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氏形意拳,源于心意六合拳。由清末山东乐陵人尚云祥在师承的基础上独创,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少林八法拳起源于清代初年,属嵩山少林韦陀门功夫,流传民间已300余年。由于历史原因,从山西任、贾两家逐步传入京西一带,尤其在驼铃古道经过的石景山地区广泛流传,传承脉络清晰,拳种保存完好,具有独特的拳技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剑书是一种以宝剑作笔的书写技艺,是书法与剑法的完美结合。剑书一般选择狂草书体,用剑尖走笔顺,使招套招、招连招,书法作品狂放恣肆,千变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更能从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精神。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到18世纪和19世纪,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京剧脸谱在吸收各地方戏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家的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李记面茶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其口味纯正、营养保健功效也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主要原料是小米和糜子面。小米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其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高出大米数倍。
明清时期的京城宫殿、王府、显贵宅院、帝王陵墓、寺庙的基础阶条石和桥梁的拱架栏板,广泛采用了石府石材。除此以外,在金代建成的卢沟桥上、明代的历代帝王庙及清代的瑞蚨祥老门脸上也有发现。
聚庆斋在清代叫聚庆斋京果铺,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创始人田庆隆(字尉轩),直隶保定府人,早年来京,凭借祖传制作小面店的手艺,在清宫内务府分管皇家饮膳的“尚膳监”下属的“甜食房”当差,后因患足疾,回家休养期间被“开缺”。愈后再次来京,在亲友的资助下,筹措了八两银子,在前门外大栅栏路北和路南租房两间,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开设“聚庆斋京果铺”,制售各类京式满、汉饽饽点心。
和香具有迷人的芳香气味和养生功效,可品闻、可净心,可驱疾、可供养、可把玩、可佩戴、可观赏。和香制品选料考究,加工复杂,耗时耗力来之不易,饱含着制香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探索,蕴含着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寄托了民众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葫芦因与“福禄”谐音被当作祥瑞植物, 葫芦範制是一种改变其自然形态的方式,在我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它使用模具套在幼嫩葫芦上,随着葫芦生长填满模具,受限制的地方就长成特定造型或花纹图案。成品既保留葫芦固有的天然美,又有人工雕饰的巧思。
京西地区山脉绵延,古有“大西山”之称。“西山秃,大都出”是一句流传了700余年的民谣,高度概括了元代建立都城时西山林木遭到大量砍伐的情景。永定河流经此地,提供了便利的水利资源。“永定河,水流长,卢沟桥北是家乡。家乡历史真悠久,村名就叫衙门口”,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
京韵大鼓是北京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主要曲种,形成于清末,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京韵大鼓从河北省河间府的木板大鼓演变而来。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区至少有200多年历史。
通背(臂)拳(祁氏)由清代河北祁信所创,祁信之徒陈庆、黄九经仍按祁信原传之通背拳授徒,称为老祁派。
三皇炮捶拳起源明末清初,僧人普照云游四川峨眉山,遇峨眉道人,得其真传。此拳以天皇、地皇、人皇及其出手如捶、发拳似炮的特点,故被称为三皇炮捶拳。
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1576年走的会。秉心圣会由“花十档”组成,包括:灵官旗、栊框、钱粮筐、公议石锁、太平歌会、龙旗牌棍、中军、四执、娘娘驾、督旗。主要民俗活动为“十一踩街、十二扬香、十三朝顶、十四还乡”。
二十世纪初,旗袍的款式与制作工艺与现代化的工业接轨,旗袍的面料采用高科技织染的材料,制作的工艺从单一的手工缝制,发展为与机械化流程相结合。旗袍的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使中国旗袍以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民族风格与国际时装争艳。
