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与仙源腐乳延绵醇香的口感一样,它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在1918年,祖居通州的马兆丰先生创办了“万通酱园”,生产经营各种酱菜。因为在运河边的缘故,南来北往的人很多,马老先生就想到了将南方的豆腐运输到通州,制作成酱豆腐,这样保存的时间更长,也符合了南北方的口味。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要说这大顺斋的历史,那更是悠久,与咱通州的漕运也密不可分。相传早在明朝崇祯皇帝30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位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古镇通州,和往日一样,迎来了一只只运粮漕船,其中一只船上走下一家人,打头的汉子,便是一家之主刘大顺。这个来自南京上元的回民小贩,看中了这里的繁华,便落下脚来。
“面人汤”的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气动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如今,汤子博的次子汤夙国先生继承了“面人汤”的面塑艺术。由于其制作技艺的要求较高,目前仅有两位学生随汤夙国先生学习面塑艺术。
风车的出现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风车最早叫八卦风轮,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具有驱魔镇宅降妖之功,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四季保平安。通州大风车是指西集镇武辛庄村梁俊制作的风车。“风车大王”梁俊,生于1933年,西集镇武辛庄村人,祖辈相传以制作传统风车、风筝为业,梁俊是第三代传人。他制作的风车工艺精湛,勇于创新。
通州运河龙灯会(张庄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835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通州运河龙灯是北京市的传统民俗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习俗。运河龙灯是通州区县镇特有的传统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般龙灯的龙头为圆形,而县运河龙灯的龙头为方形。两条通州的运河龙灯在结束厂甸庙会的演出后“光荣退休”,被请进国家博物馆“颐养天年”。
通州骨雕制作技艺从清代开始,通过师徒传承,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
李氏族谱起源于明初期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年之久,自明末清初经历数次修谱,都各有详细记载。
里二泗高跷会约有300年的历史,至今代有传人。它由12人至14人表演,文跷、武跷兼备,表现内容主要是《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
北京通州小楼饭店是著名的清真老字号,小楼传统的代表菜肴是:小楼烧鲶鱼、焦溜肉片、焦溜饹馇,现已收入《北京清真菜》等文献。
作为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二泗小车会曾到过二十多个村镇演出、参加了奥运圣火传递、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通州小吃节、三义庙庙会、顺义花会比赛等活动,获得大众的一直喜爱与认可。
通州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剪纸技艺自清代开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通州青铜器复制与制技术是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它起源于元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半截河老道会音乐属道教音乐,据传有200多年的历史。
位于通州区大辛庄的李淑华师从其姑奶奶李克敏,她经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领悟和实践,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对称、对比、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有机的结合,通过剪、刻等手段,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剪纸艺术作品,在通州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通州临沟屯风筝制作技艺据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风筝已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通州地区的料器生产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工艺品手工业中独树一帜。
“枯木陶”陶器是通州老艺人华定远在继承中国传统陶艺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于家族传承关系。
通州空竹制作技艺有着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竹文化已成为凝结人民群众维系情感的纽带,成为北京祥和的城市之音。
据传每年六月六是冰雹老爷的生日,如果这一天能给冰雹老爷过生日,就能风调雨顺,六月六节因此而形成。
陆辛庄少林武术的内容属独创一派,表演套路多,在通州范围内首屈一指。现在它已成为颇受群众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少林武术在民间一个鲜活的、历史的、立体化的见证。
通州玉器制作技艺从元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代有传承。
通州刘老公庄饹馇饸(又叫咯吱盒)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运河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州单琴大鼓是指翟青山与一九三三年以凤调大鼓为基调,集多家曲种之精华,改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创立的一种新曲种。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漷县镇著名的传统特色工艺品,是靛庄村的绝活,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大运河的传说大体诞生于元明清三代,是在漕运鼎盛时期产生的,在通州人民对运河的敬畏和爱戴中丰富发展的。
通州官夯号起源于北京皇家工地,后流传与通州马驹桥部分村落的一种土工劳动号子,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土工工人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它与土工劳动紧相伴随。
早年,每闻郭村有“蹦蹦戏”,方圆十里村庄之内,前呼后应,拥途塞道,观者甚众。
雕漆工艺是将绘画、雕刻和漆饰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漷县徐官屯路灯老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中叶。
半截河武跷集文跷内容与武跷特技于一身,走群场、捉对斗、越高桌、跳板凳、鹞子翻身等形式,不一而足。
兴各庄村吹乐队成立于清朝末年,至今代有传人。吹乐队现有成员20余人,是专门服务于农村生活的自发性民间艺术团体。
大松垡高跷会组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榆钱糕白绿相间,香甜适口,是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将发面对上白糖,对好碱,加水和匀,制成糊状。榆钱洗净,控去水份,掺入面中或撒于面上,上屉蒸25分钟下屉,凉、热吃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