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大同的铜器是一种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的铜器已畅销全国。明清时期,大同的铸铜、制铜等工艺品已相当繁盛,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
云州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养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莜面做法多样,分五大系: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食法讲究,佐以各种菜丝,配以盐汤辣子,味道鲜香,清香爽口。
大同黄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每百克黄花十菜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2.52克,纤维素5.05克,总糖38.4克,钙463毫克,磷261毫克.铁243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黄花不仅可以食用,亦可供人观赏。
黄花粉丝是一种菜品,此菜是由黄花菜与淀粉制成的粉条相配而成,具有健胃。止血、安神、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肺结核咯血、小便赤涩、尿血、内痔出血等病症。
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
云州烧麦,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云州块垒:用纯莜面或掺和山药(土豆)碎未的莜面,搅拌成的细小块状的饭食总名之曰"块垒"。 因其任人手或筷子随意搓拌、搅拌,形如块状堆起的食品,故名“块垒”。
云州区聚乐乡位于大同市东北端,晋、冀、蒙交界处,地理气候独特,交通便捷,历史上素有“花果乡”之称,所产哈密杏品质以其汁多、汁浓、汁甜、口感滑爽、外形圆光、色泽可口、营养价值丰富为特征,享誉塞北,近年产品远销国内,国际市场。
小明绿豆主产区在云州区,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是我区传统的名优特产和出口的拳头产品。我区的小明绿豆颗粒饱满,色泽深绿,发芽率和营养价值高。小明绿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渴消暑。
一般常说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用纯小米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熬稠之后,经过搅拌做成稠粥,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小米饭是大同人们餐桌上的金子。改革开放前,云州区人早上吃的是小米稠粥,晚上喝的是小米稀粥,久吃不腻。小米粥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是一门学问。
大同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钗)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近年,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
挠阁由上下两人表演,下由一男性青壮年双肩缚有一特制铁架,架上再缚一男(女)稚童,扮演《白蛇传》、《唐僧取经》、《翠屏山》等节目。童者彩衣彩裙,头戴花帽花冠俊扮。女角往往在裙后翅出两只“小脚”,文革时,小脚被革。
据《通典》载: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这种游戏始于战国,盛于宋、元民间。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结合,高跷也叫扎拐子,以木制的一双高跷腿子(约三、四尺)分绑在表演者的腿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上跷风行全县。近年来尤讲服饰华丽,出现了长裤腿高跷。
抱跤人也叫二鬼摔跤,俗称“二鬼摔跤”属杂耍武技类。特制两人,着壮士服,一人操纵,作摔跤、翻滚、踢打等动作,县内仅西坪艺人魏吉精此特技。
两人抬一木杠(三寸粗,丈余)上坐一人,头戴乌纱帽,扮丑官,观众手持花灯尾随嬉戏,丑官作各种滑稽动作,此活动濒临失传,只巨乐村一处表演。
云州独角戏由一人表演,与“抱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翠连逃婚”,通过寻路、过河、上坡、下坡等动作表情,边唱边舞,突出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来自晋中一带,场面宏大,气魄雄伟,铿锵激扬,振奋人心。威风锣鼓一般人数不少于30人,分两列站在汽车上,演员一律为古装武士打扮,个个表现的骁勇精悍,置大鼓两个,每鼓由四人同打,两列之人击大钹,乐曲由一人挥旗指挥。
