌。
莲花豆就是普通的油炸蚕豆。莲花豆是晋北地区餐桌上有名的美食,这金灿灿、酥脆脆、喷喷香的小豆子。后来这位巧妇做蚕豆的方法广为流传,因巧妇的名字叫”莲花“,所以人们都管这种豆子叫”莲花豆“。
浑源烧酒制作技艺,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酿酒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浑源县恒山酿酒厂传承于清朝中期本县最大的酿酒作坊一一广兴义字号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
浑源凉粉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是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作而成,浑源凉粉是大同凉粉的代表。做好的浑源凉粉清亮、滑嫩、爽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凉丝丝”。风味独特,堪称北岳一绝。
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艺精湛,是民间铸造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而优美的音质须在纯手工制作的情况下才有充分体现。浑源铸钟不仅是中国古老冶炼铸造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浑源“九曲黄河灯阵”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在驼峰乡高窑村世代流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流传在大同地区一带,又逐渐发展为多人舞蹈。反映内容各地均不相同,流传在浑源的则是三只彩船,六人表演,表现内容与戏曲传统剧目《打渔杀家》相似,但是旱船和戏剧故事情节又不同。旱船的起源是从渔舟脱胎而来,其原型即为上述两人合舞之旱船。
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五岳中的北岳。其主峰在浑源县境东南,海拨2016米。千百年来,在其浓烈的宗教气氛与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道教音乐——恒山道教音乐。
耍故事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的传统舞蹈。极具特色的浑源当地秧歌儿。是梁山众英雄夜打大名府的一段传奇故事再现,据说是依据宋元话本中的说故事演化而来的。耍故事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恒山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帝王“四时”祭天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北岳恒山登山协会以肩负传承、弘扬恒山民俗祭祀文化为己任,组织传承了“喜神节”全民健身、迎喜纳福的祭拜恒山爷的民俗活动。
据说浑源的弦子腔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冀中一带的灾民逃荒把当地唱腔带人浑源,经过长期演变,又融进晋北的方言和民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浑源弦子腔。弦子腔曲调高亢明亮,旋律流畅。
浑源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相传,浑源等县民间自古就有击鼓迎春的习俗。春耕前,民众手持羊皮圆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灾免病,故名喜乐和迎春鼓。以后巫婆、神汉将手鼓作为驱邪的工具,且歌且舞,俗称“跳大神”。
大同豆面,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种植的豌豆和其他豆类食品混合而制成的面粉。据鉴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和多种维生素。大同的风味小吃当然也离不开面食,豌豆面就是其中的一种。香味浓郁,十分适口。
阳高长城羊肉,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特产。阳高长城羊肉肌肉细致柔嫩,肉块紧凑美观,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羔羊肉具有膻味轻、味道鲜美、纤维细、肉中筯腱少,鲜嫩多汁,容易消化吸收等特点,涮、炒、炖、烤等加工容易方便。
尉家小堡育葡萄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葡萄,已成为这里农民的传统经济作物。这里种植的葡萄,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小堡葡萄在阳高县境内桑干河畔的东小村乡尉家小堡村,是塞上知名的葡萄乡。
阳高杏脯,是产于山西省阳高县阳高山区所产的杏为原料,将杏去核、晒干后制成杏脯小食品。阳高杏脯色泽金黄透明,肉质柔软,酸甜可口,为果脯中之佳品,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在日本超级市场上被誉为“中国名贵小食品”。
阳高栽培杏树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王官屯种植杏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县已培育出10多个杏树品种。而主栽鲜食杏品种有两个,其中水蜜大金杏是鲜食杏中最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杏果,“京杏”是制作杏脯的上乘原料。
阳高罗文皂的圆白菜,生长在这一带盐碱滩上。它的特点是:裹得紧,份量重,筋少,质白,含水份少,耐压,耐腐烂,切开后,久置而不生刀锈,吃起来仍甘美可口,没有辣味。
阳高圆白菜是一种大同特产,生长在阳高县罗文皂的盐碱滩上。在大同特产有“三黄二白”之说,即是:浑源的黄芪,大同的黄花,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以及广灵的白麻、阳高的圆白菜。
糕馓又称糕花,是阳高以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油炸食品,也是一种地方性美食。糕馓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在晋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种植黍子有五千年的历史。