八大处的深厚文化内涵中不仅包含着佛教文化,更包涵着浓郁的文化特色,这便长期流传在八大处附近村庄的百姓和信男信女们中的美丽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北京最早的文化现象首先出现在永定河一带。辽金建都北京,促成了秦晋文化与永定河文化的交融。“文化中心”首先迁移到了永定河一带,然后才进入了今北京城。在永定河文化中民间传说是其中之一。
大悲寺创建于辽金时期,明代称隐寂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增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后,易名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早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曾到大悲寺
据史载,天泰山名称的来历与其地形地貌有关,因此山形像鼻,顶部平坦如登天之台故而得名,初称“天台山”,并被列为三山五顶之一。其历史不但十分悠久,且文化底蕴颇深。早在唐代,名人梁丘子对此就曾有赞许的注文。至于天泰山的自然风貌,据有关资料中记述及《琉璃厂杂记》所载,翠微山西至天泰山一带,从前多桃林,其景致就恰似桃园仙境一般。由于天泰山风光秀美野趣无穷,一直被世人所青睐。从辽代的秦越公主,金代的章宗皇帝,到明代的王公贵戚和清代的顺治皇帝,无不为这壮丽的山川所迷恋。他们在此修建了多处别宫寺院,以供避暑游玩和休闲。
杏石口的确是个隘口,是石景山和海淀区的一处分界点。你从下庄东路上山二里左右后,东行不到一里,路北有一处不起眼的山口,就是杏石口。口子南北向,最窄处只可通过一辆汽车,西侧山崖高耸,东侧小丘伸向射击场的后山。口子南是平原旷野,口子北可俯视南北辛庄,遥望香山。口子南边的杏石口村,早已搬迁后消失,原来从口子北行奔香山西行通八大处的老路,已被堵死,山口的作用也就名存实亡了。虽然现在能确指杏石口的人不多,但它在历史上却极为有名。
八宝山的地名来源多认为是:出产红土子、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种矿产。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准备铸造一口大钟,作为京城的镇物。于是,永乐帝下了一道圣旨,派工部大臣修建钟楼,铸造一口2万斤重的大钟。工部大臣接旨后,马上把全国各地有名的铸钟匠人一一过目后,选了一名最有名的匠人邓老头,做铸钟的总监师,在鼓楼西侧开了一个铸钟厂。
“安祖寨” 原先写作安祖砦,是古代京西永定河畔的一个地名,今天似乎已无踪迹,但该地名却出现在《宋史》上,而且牵扯到今北京地区三处地名的由来,这就值得重视了。寨(砦),在唐宋时期都是较大的军事重地,如瓦岗寨等,地理位置上都是或扼守关口,或处于交通要道。历史记载表明,1000多年前,今石景山一带有一个辽宋双方都非常重视的军事重镇叫安祖砦(寨)。它存在于永定河畔的出山口附近,距离那时东边的北京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幽州城有三四十里地。地理形势上,安祖寨北控西山古道,西扼古永定河,是古代北京城的西部屏障。
模式口古时被称作“磨石口”,1923年宛平县长汤小秋给改成了“模式口”,可是在人的嘴里还念“磨石口”。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当地人对于能够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磨刀石,是看得很重要的,故事就打这里传下来的。
“玻璃叶开包豆腐”、玻璃排骨、玻璃饭等传统特色美食,口感细腻、鲜美、爽滑、让您享受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及浓郁的乡情。
黄草洼民俗村养殖的虹鳟鱼属冷鱼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肉多刺少,味道鲜美。
镇罗营镇大庙峪村的“清泉石锅豆腐宴”采用镇域山泉水,配以本村自制豆腐、自产无污染蔬菜及数种食材,精心研制。主要为豆腐菜品,一主锅、三辅锅,再搭配开包豆腐、翡翠豆腐、珍珠豆腐丸子、鸡汁豆腐、豆腐包子、飘香馒头片等山区农家特色菜让您吃出美味、吃得健康。
西柏店“菊花美食特色”远近闻名。食用菊花做出来的佳肴色香味美、绵软爽口,鲜食、干食、熟食、焖、蒸、煮、炒、拌、炸皆宜。
桃木熏制而成的鸽子风味独特,色泽棕红、皮肉剔透、外酥里嫩、香而不腻。
“擦咯豆”是京津冀一带农村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特色饮食
“太后大饼”圆如满月、层如蝉翼、外酥里嫩、滋味浓香。
“太后大煎饼”源于辽金,采用小米、玉米等绿色纯天然杂粮制作而成,其圆如满月、薄如蝉翼、滋味浓香、脆而不硬、酥松可口,相传是出生于太后村肖家岭的大辽景宗皇后萧绰(肖燕燕)最喜爱的膳食。
“将军关灌肠”历史悠久,是当地农家传统节日、老人祝寿、小孩满月、婚丧嫁娶之必备菜肴,其味道独特,香味扑鼻,尝一口鲜嫩无比,美不可言。
“玻璃叶开包豆腐”采用山泉水和各种豆类酿制而成,再利用玻璃叶压制,形成一道独有的香味,浓郁清新的玻璃叶豆腐。
该美食种类繁多,有豆角粘卷子、豆角闷面、肉锅粘卷子、棒子饽饽炖小鱼等。
“雕窝烤羊”融蒙、疆烤羊技艺,采用农家散养山羊,配以多种佐料腌制,传统果木炭熏烤,色泽金黄,毫无腥膻,酥脆香嫩,肥而不腻,让您尽享大快朵颐之福。
肉饼外酥里嫩,油而不腻,光是看上去就让人垂涎欲滴。
“泉水峪大煎饼”原料采用小米、玉米、豆面等十余种绿色纯天然杂粮和各种佐料、蔬菜汲取村中数百年四季长流的胜泉水调制而成,风味独特,具有薄、酥、香、脆等特点。
“海子垮炖鱼”采用纯正的平谷金海湖野生活鱼,地道柴锅慢火独特做法,骨酥肉嫩、不腥不腻,堪称平谷一绝。
