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屯兵舞,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屯兵舞属道教“正一派屯兵科”为“求仙奉道,治妖驱邪,祈保平安”祭典的仪式性舞蹈,至今仍代代传承的原始科本《正一颁符屯兵科》手抄于晚清时期,集念、白、吟、唱、跳、鼓角伴奏于一体,是屯兵舞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藤牌功班舞,又称盾牌舞,是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突出舞蹈的编排结构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现主要流行于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及周边村落。
曲麻莱县牦牛肉产品以高原地区半野生自然饲育的牦牛为原料,这些牦牛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多氨基酸的特点。
曲麻莱县蕨麻,又称人参果,是青海曲麻莱县的一种特色农产品,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蕨类植物。蕨麻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以蒸着吃、凉拌、煮粥或煲汤等。
扎什加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扎什加羊产肉性能强、生长发育快、体格高、体重大,繁育能力强,体躯被毛纯白。该羊肉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故肉质独特,肉富含野味,微酸、无膻味,肉汤油花均匀,味道鲜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优质安全”的动物肉食品。
曲麻莱县以其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优质的奶制品而闻名。奶牛是该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能产出大量的鲜奶,为乳制品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曲麻莱县的鲜奶以其新鲜、纯正、无添加的特点而著称,深受消费者喜爱。
曲麻莱县的野血牦牛是当地畜牧业中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体格健壮,而且玉树野血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冬虫夏草的主要产区之一,以其优质的冬虫夏草而闻名。该地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和繁殖。
曲麻莱县黑枸杞,作为青海地区黑枸杞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使得其品质上乘,营养价值丰富。黑枸杞泡水时,花青素会迅速析出,形成唯美的拉丝奇观,汤水逐渐变为紫色,口感鲜美,带有自然的果香。
郭索作为藏族传统工艺品的一种,在曲麻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郭索的制作技艺精湛,融合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曲麻莱县的牛角工艺品制作技艺精湛,工匠们利用牛角的天然造型、颜色和纹理,依材施艺,制作出一系列精美的工艺品。曲麻莱县的牛角工艺品种类繁多,包括牛角梳、牛角刀、牛角吊坠、牛角摆件等多种类型。
曲麻莱县毛绒织品是以牦牛、绵羊、藏山羊等牛羊毛为原料,应用纺织、擀制工艺加工生产而成,既保温防潮,又经久耐用,极具青藏高原特色。
囊谦藏盐是一种产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特色盐,囊谦县地处澜沧江水系的盐水带,盐矿资源极为丰富,有悠久的产盐历史。
囊谦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冬虫夏草的重要产区之一。囊谦县的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草甸和山坡上,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为冬虫夏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芫根是高海拔地区特有的食、药、饲商三用植物,富含蛋白质、粗纤维、钙、铁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成分。囊谦县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温暖湿润,芫根种植已是当地农业发展的显著特色,而且芫根产量高,每公顷产量高达十五万斤,因此就有了“玉树芫根看囊谦”的美称。
囊谦县蕨麻,蕨麻,俗称人参果,别称“鹅绒委陵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的食材,在当地享有盛誉。
囊谦黑青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农特产,囊谦黑青稞也是玉树州的主产区。是加工成“糌粑”的主料,可酿制“青稞酒”等饮料。黑青稞淀粉含量≥60%,蛋白质≥10%,膳量纤维≥10%,脂肪含量≥1.4%,还含有烟酸、硒及矿物质,营养丰富。
囊谦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囊谦热巴舞吸纳了其他地区热巴舞的一些特色,同时在唱词和动作上有所创新,具有稳重大方,舞姿优美多变,演出程式成套等特色,历史久远。
囊谦卓干玛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境内流传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相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至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腊肉韭菜包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尤其在陇西地区,这道菜更是成为了人们味蕾上的乡愁。腊肉韭菜包的主要食材包括面粉、水、腊肉以及韭菜。腊肉韭菜包蒸熟后,香气四溢,色泽诱人。咬一口下去,汤汁四溢,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陇西麦扇儿是甘肃省陇西县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尤其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新麦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并享用这一美食。它形如扇子或娃娃,造型可爱,色彩鲜艳。口感上,麦扇儿酥脆可口,香味扑鼻,既有新麦的清香,又有调料的醇香,让人回味无穷。
陇西腊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是甘肃的名优小吃之一,因此陇西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陇西腊肉吃法有很多,最经典的是夹馍吃,但一定要在热的时候吃,这样口感最好。
腊羊肉,是陇西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
陇西金钱肉——又名蝴蝶肉,金钱美乐肉,甘肃省特色传统名菜,形似金钱,纹展蝴蝶,色艳味鲜,具有滋补强精之特殊功能。相传唐代就为朝庭供品。金钱肉以驴鞭为原料经特殊腌制而成。
麻腐角儿是陇西县的美食,它的主料自然是麻腐。麻腐角儿口感香而不呛,酥而爽口,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肠之功效。
“陇西白条党参”色白条直,皮紧、肉厚、味甘,广受市场青睐。目前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亩,产量达13000吨,占全国产销量的一半以上。
陇西黄芪,甘肃省陇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陇西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日常保健。陇西黄芪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3.3万吨、总产值3.3亿元。
陇西靛坪大曲是一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酿造工艺的白酒,陇西靛坪大曲的酿酒技艺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陇西道情作为陇中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道教唱经的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陇西道情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
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也称为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宗教节日,后来融入了当地的特色。陇西的四月八朝山会不仅包含了浴佛、斋会、放生、结缘、求子、拜药王等部分,还因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是佛祖显示降生之日,所以百姓都赶在这一天布施、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