粉丸是阳高县的特色小吃之一,始于清朝,是节日、婚宴席中的一道“硬菜”,阳高粉丸分荤、素两种,在粉丸中加肉沫为荤丸,不加肉为素丸,阳高蒸好的粉丸晶莹剔透、入口爽滑、软绵而富有弹性,配以特制的蘸料,不失为美味佳肴。
神泉堡驴肉以驴肉色泽鲜亮、香味四溢、肉滑不腻、口味纯正而闻名!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少有的绿色食品,也是走亲访友的不二选择!驴肉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养心安神、保护心脑血管,被大家赞称“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的美誉。
迎贡节是阳高民众为纪念武圣关羽所举办的大型民间传统艺术节日。农历六月廿四日这天,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抬着美酒佳肴、瓜果供品从四面八方涌向关帝庙,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心灵中的关老爷顶礼膜拜。
阳高泥塑已有百年历史,在民国初期,阳高的老艺术家用特制的胶泥捏泥人、各种动物和其它物品,解放后,老艺术家用胶塑造了造型独特、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这种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拉大片”戏长“西洋镜”盛行清末民初,是一项集美术、曲艺、观赏为一体的娱乐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22年9月列为县级第八批非遗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阳高葫芦烫画由葫芦绘画和烫字发展为烫画,具有一定年代,经过美术家的探索创新,在葫芦上烫画,图案新颖、内容丰富、立体感强,使葫芦成为一种工艺品供观赏,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烫画又增加了保佑平安的意义。
大同民间有“阳高妇女出巧手”之说,“阳高布艺”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六代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布老虎、十二生肖、鞋垫、刺绣等。2011年6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白登镇高山屯村高家制作的笙、管具有音量大、耐磨损、便于游动演奏、适应北方气侯等显著特征,很好地传承发展了中国簧片乐器的制作工艺。2013年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阳高秧歌是南以东马营村秧歌,北以南徐屯村秧歌、正边堡村秧歌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部鳌石、友宰、东小村一带,北部南徐屯、罗文皂、七墩、八里台、砖楼、镇边堡一带。2020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鳌石九曲黄河灯阵流传于鳌石一带千百年之久,村人称之为“巷巷(hang)灯”。此阵以九曲十八弯黄河命名,其实质是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变形。2021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娘城杨家鼓乐班晋北鼓乐(九大套曲)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结合宫廷流于民间的鼓乐曲调自创鼓乐九大套曲。2020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罗文皂镇杨家堡村滑家鼓乐班演奏的《将军令》、《水龙吟》、《上巧楼》、《百鹤宴》、《大雁落》、《小雁落》、《柳河吟》、《大八门》八大古典套曲,大气磅礴,独具一格,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北方鼓吹奏乐牌曲及独特的吹奏技巧。
孤山奶奶庙庙会日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奶奶庙会,主要开展祭祀地方神孤山奶奶、晋剧演出、民间艺人的演出杂耍和物资交流,附近村庄甚至全国各地的老老少少、善男信女都来这里焚香烧表,祈子求孙,或许愿让圣母保佑香烟不断者,人数甚多。
二人台,2007年阳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阳高县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的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原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阳高县吴争道乐班的道教音乐《六大套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赛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北部一带的古老剧种。表演时没有唱腔,(鳌石赛戏)只作吟诵,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演出内容与形式皆与祭祀结为一体,有千余年历史。
阳高县狮子屯乡上梁源村李氏恒山道乐历史悠久,名扬海外,应邀远赴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进行演出。恒山道乐旋律优美动听,风格清雅独特,演奏跌宕起伏,自成流派,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
左云苦荞,山西省左云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左云苦荞被誉为“东方神草”,苦荞籽粒黑褐色、灰褐色、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左云苦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膳食纤维、纤维素以及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