“挂甲峪小锅饽饽”已沿袭数百年,是粗粮细作的农家饭代表,主料采用小米、玉米、黄豆等几种杂粮用各种蔬菜汁调和而成,配以野菜、豆沙等多种馅料,经过特色灶具制作而成,一道道色彩不一,香喷喷的小锅饽饽集营养、健康于一身的纯天然绿色农家美食。
平谷大桃产于素有“中国桃乡”之称的北京市平谷区,主要栽培品种有大久保、庆丰(北京26号)、14号、京艳(北京24号)、老24号,燕红(绿化9号)等。平谷大桃以个大、色艳、甜度高、无公害而驰名中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平谷大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苏子峪蜜枣栽培历史悠久,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乾隆年间已是枣树成林。经选育与发展,逐渐形成品质奇佳的独特地方名优特果品,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宫,成为皇宫品。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子峪蜜枣有了更新的发展,50年代经北京林业局和北京农大共同命名为《苏子峪大枣》,并作为一个枣品种写入果树栽培教科书。因其品种独特,国内还没有发现与苏子峪蜜枣同样的品种。这是因为,从苏子峪村引种的苗离开苏子峪之后“水土不服”,结出的果就完全不一样,现已成为北京地区名特优稀传统果品和唯一性果品。苏子峪蜜枣也称苏子峪大枣,因原产于平谷区苏子峪而得名。
北寨红杏是北寨人自己选育出来的品种。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最先是当地村民发现了有那么一两棵杏树结的杏特别好吃,用他们的话说是野生杏“牙变”的结果。北寨人就将其进行了嫁接,从一两棵,发展到上万亩。如将北寨的红杏树移出山口栽培,口味就变了。
茅山后佛见喜梨品种独特,只分布在平谷区东北部茅山后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茅山后佛见喜梨果型美观,果实扁圆或近圆形,萼洼深广,萼片脱落,果型端正,表面红润、个大口脆、香甜多汁。
大磨盘柿,又名大盖柿,因果实中部有缢痕,形如上下两扇石磨而得名,为华北主要栽培品种。其中大磨盘柿在平谷区山前地带均有分布, 果实状如磨盘, 故称大磨盘柿。又因柿子形似有盖的容器, 亦有大盖柿之称。境内以井儿峪村产的大盖柿最出名,色、味、形俱佳。
燕山板栗历来有“木本粮食”之称,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其品质上乘,个大,皮薄,肉厚,味道甘美、香甜,在清代曾是贡品。 2008年03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燕山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大盖柿,又称大磨盘柿,是北京地区特产,尤以井儿峪村出产的最佳。果实个大,平均果重0.25公斤,大者可达0.45公斤。果皮橙黄色或橙红色,颜色明丽。果肉淡黄色,味甜多汁,无核、纤维少、肉软、易脱涩,以色、形、味俱佳闻名。含糖量16%以上,高于其他柿品种。 蛋白质、钙的含量比梨、桃高,磷的含量比苹果、梨高,而且还含有大量维生素、苹果酸、胡萝卜素。
安固村老会源起于清光绪十一年,由村民熊进福、张廷元、张廷恩组建第一档“狮子会”,此后会档逐渐丰富,它主要经周汝新-王兴-郭全祥、熊士合-贾翠凤-张海荣、张秀华,六代“会头”继承发展。
后北宫善诚老会,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后北宫村的民间花会组织,据传,组建于清朝中叶,以创始人“景善诚”之名命名,历经五代传承,会规会礼严格。
大华山灯花善缘老会,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华山村的民间花会组织,当地俗称“灯花老会”。据传组建于清朝中叶,以创始人“景善缘”之名命名,历经五代传承。
聚顺店店训,是平谷区刘家店镇北店村胡永顺开的一家服务于往来客商的民宿店的店训,店训内容为:忠厚久常、百福具臻、舍利取义、真待宾朋。
靠山集百年老集,是依托于平谷区金海湖镇靠山集村的一个延续600余年的农贸集市,其村名亦源于老集。它地处碣山脚下,农历二、七为集市贸易日。
平谷区峨嵋山道教习俗,是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域的峨嵋山为载体,传承千余年并影响周边数十个村庄的民众生活俗信。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包括:传统宫观建造技艺,传统建造习俗,道教科仪法事,道教节庆祭祀,祖先圣贤信仰,特色饮食民俗,传承善举,书法、绘画等艺术传承。
洙水皮影戏,是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皮影戏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西杏园评剧艺术,是平谷区王辛庄镇西杏园村的农民表演的评剧艺术。
平谷桃俗,是以平谷区大华山镇为起源、发展并逐渐涵盖全平谷区域并衍生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精神崇信、生活应用、文学艺术等。
牙木雕技艺,是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村村民张贺利用雕刻技艺在不同材质上进行创作的艺术。
面塑,俗称面花,又称礼馍、花糕、捏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