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石磨元宵主要原材料江米,来源于蓟州区青甸洼,石磨元宵馅料采用蓟州山核桃、葵花籽仁、南瓜籽仁、芝麻、山楂等优质食材,精心调制而成。煮食元宵色泽洁白、无生心儿、入口绵软、细腻、黏滑、汤汁四溢、口齿留香;炸食元宵色泽微黄、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蓟州区白涧镇杜吉素村的传统花会—少林五虎棍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渗透着最淳朴、善良的蓟州区民风,体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蓟县人民的机智、善良、勇敢,不畏邪恶的高贵品质。
蓟州区(原蓟县)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地处蓟州区盘山的北少林寺。元中统年间,嵩山少林寺雪廷福裕禅师住持北少林寺,传授寺中僧众习练少林武术,后经明代圆成禅师、明空长老等高僧,逐步形成了北少林武术,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独乐寺庙会起源于辽,明清时达到鼎盛,绵延至今千年有余,辐射蓟州及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京东最有影响的庙会。独乐寺庙会现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
蓟州西路评剧起源于蓟州的西部莲花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蓟州西路评剧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莲花落、彩旦莲花落、北京蹦蹦、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西路评剧。
石头砌筑房屋,是蓟州山区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蓟州传统砌石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尤以现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的砌石技艺最具代表性。西井峪村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
蓟州皮影同源于唐山皮影,属滦州影系,为唐山皮影西路,是蓟州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剧种,据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蓟州的皮影班活动于北京东城一带,并和唐山地区影班一并形成北京东城派皮影。
南宋吏部尚书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正名窦禹均,号燕山,另名窦十郎,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去世,享年82岁,是残唐五代时后周渔阳人,也就是现在的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
相传古时候,随着人们对盘山的日益衷爱,加之不断地兴寺建塔,吸引来了七十二条青蛇来此修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它们已经修练了五百多年。它们恪守“蛇修千年便成龙”的古训,执意在此修成正果,造福百姓。但无奈常遭到外界有意无意的伤害,因此,它们便期待着也能讨个“皇封”,以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