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米山一带,流传着祁贡挡驾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道光年间。祁贡档驾的事,后来从京城传到高平,老百姓无不称颂祁贡为乡民为了一件好事。
高平十五里的伯方村,明崇祯以前叫黑方村,清顺治年间,始改伯方村。这一"伯"一"黑",一字之差,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年黄河在河南长垣县决了口,滔滔黄水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淹没了无数村镇和良田。当时,工部郎中贾鲁心里万分焦急。为了尽快消除水灾,他亲自沿河勘察,日夜奔波放在心上,贾鲁几次上书,元顺帝全然不理。"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实现治河愿望,拯救百姓呢?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个妙法。
高平关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的老马岭上,此地山高崖陡,关隘雄险,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高平市塔王醋业有限公司改革了传统的熟料发酵工艺,采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生料发酵技术。这一新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蒸、煮工艺对原料中维生素、氨基酸、糖、醛类等营养成份的破坏。产品主要有特醋、陈醋、老陈醋、保健醋四大系列。
晋城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质地优良,具有灰份质低,含硫少、发热量高、热稳定性强、机械强度大等优点,原煤含硫量在0.3%左右,可燃基发热量在8000大卡/千克左右,块炭晶萤光亮,燃烧时无烟无味,摸不染手、抱不沾衣,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工用民燃均为佳品。
晋城小红柿色艳、皮薄、汁多、肉嫩、糖分多,是全国19种名柿之一。被称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由其加工而成的柿炒面、柿饼都是颇受欢迎的吃食。每到金秋十月,柿叶飘落,满枝的柿子如同一个个小红灯笼,挂满山崖,与湛兰的天空相映,煞是妙景。
在高平城乡,有一种传统美食“捻圪斗”,俗称“猫耳朵”。也成了高平城乡的一道美味佳肴,因做时用拇指摁滑而成,故称“捻圪斗”。又因吃时轻柔利口,筋而软和,富有营养,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高平馓子,俗称煮馓子,实际上是用油炸馓子。在高平凡儿女结婚典礼开锁、小孩满月,皆用馓子烧香祈福,敬献神灵及祖先。“馓子”是一种好食品,但做起来可不简单。须由乡间名厨持专门手艺才能煮成,皆嫡系祖传,外人皆不得法。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高平十大碗是一道地方名肴,属于晋菜系。高平十大碗是指高平当地的一种传统宴席,共十碗,依次为:水白肉、核桃肉、小酥肉、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红烧肉、丸子汤、粉皮芥末汤、肠子汤。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有一种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
晋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少雨多风,适宜荆花蜜。晋城荆条花蜂蜜的蜜源为荆条,荆条蜜呈浅琥珀色,透明度较低,气味清香,口感甜润、微酸,易结晶,结晶后细腻乳白色,久置后色泽加重。荆条蜜能促进体力恢复,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大者。
高平黄梨个大、味浓、味香、香甜适口,十分好吃。皮较厚、果肉略粗糙,但这反应了它粗纤维特别丰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水份大、耐贮运。高平黄梨的含糖量很高,含糖量可达9.98%,酸量0.23%,糖酸比值38.93,属中上等品质。高平黄梨以其个大闻名,一般梨在0.5公斤左右,最大可达2公斤,
高平大黄梨,高平大黄梨果实呈黄色,大而整齐,果皮粗,有蜡质,耐贮存,果肉白色,汁多而脆,甘酸适度。明、清时曾为朝廷贡品。2015年12月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高平大黄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高平丝绸以晋东南特产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中国是丝绸圣地,高平丝绸是中国的名产,丝绸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首创产品,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高平的民间面塑历史比较悠久,它是盛行于民间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这个面塑它不仅是一种实用,还有一个观赏价值。面塑,俗称蒸花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
高平剪纸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