陇西云阳板是甘肃省陇西县的团体舞蹈艺术,因其道具由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持法宝“云阳板”演变而来而得名。云阳板舞原来是当地庙会期间“朝山会”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以柔美矫健、干脆飒爽的风采闻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民群众在节庆期间,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祝福吉祥如意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陇西民歌主要包括“花儿”“山歌儿”“麦歌儿”“夯歌”“小调”及“秧歌小调”等,它源自陇中旱塬,是由当地民众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民族民间歌曲,曲调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感人、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形式富有地域特色。
定西牛肉面是甘肃定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定西风味牛肉面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为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
定西宽粉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传统名优特产,定西宽粉是以食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和浆、成型、熟化、冷却、冷冻、解冻、干燥、包装等多重工艺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以“辣、滑、劲、透、香、爽”享誉市场,色香味俱全,捞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劲道光滑。
定西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安定区、渭源县建成全市马铃薯生产原原种16.51亿粒。
安定书画装裱传统技艺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风格在甘肃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陇中小曲是甘肃安定地区,特别是陇中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颂唱和劳动号子,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目前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馓饭也叫馓面饭,是甘肃人常吃的一种食物。尤其是在渭源一带,到了冬天,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吃馓饭。可以这样说,以前在渭源,很多人都是吃馓饭长大的。
浆水面是渭源城乡皆宜的家常饮食之一,因其制作简便、酸辣可口、开胃消腻、清凉解暑而深受人们喜欢。
蕨菜营养价值高,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磷、镁等多种微量元素;且味道鲜美、口感爽脆,具有清热化痰、润肠理气的功效,备受渭源人民的青睐。为了在冬季也能品尝到这人间美味,勤劳淳朴的渭源人民会自制一些腌蕨菜。
洋芋搅团是渭源县乃至西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口感质嫩、爽滑、筋道、味长,入口绵软劲道、弹性十足、香满唇齿,吃一碗还想再吃一碗让食客们欲罢不能。
渭源洋芋囷囷(yáng yù qūn qūn)是西北地区,特别是渭源县的一种传统农家饭食,洋芋囷囷是西北农家的一种传统饭食,主要用土豆条(丝)与面粉拌匀蒸熟而成。在渭源县,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马铃薯(即洋芋)的生长,因此洋芋成为了当地重要的食材之一,洋芋囷囷也随之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渭源烂皮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北小吃,尤其在甘肃渭源地区颇受欢迎,它又被形象地称为“烫面油饼子”。其外皮金黄焦脆,薄如蝉翼,入口脆爽,一嚼还会有轻微的咯吱声;“烂皮袄”还具有“油而不腻,软糯酥香”的特点。
黄香沟鸡,也叫虫草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特产,具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黄香沟属于放养鸡,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是西北地区具有很大规模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供应基地。渭源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其中原种田5万亩,一级种田35万亩,年产脱毒瓶苗6.7亿株、原原种8亿粒(占全国四分之一)、种薯110万吨。
渭源黄芪作为甘肃省渭源县的一种重要中药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2022年,渭源县种植面积达到将近9万亩,产量将近3.9万吨。
渭源当归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大特产,渭源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渭源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归更是其拳头产品。
渭源白条党参,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特产,渭源县人工种植党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所产白条党参因长相清秀、色白条直、肉质饱满、质地坚实、药用价值高,也被称为渭源“小人参”。目前,渭源县白条党参种植面积达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6万吨以上。
渭源泥塑有着漫长的历史。这里自古至今就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之地。两汉以后,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渭源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图案贴上鬓角为饰的风俗。渭源剪纸主要应用在民间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社火旗幡、灯笼、窗花、炕围、门头花等方面。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杨庄乡,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庙会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莲峰山庙会作为渭源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祈福纳祥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
五竹寺庙会依仗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美丽景色,以及距316国道近便的有利条件,每年的山会庙会都很热闹,这里的夫妻树和万松大观,是人们竞相留影畅抒胸臆的美好去处。
渭源县清源渭河禹王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禹王庙供奉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他因治理黄河、疏导洪水、划定九州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和华夏国家文明初祖。在渭源县,禹王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民众祭祀祈福、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草滩寺位于甘肃省渭源县祁家庙镇,据传其建寺历史久远,草滩寺庙会始于2004年,一年一届,已先后承办了多届,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是藏传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融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漫坪屲的朝元山雷祖庙庙会,规模仅次于本庙,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有方圆八大庄三千多民众供奉。市场经济使这里的庙会与山会合二为一。一般从农历六月初九开始,六月十三结束。唱社戏,也漫花儿对歌,当然主要是方圆周边民众的物资交流活动。
渭源五月骡马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围绕骡马等牲畜的交流与交易展开。
渭源县九天圣母庙会,又称“郑家庙九天圣母庙会”,起源于明代末期,主要供奉的是“九天圣母太乙元君娘娘”。
渭源县会川本庙庙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活动。本庙庙会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但近年来庙会期的时日延续不断增加,由三天延至五天,甚至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