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首阳山自伯夷叔齐隐居后而出名,千百年来,凭吊、祭奠者络绎不绝,且延续至今,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碑文。
渭源羌蕃鼓舞是古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显示了羌、藏、汉民间舞蹈的融合性,是由原始狩猎——古代征战——节日庆典的祭祖祀神的歌舞仪式演变而来,与数千年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一脉相承。
渭源皮影戏民间也称其“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渭源皮影造型丰富精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吸收了周边民间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精华,溢彩纷呈,流派众多。
“渭源民间彩画”是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广泛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全境,尤以渭源南部的会川、五竹、清源、莲峰等乡镇民间彩画遗产较为丰富。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位于麻家集镇的高石崖和乔家滩举行。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主要流行洮岷花儿,它的种类、内容、曲调具有多样性,一般唱时随着歌唱的感情,词的内容、曲调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拘束,有“十唱九不同”之说。
通渭凉粉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通渭凉粉采用花荞粒为原料,其口感光滑鲜香、清爽可口,是夏季消暑、开胃的最佳食品。
罐罐茶是通渭县传统传承并广为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通渭罐罐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逾千年。丝绸之路从天水进入通渭,使得通渭成为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从而促进了罐罐茶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浆水面是通渭人民家喻户晓的美食,
通渭麻辣烫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食材种类而广受欢迎。通渭麻辣烫以其热辣鲜香、翻滚着“土生土长”在通渭的各色风物而著称。
通渭麻腐包子是甘肃省通渭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其独特之处在于馅料由麻子、豆腐、土豆等原料制作而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
搅团一般由荞面等杂粮面制作而成,在通渭县搅团尤其以马营一带做的最好。现今搅团小吃的种类有玉米面搅团、莜麦面搅团、谷面搅团、糜面搅团、地软儿搅团、浆水搅团等。
通渭苹果,甘肃省通渭县特产,通渭苹果主要以红富士品种为主,果实近圆形、端正,色泽靓丽,果面光洁,果皮薄;肉质脆、汁液多、酸甜适口,可谓色香味俱全;而且果核小、品质优,耐储运,极具地方特色。
通渭苦荞麦,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苦荞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通渭饴糖又叫糖瓜,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而成的一种黏性很大的糖,把它扯成长棍形就称为关东糖,拉成扁圆形就叫糖瓜。既可食用,又是祭“灶神”时的必用品,是通渭县的主要糖制品。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麦麸醋制作以麦麸为原料,以大曲酿造为主,一般要经过制曲、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前后需六七个月才能酿造出来。这种醋具有“色、香、味、醇、浓”五大特色,深爱消费者的欢迎。2019年3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书画鼎盛,为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装裱技艺应运而生。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技艺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片和册、页。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保存和观赏。
通渭荞圈,又称荞圈圈,是甘肃定西通渭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它以荞麦面为主要原料,经过开水烫熟、拌入小苏打、调成糊状后,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再浸入八成热的油锅中炸至棕红色捞出。成品形如镯环,色如蟹肉,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带有天然的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甜醅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为地产莜麦。通渭甜醅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具有消食、解暑、清热等功效。
通渭苦养茶是一种纯天然饮品,通过膜分离技术萃取苦荞麦中的天然有机营养元素芦丁(黄铜)、叶绿素等,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而成一种固态营养保健品。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厚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通渭书法的独特魅力。
清凉山又称发云山,雄踞通渭县城之南。通渭县清凉山庙会是广大民众敬祀先贤、祭祀、礼佛、踏青聚会、娱乐购物、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日,会期3天。
通渭县湛龙观庙会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庙会活动,湛龙观位于常家河镇西三里许,有塔尼寺,宫名湛龙观(又名斩龙观),主要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法会”和农历九月十九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法会”。
鹿鹿山位于通渭县北部,距县城十五公里。鹿鹿山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社会风俗、人文礼仪和古老传说。鹿鹿山庙会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举行,具体时间可能会因年份和当地习俗而有所调整。