高平鼓书最早也叫 鼓词,从艺者都是盲人。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是用高平本地方言进行说唱,内容一般为农民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神话故事、民俗传说。歌词早期表演形式是干板鼓书,以说为主,近似说书,没有音乐伴奏,也就是一鼓一板一梆子。
高平九莲灯是流传在我省晋东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是高平民间舞蹈中群众最热爱的一朵艺术奇葩,老友妇孺都会他几场,深深扎根与群众之中。
高平绣活是流行于山西高平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高平刺绣分丝线绣和布贴绣两种类型,其题材多取自地方的戏曲故事、民间传说。高平绣活工艺好、扎实耐用和寓意吉祥,作品重神采而不求形似,体现出绣制者的艺术匠心和当地民众的审美品位...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山西高平全境及陵川等地。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传统戏曲剧种。
紧挨西羊头山西侧,有一座金牛山和一座金鸡岭。站在金牛山的东南侧,放眼望去,金牛山确实像一头俯着的大黄牛。或许是金牛山的像形似牛和金鸡岭上原有一小丘似鸡而得名;或许名字源于流传民间的故事,不得而知。
庄稼得救了,百姓得救了,严重的旱灾得到了解救!事后,人们得知是张果老想法布雨,非常感激他。就在他呼风唤雨的地方修了一座庙,人称“仙翁庙”,人们四季朝拜,香火旺盛。据说直到今天,每逢大旱,有求必应。
高平民间有“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咱们种地全靠他”之说,传颂着人文始祖神农炎帝为开启中华文明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相传,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庄里村的神农祠(五谷庙)、炎帝陵,农民都要请(抬)出炎帝神农老爷塑像到附近各村巡视祭祀。
高平与炎帝相关的村地名传说有三则:庄里村、北营村、换马村。
据说当初那里曾是块平地,之所以变成如此形状,是炎帝神农死后“显圣”造成的。炎帝神农生前,一直为百姓办好事:栽培五谷,创造耒耜,使百姓的吃饭大事,初步有了保障;接着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来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为品尝剧毒的百足虫而死,叫百姓怎能不念他呢!
神农炎帝有两个女儿,长女端庄秀丽,名女尸,次女亭亭玉立,名女娃。两个女儿聪明贤惠且勤劳朴实,深受炎帝及其族人的喜爱,炎帝四处狩猎,两个女儿都随伴左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化,炎帝部落从游牧狩猎到羊头山定居农耕,部落逐渐扩大、人员逐渐增多。
满仓是一位狩猎的神箭手,在炎帝部落中曾立过赫赫战功。炎帝在尝百草、植五谷之前,炎帝部落的先民们多是以打猎谋生的,满仓就是在这一时期练就了一身善射的本领。后来他和兄弟仓颉成了不离炎帝左右的一文一武哼哈二将。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时年正好17岁。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看着自己的娘亲躺在床上,恶蛟还不断的骚扰族人,心中气愤,更是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保护娘亲和族人的任务。她经常在家门口看着恶蛟肆虐族人,于是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恶蛟,带族人走出这里。
高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神话传说众多,尤以有关炎帝的趣事遗迹最为丰富。除我市羊头山的神农城、神农庙、五谷畦等外,还有地处市望村南山与野川镇后沟村接壤之高庙山的“炎帝岭”更为神奇,山上有高庙山炎帝岭,岭下有三块大约两米的砂石“支锅石”、两个“炎帝池”、“无蚁山”、“西商道”等趣事。
在我市寺庄镇市望村与野川镇乔家沟村及后沟村的三角地段处有一座山叫高庙山。山上有一个岭叫炎帝岭,在这一带很有名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年农历七月初五上山烧香,赶庙会、看大戏一直流传至今。
自从华山之游后女登便有了身孕,足足怀胎25个月生下一子,即炎帝神农氏,炎帝为身号,神农为代号,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可是因为出生过于怪异,他并不受父亲少典的待见,即便这样,炎帝还是心系子民,以保护部落安宁为己任。
在庄里炎帝陵东面一华里左右的岭东村,村北面有座山叫虎头山,相传这座山原先栖息过一对老虎。上古时期炎帝误食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不仅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是日深夜,众多禽兽齐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
