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 起来感觉有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
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消化率高达80—90%,颇受消费者青睐。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lǎolao)是山西应县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名吃,属于晋菜。其中栲栳栳就是“犒劳”二字的谐音。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牛腰是应县的传统食品。传说有个叫于义的掌柜,因生意不好,做饼时不慎碰翻糖稀碗,无奈将白面与其掺和,捏成小饼炸熟后,其味道香甜,且颜色似牛腰,因此流传开来。
耍孩儿戏,是发源于山西省应县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流传,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直到山西大同、怀仁、山阴等晋北地区。耍孩儿传承久远,发现文字记载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应县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金沙滩羔羊肉,金沙滩地处塞外,羊儿主要靠吃野草、野菜为生,再加上广袤的原野,羊儿活动量大,肉质细腻鲜嫩,热量高,经常食用,可以活经养血,强身健体。从宋辽开始,羊肉便很受当地民众亲睐。
怀仁羊杂分为纯羊杂和粉羊杂。纯羊杂全部由羊肝丶肺丶心丶胃丶血、肠子等组成,有经验者五脏六肺所占量的比重,都有合口味的比例配方。羊油的熬制丶胡油比例都有讲究。多少年来,其制作方法经过民间烹饪高手不断的调理、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极具怀仁地方风味特色的佳肴,流传至今。
怀仁油炸糕,又名油炸烩也叫油炸桧,是淳朴的怀仁人民,为了纪念抗金名将岳飞而设计制作的美食。人们最初只是将黍米面做成糕吃,后来出于对奸相秦桧的愤恨,人们又在糕里加了豆沙、菜馅、糖等,现已成为当地人招待亲朋好友的佳肴。
怀仁凉粉是用土豆淀粉制成,只有当地的土豆,加上当地的水,才能做出纯正的怀仁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晶莹剔透,像水一样,所以在怀仁,不叫吃凉粉,而叫“喝”凉粉,将唇齿贴在一只大号的碗边,只轻轻一吸溜,那如水般滑嫩的凉粉就簌地喝下去了。
山西省怀仁市的饸饹面是当地民众常吃的一道美食。面条是用饸饹床压制出来,面自动下锅煮制,出锅后捞出盛碗,配上各种卤汁,吃着劲道利口,赞不绝口。
大肉丸是山西省朔州市怀仁的特产美食,也是山西省知名的特产美食之一。怀仁盛产土豆,好的日常食用,不能贮藏的便打了土豆粉,做成粉条烩羊杂。用粉面打芡,放凉以后,擦成沫,加入调料,肉沫,捏成形上笼蒸,熟后加汤油,葱花即可。
炒兔头是怀仁市的一道经典特色美食,把卤的半熟的兔头从中间切开成两半,然后用辣椒油炒,放入辣椒粉,花椒,青椒,油炸花生,孜然等很多香料,整锅抬出来。其肉味醇厚,香辣爽口,别是一番滋味。
怀仁的盐煎羊肉是当地有名的美食,味道纯正,肉质鲜美,较平时的炖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也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菜,流传至今!据说还有一段故事哩。
怀仁特产糖干炉又称闪塌嘴,起源于宋辽时期,兴盛于清代,工艺精湛,经后世传人不断潜心研究创新,制作出不同的风味,尤其是“油干炉”:香、酥、脆,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食品。
墨玉瓷,特点: 因其釉面如漆,润滑生光,美如墨玉而得名。由于怀仁市附近粘土土质优良,沿用传统工艺所生产的墨玉瓷色泽光润、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备受好评。朔州的瓷器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这里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生产。
怀仁的踢鼓秧歌舞,本地人叫踢鼓子,是闹元宵文娱活动中重要的传统节目。踢鼓秧歌舞的产生时间,从主角戴的毡帽推断,基本定型于元代。流传范围也有限,只在晋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十几个县流传。
“怀仁窑”,乍一看,这个名称的外延太宽泛。在怀仁,以“窑”冠名的有煤窑、砖窑、瓦窑、石灰窑、水泥窑、碗窑、瓷窑,而“怀仁窑”所指为何?请看《中国陶瓷词典》的解释:辽、金、元瓷窑,窑址在今怀仁市,分布在小峪、张瓦沟、吴家窑等地
邢培兰,怀仁县吴家窑村人,生于公元1912年。培兰的父亲为清末县学生员,虽一生熟读经书,却始终未能进入仕途,只好穷居僻壤,以教私塾养家度日。吴家窑是个大村子,是山西各地通往绥蒙的交通要道...