通渭扇鼓舞是一种伴随着民间巫术和祭祀活动而发展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多在迎神打醮时举行,由师公(即巫师)表演。
通渭探马舞是通渭社火中的一种舞蹈形式,通渭探马舞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是民间人们模仿远古军队在夜间行军打仗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而形成的。探马舞在社火演出中,主要以迎接社火为主。
通渭山歌是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田间山野,劳动现场,即景而歌,随情而唱,无固定唱词,无乐器伴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编唱的民歌。主要有“对寸歌”“独歌”等形式,以“独唱”为主。2008年1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通渭木雕是我国北方木雕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布通渭全境,尤以马营、平襄、襄南、陇山等乡镇最多。它作为建筑构件,大多用于山门、照壁、墙面等建筑物上。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通渭草编技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传统技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类、用具类、衣着类、家具类、建筑及室内装饰和麦杆贴画等。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子”。
通渭小曲戏是广泛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通渭小曲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通渭人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优良传统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漳县“羊十道”是一道极具浓郁地方特色、饮誉陇上的独特风味菜肴,羊十道,即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
漳县腊肉韭菜是甘肃省漳县的一道特色美食,漳县腊肉韭菜选用优质的猪肉作为腊肉的原料,经过精心腌制和熏制而成,具有浓郁的腊香味和独特的口感。韭菜则是漳县的特产之一,青翠肥大,分红根叶与白根叶两种,为这道菜肴增添了清新的香气和口感。
漳县暖锅子是甘肃省漳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常用铜制或铁制的锅子制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倒入高汤,盖上盖子,用炭火慢慢炖煮。
漳县臊子面是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地区的一道著名传统面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洋芋搅团是定西漳县小有名气的小吃。搅团是流传已久的一种家常饭,以玉米面搅团最为常见,兼有荞麦面搅团、杂面搅团等多种形式。漳县洋芋搅团的口感细腻爽滑,入口即化,同时带有浓郁的土豆香味和酱汁的酸辣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漳县紫斑牡丹,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特产,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结实的单瓣或半重瓣品种为油用牡丹品种,它开花量大,花香,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也是优质的蜜源植物。油用牡丹种子籽粒含油含率一般在25%~28%,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牡丹油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
漳县沙棘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漳县沙棘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和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蚕豆是甘肃省漳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漳县蚕豆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漳县蚕豆品种以传统品种马牙蚕豆、羊眼豆和临蚕系列品种为主。
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漳县新寺熟皮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和谐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漳县新寺熟皮技艺,主要包括生皮货与熟皮货。
姜粉鱼,当地人也称之为粉鱼儿,姜粉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岷县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开始经营这道美食。至今,在小南门、洪家桥、西郊药材商场、钟楼口一带仍有众多家庭设点出售,成为当地一道不可或缺的传统小吃。
岷县攒盘是岷县传统宴席中的一道重要菜品,尤其是在鸡肘席中,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岷县洋芋蒸菜是甘肃省岷县的一道传统美食,蒸制后的洋芋块或条保持了其原有的香甜和软糯,同时与面粉的结合使得整道菜口感更加丰富和饱满。加入调料后,更是增添了鲜香和辣味,让人回味无穷。
岷县牛羊肉尕面片以其面片劲道、汤醇肉香、佐料丰富而著称。面片薄而透明,入口柔滑;牛羊肉臊子鲜嫩多汁,与多种调料完美融合,香气扑鼻;再搭配上香菜、小青菜等配菜,红青相间,色香味俱佳。
岷县葱花油圈儿是岷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当地人喜爱。酥圈圈烤成出锅时,色泽金黄晶亮,酥软香甜, 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岷县麦索儿是岷县地区独有的一种时令小吃,其制作和食用方式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黄酒泡馍是一道小吃。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甘肃岷县的一种地方小吃。
岷县干炒大豆具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久不变质、利于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岷县干炒大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