“蚕姑蚕姑白又胖,吐尽蚕丝茧里藏。廿日茧里飞出蛾,产下卵籽孵蚁蚕。”这首民谣流传在高平不知多少个年代了。在高平养桑蚕叫喂蚕姑,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龟的先世多为武将,长期在北方边地镇守,他从小立志保家卫国。汉顺帝永建年间,陈龟为孝廉。后连升五级,成为五原郡太守,即今天的内蒙河套地区当镇守大将军。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大同的铜器是一种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的铜器已畅销全国。明清时期,大同的铸铜、制铜等工艺品已相当繁盛,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
云州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养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莜面做法多样,分五大系: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食法讲究,佐以各种菜丝,配以盐汤辣子,味道鲜香,清香爽口。
大同黄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每百克黄花十菜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2.52克,纤维素5.05克,总糖38.4克,钙463毫克,磷261毫克.铁243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黄花不仅可以食用,亦可供人观赏。
黄花粉丝是一种菜品,此菜是由黄花菜与淀粉制成的粉条相配而成,具有健胃。止血、安神、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肺结核咯血、小便赤涩、尿血、内痔出血等病症。
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
云州烧麦,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云州块垒:用纯莜面或掺和山药(土豆)碎未的莜面,搅拌成的细小块状的饭食总名之曰"块垒"。 因其任人手或筷子随意搓拌、搅拌,形如块状堆起的食品,故名“块垒”。
云州区聚乐乡位于大同市东北端,晋、冀、蒙交界处,地理气候独特,交通便捷,历史上素有“花果乡”之称,所产哈密杏品质以其汁多、汁浓、汁甜、口感滑爽、外形圆光、色泽可口、营养价值丰富为特征,享誉塞北,近年产品远销国内,国际市场。
小明绿豆主产区在云州区,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是我区传统的名优特产和出口的拳头产品。我区的小明绿豆颗粒饱满,色泽深绿,发芽率和营养价值高。小明绿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渴消暑。
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用纯小米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熬稠之后,经过搅拌做成稠粥,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小米饭是大同人们餐桌上的金子。改革开放前,云州区人早上吃的是小米稠粥,晚上喝的是小米稀粥,久吃不腻。小米粥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是一门学问。
大同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钗)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近年,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
挠阁由上下两人表演,下由一男性青壮年双肩缚有一特制铁架,架上再缚一男(女)稚童,扮演《白蛇传》、《唐僧取经》、《翠屏山》等节目。童者彩衣彩裙,头戴花帽花冠俊扮。女角往往在裙后翅出两只“小脚”,文革时,小脚被革。
据《通典》载: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这种游戏始于战国,盛于宋、元民间。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结合,高跷也叫扎拐子,以木制的一双高跷腿子(约三、四尺)分绑在表演者的腿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上跷风行全县。近年来尤讲服饰华丽,出现了长裤腿高跷。
抱跤人也叫二鬼摔跤,俗称“二鬼摔跤”属杂耍武技类。特制两人,着壮士服,一人操纵,作摔跤、翻滚、踢打等动作,县内仅西坪艺人魏吉精此特技。
两人抬一木杠(三寸粗,丈余)上坐一人,头戴乌纱帽,扮丑官,观众手持花灯尾随嬉戏,丑官作各种滑稽动作,此活动濒临失传,只巨乐村一处表演。
云州独角戏由一人表演,与“抱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翠连逃婚”,通过寻路、过河、上坡、下坡等动作表情,边唱边舞,突出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来自晋中一带,场面宏大,气魄雄伟,铿锵激扬,振奋人心。威风锣鼓一般人数不少于30人,分两列站在汽车上,演员一律为古装武士打扮,个个表现的骁勇精悍,置大鼓两个,每鼓由四人同打,两列之人击大钹,乐曲由一人挥旗指挥。
阁老山,清以前叫栲栳(kao lao)山。栲栳,民间叫“栳栳”,也叫“笆斗”是用竹蔑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容器,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因为山的形状像栲栳,就起名叫栲栳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