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
相传,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俗称三皇姑)因不满其父荒淫无道,欲出家为尼而落难白草寺。隋炀帝听说后大发雷霆、骂皇姑辱没门风,派兵火烧白草寺。玉帝听说后派二郎神下凡相救,托皇姑出火海至清凉山下。二郎神迹脚印还留在清凉山。
一个美好的地名,一场激烈的厮杀,两者互不相及,却又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亦真亦幻的金沙滩。杨家将血战金沙滩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年,这是怀仁大地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德州扒鸡:德州扒鸡是德州的著名特产,它以五香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德州扒鸡以有300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
德州羊肠汤又名清血肠,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老德州的人们,俗称它为羊肠子。羊汤入口爽而不腻,异香诱人,无腥膻的气味。它的汤更是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清香味。老德州的人们差不多都爱吃羊肠汤。
起源于1890年,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现在的“又一村”包子用半发面,肉馅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2004年5月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德州西瓜素以个大、皮薄、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是德州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德州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以有300余年的历史。德州西瓜品质优良,名扬全国,在多次部、省级评比会中均获好评。
德州大驴是宋代时由西部地区传入,经过长期选育成为优畜良种。体躯一般为126-136厘米,最高155厘米。体质坚实,耐粗饲,易役使,适应性强。皮质柔韧厚实,可用于制革或作为名贵中药“阿胶”原料。
黄河涯蜜桃产于德城区黄河涯镇,迄今已有30年栽培历史。黄河涯镇位于黄河故道内,土质为沙壤或砂砾土,土质独特,排水条件良好。加之光照充足,多施用有机肥等因素,因而黄河涯蜜桃具有特别的品质,黄河涯蜜桃成熟期为4月至10月。
德州菊花曾经为德州市(县级)市花。以盆栽为主,也叫春盆菊。每年秋冬之际,将菊花芽栽入盆中入室过冬。次年春季按每株一盆分栽。经过倒盆、打头等管理,至秋季开花。德州菊花品种多,色泽各异。
国宝金丝贴是我区独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新型手工艺品,画面艺术风格独特,艺术形象鲜活自然,色、光、形特色鲜明,填补了国内艺术种类空白。它融诸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选真实织物搭配,采用特色装裱新工艺,纯手工制成。
德州梁子黑陶率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再现黑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现代黑陶的发轫与中兴之地。梁子黑陶文化园是德州黑陶产业的龙头企业,由梁丽霞创立,产品主要有复古蛋壳陶、传统软刻陶、创新硬刻陶、漆陶、彩陶、红陶、中国印等七大门类两百多个品种。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始见于德州城郊马庄村,跑驴舞蹈所表现的是一对小两口走亲的故事,男演员持皮鞭在锣鼓声中以前扑虎跳跟头登场,似戏剧中关羽、穆桂英的马童;随后引领出骑驴者。女演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二姑娘”俊俏靓丽,令观众眼前生辉。
德城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
德城旱船,顾名思义,即“旱地行船”。用竹竿扎成方形框架,长约200厘米,宽约100厘米,顶子及边沿用彩绸或花布扎起来,色彩艳丽,引人注目。下边沿挂着约80厘米高的白布围,白布围上画着翻涌的浪花和船体。
德州高跷的表演队伍包括:领伞(指挥,2-3人轮换)、乐队(3鼓6锣)、演员(16人,分8对)。演员阵容庞大、角色齐全(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均有)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源,表演各有情节各有绝活,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双彩画就是两种久远画种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晶。蛋壳拼贴部分的技法,就是久远的镶嵌艺术的运用,同时也继承了蛋壳在漆画中应用的传统。岩彩画采用烘染法、平涂法、水冲法、泼色法、罩染法、晕染法等技法绘制画面,获得双彩画。
京胡,也叫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作为京胡主要伴奏乐器,它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是几代琴师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的一门技艺。
每逢开春,德城运河两岸至今一直盛行栽种柳树的习俗。相传这与隋炀帝有关。隋大业初年杨广登基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为了南粮北运和征伐高丽,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禹治水功绩,数千年来广为传诵,在德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鲁西北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传说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显示着先民对自然灾难的认识与思考,同时还蕴涵着重大历史转折的丰富信息和民族国家形成的种种基因,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影响深远。