阁老山,清以前叫栲栳(kao lao)山。栲栳,民间叫“栳栳”,也叫“笆斗”是用竹蔑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容器,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因为山的形状像栲栳,就起名叫栲栳山了。
斋斋面花是一种野生调味品。调佐素菜,素面最佳。佛道称吃素为吃斋。斋斋面花,因其佐素食的调味品,可能据此得名。斋斋面花晒干,用素油炝成焦紫色调佐菜肴,其味香,不用言表。
大窑山地处雷公山下,多丘陵山地,气候凉爽,通风良好,且阳光照射充足,新荣地区秋季雨水较多,因此大窑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秋莜麦的自然条件。大窑山莜麦不但颗大、粒饱,而且非常白净。再经大窑山人的精心淘洗炒磨,加工出的莜面,“白、细、筋、吃水”。
道士窑位于新荣区采凉山下、万泉河畔的一个村庄,道士窑羊肉质鲜嫩,纤维细软,脂肪含量低且覆盖均匀,历史上曾是皇家贡品,远近闻名。
蘑菇在新荣区民间称为“素八珍”之一。采凉山蘑菇又以体肥个大,味香色佳被新荣人誉为“珍中之珍”。高温、潮湿、草木落叶陈积腐殖的背阴草地,草蘑菇极易繁殖。采凉山蘑菇之所以品佳质好,就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优越的缘故。采凉山草蘑可以称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得胜韭菜不仅发芽早,长势旺,而且用得胜韭菜作馅,因而得胜韭菜堪称一绝,远近闻名。尤其到了伏天,当韭菜花开时,采撷些飞白的菜花,经过碾制后,淹拌上黄瓜条、豆角丝,就变成了上等的韭菜花腌制品了。所以它不仅是上等的调味品,而且也是当时馈赠亲友的佳品。
西村、东村南面的山岗名叫“龙探头”。山上蕴藏着岩石为砂石岩,其中有一种灰白色的沙石纹理结构匀称,颗粒密度合理,硬度适中而且耐风化。当地人将其石头开采下来,经过打凿成立体矩形状,用于磨砺刀具,称为磨石。因龙探头的磨石磨刀,磨擦力大,快锋利,不卷刀还不损刀。素有“龙探头磨石,吉铁炉上的刀,搁搁搁触三两遭”之评说。过去龙探头的磨石很受人们欢迎。尤其内蒙古后大大滩察右中旗一代割莜麦费镰刀,就用丰镇市马家圐囵吉氏铁匠打造的刀和龙探头磨石。因此龙探头磨石不但销往本地,还远销内蒙等地。龙探头的石头又是打造碾磨的上等石料。打造出的碾磨,磨面效率高,而且使用年代长久。价格能高于其它石料的碾磨,旧时龙探头的石头是当地人致富的财源之一。
生长在马头山和助马堡地带的山丹丹花是新荣人的象征之花。山丹丹花虽默默无闻地生长在荒山野旷之中,不用人浇灌,不引人注目,很少被人发现。而却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山丹丹花瓣可点缀食品而供人食之。山丹丹花根刨起来可入药为人治病。
地皮菜是附着寄生在荒野地面上的可食菌类物质。形似木耳、食之像菜,故新荣人称之为“地皮菜”。地皮菜可烹炒作菜,也可作汤,尤以作馅料最好。
庄窝墩过去盛产白麻,而且是优质白麻。优质白麻讲究皮薄而韧,纤维细而长,色泽白而光。庄窝墩种植的白麻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当时常常是供不应求,除本地需要外,还销往大同、丰镇、左云等地,声誉很好。
谢家场村北淤泥河畔的河滩地,过去盛产水碱。这里的碱无污染、无毒害,而且功效大。用谢家场的碱熬制豆稀饭,既红且甜。用于蒸馒头虚而白净。人们常说“谢家场的水碱、岱海滩的盐,庄户人适用又省钱”。
位于马头山下助马堡南门外的河沟里,过去栽满了土杏。助马南沟藏风聚水,气候暖和水质好,属马头山矿泉水系,最适宜土杏生长。土杏易栽培,树令高。助马的土杏虽然“土”,但可与京杏媲美;助马土杏虽不及京杏个头大,但品质好。
碓臼沟秧歌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的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因其唱腔多调、活泼、明快、旋律优美,兼有中原细腻和塞北粗犷的双重风格。地方特色浓厚,故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耍孩儿戏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它源于雁北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早期,演员皆系农民,农闲季节组织临时班社进行演出。
大同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土地颇为贫瘠,古代农人按照农历二十四节,因地制宜安排了一年的农事,沿袭至今,已为农俗。
大同的庙会繁多,有些庙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则至今仍然存在。每年,从旧历正月初八到上华严寺游八仙开始,二月初三有帝君庙会,三月初三有曹夫庙会,三月十八有娘娘庙会,四月初八有奶奶庙会,四月十五有鲁班庙会...等等,庙会可谓多矣。
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在圣水沟村流传年代较长,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