夏朝初期,在今德城东部流淌着一条河流——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鬲津河畔有一地,名曰“穷石”,是夏朝东夷强藩——有穷氏的崛起之地,其首领就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
相传,清代康熙帝曾为桃花题词:“再见桃花,城南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晨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养老。”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见到桃林茂盛,在观花余兴未消之时,欣然命其名为“桃花堤”...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古德城东南隅柴市街东,有一座殿堂巍峨、宏伟壮观的药王庙,庙门上方匾额上药王庙三个大字,浑厚雄健,苍劲有力,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元明定都北京后,地处运河之滨的德城既是漕运码头,又是九省进京的官道,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仅经营川、广、云、贵生熟药材的药店就有十几家。
谢阁老即谢升,字伊晋。生而文秀,天赋异才,少承父训,励志读书。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清两代德城赫赫有名的“八大家”之一。谢家在德城历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也有耻辱的记载,可无论荣辱如何,都为德城留下了些传说,其中谢阁老为“土地爷塑金身”的传说就是其中一例。
禹城五香脱骨扒鸡至今已有近 300 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精心改进,具有形色美观、香气扑鼻、肉烂脱骨、连丝不破、味美可口、余香透骨等特点。20世纪初,德州铁路交通开始兴起,德州与禹城毗邻,于是禹城人便到德州开店,遂以'德州扒鸡’闻名全国。
胡焦火猪蹄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工艺结合,更好的保留胶原蛋白。自创36道(标准化)猪蹄制作工艺;选材;加工、配方(口味)、煮制等,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胶原养颜还是猪蹄好。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
禹城油酥烧饼是以面粉、植物油、动物油、五香面、精盐、芝麻为主要原料,用特制的三合土泥糊制的炉子烤制而成的。其色香诱人、外酥里嫩,咬上一口,芝麻、酥沫会散落一片,五香气味四溢,使人回味无穷。具有焦酥、焦黄、五香味、芝麻香等色香形味俱全的特点。
泡子糕为山东省禹城市的地方特色糕类食品,禹城泡子糕是用米粉(江米或黄米)、糖稀、生油配制而成。泡子糕下酥上甜,入口即溶。另有青红丝为伴让人食欲大开。常由小到大切成5块正方形,垒砌成金字塔形状置于掌大的圆盘中,用于当地婚宴开席前的开胃糕点。亦是禹城当地群众馈赠亲友的常选食品。
棒仔鸭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的特产美食。棒仔鸭选用樱桃谷瘦肉型鸭为材料,经18种名贵中草药浸泡腌制,果木炭火烘烤,高汤酱制风干而成,其肉色枣红,酱香油润,滋味悠长,低脂不腻。
禹城功能糖产业发展经历传奇,功能糖的“出身”也同样神奇,昔日被当作柴禾烧掉的玉米芯,如今功能糖企业以每吨600元左右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购。被收购来的玉米芯先是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木糖醇等功能糖产品,剩余的废渣继续生产新能源纤维乙醇,提取木质素、生物基石墨烯等新材料产品...
沙河辛西瓜,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辛店镇北部地处黄河故道,属典型的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达0.8%以上。沙河辛西瓜个大皮薄,椭圆形,一般在8~11千克,瓜皮墨绿,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皮厚度≤1.0厘米,瓜肉大红沙瓤,甘甜多汁,籽小而少。
向阳坡生态示范基地占地5400亩,拥有日光温室大棚108个、大拱棚20个,产品主要包括有13个有机认证产品及10余种特色果蔬。有机蔬菜有西红柿、芸豆、韭菜、辣椒、茄子、马铃薯、长豇豆、丝瓜、葱、萝卜、西葫芦、白菜、黄瓜。
在禹城城西略北,方圆百亩来地,不长庄稼,不生草,地势很高,中间有些小坑塘。据说是前来找宝的人挖掘的。雨季坑塘里的积水有黑黄两种。相传那黑色的水是田大秃子的血染成的;那黄色的水是田二秃子的苦胆水染成的。是真是假从没人研究过。反正那里的水在雨后分黑黄两色。
很早很早以前,东海龙王为了扩充地盘,发起了洪水,淹没了土地。老百姓都逃上了高山凸地,昔日长庄稼的地方,长起了水蓬棵。当时首领尧,派鲧治水。鲧东挡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下。尧让位舜后,舜又派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城城里往北十公里处有个村庄叫苑东张。从前。这庄上有一老汉名叫张金修。因为他十分忠厚勤劳,非常孝敬父母,又善于助人为乐,所以在当地人缘极好,人们都夸他是“好人”。这好人有一个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到村外大路小道上去拾粪。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程远吉的禹城人,在东昌府(今聊城)做小买卖。东昌城里东街有个叫刘四的,以卖窝窝头为生。他光棍一人,天不怕,地不怕,经常和街坊邻居吵嘴打架,欺行霸市。人们都有几分惧怕他。程远吉到东昌干的是小买卖,也经常受他的气。
抬官桥,原名叫千户屯桥。为什么老百姓给它改名了呢?这里面有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清光绪九年,黄河决堤,暴雨连连,齐禹大地水汪汪一片。尤其是禹城城东,地势低洼,易于聚水,田禾尽被淹没,村村房倒屋塌。真是鸡犬声声哀,遍地无炊烟……
古时候。这担杖河里住着一头金牛,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午夜时分,这头金牛就会破冰而出。有人见过这头牛,全身金黄,闪闪发光,两只金角弯曲着足有二尺多长,鼻里喷出的气体,也一闪一闪地像火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