威风锣鼓在古店、马站较为盛行,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多用于喜庆典礼、集会,每逢过年过节、正月十五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罗罗腔传统音乐唱腔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
二人台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忻州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位于新荣区西部的马头山,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坐骑变成的。王莽追赶刘秀至此,宝马眷恋此地牧草,死也不肯前进一步,王莽人马追来,宝马为阻挡王莽追杀刘秀,卧地成山。在山涧众泉之中,数山下饮马槽之水甘甜好喝,壮体增膘,成为民间一个传说。
相传,天庭玉帝为解下界之苦,曾有过旨令曰:“凡天庭地界之神仙,均有择山替民除灾免难之天职。并指出,有功者,尽皆为其晋道加德。一时,各路神仙纷纷尊旨下凡。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总督尚书翟鹏向朝廷上书,在已经修筑有“大同五堡”(即边墙五堡)的基础上,从今阳高到老营挑挖长堑一道,长390余里,深宽各2丈,并在其拱卫区内修“靖虏五堡”和“灭胡九堡”共14座护墩堡。
弥陀山座落在本区北部,背依古长城,雄踞拒墙、拒门二堡之间,历来为塞外长城兵家争夺重地,在历史战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深受当代百姓的爱戴,并赋予许多美妙而神奇的传说。
古代的西寺梁山(古称方山),苍松翠柏,骄杨垂柳,山下万泉涌出,溪水涓涓,风景极其优美。相传,古方山那优美的景致,并不是由始就有的,也不是造物神的杰作,而是因为山中有了一匹金马驹的缘故。
很久很久以前,采凉山红石崖附近有个小村庄,村中住着一户人家,全家父母儿子三口人。但火喷喷一家赶上个连年干旱,父母双双饥渴而亡,只剩下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新荣区山多,丘陵多,山丹丹花儿一开,如火如霞,成为境内一大景致,它还由于生长在贫瘠的高山石隙,不择地力,自然就成了老百姓自己的花,深爱当地百姓的喜爱。
大同新荣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采掘历史。旧时,煤矿事故极其频繁。矿工们为了祈祷平安,每逢上窑下井都要祭奠窑神,特别是冬至这一天,各矿都要放工三天,设坛祭神,筑台唱戏。那么窑神是怎样形象,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冬至这一天祭奠她呢?这在境内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
大同地区在明清时代,就有在庙会上买“泥娃娃”、“布娃娃”的习惯。不少人为了求子、求寿、免灾、祛病,亲自来庙会上给孩子买个“娃娃”以图吉利。 解放后,“泥娃娃”已被淘汰,而“布娃娃”却越来越精致,不少姑娘、媳妇喜欢在“缝布娃娃”方面下功夫,以此来炫耀自己心灵手巧。
大同烧麦,山西传统小吃,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大同烧麦,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
大同煤雕以大同煤层深处树化石为原料,精心磨制而成。煤雕最早是由大同市的民间艺人发明的。煤雕艺术与乌木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质地不同,但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大同作为“中国煤都”的煤炭文化。
云岗啤酒是大同市的地方名产,产于大同市酒厂。1987年云岗啤酒、特制云岗啤酒双双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并畅销北京、河北、陕西、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开锅豆腐原名炸豆腐开锅,据说是宋朝名将岳飞带领将士与金兵交战,因粮草不足用锅煮豆子充饥演变而来的。到了清朝中期,开锅豆腐在大同十分盛行,民间有“炸豆腐开锅,卖不了摔锅(摔锅为大同方言,意思是把锅扔掉)”的俗语。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大同刀削面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山西面食;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
烙画,也称烫画,是以烙铁代笔,以高温代墨,在竹木,宣纸和丝绢上烫出的艺术作品。具体地说,就是用烙铁笔进行勾勒、点染来表现作品的层次、疏密、聚散;用适当的温度,力度来表现作品的主次,深浅、虚实;用速度进行色彩的渲染,使作品达到层次丰富、色彩细腻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