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
在天镇县长城脚下,每年进了5月之后,在农家和小饭馆的餐桌上,苦菜十分活跃,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县里豪华酒店的餐桌。苦菜虽说它味儿苦,但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白根根绿叶叶,好看又好吃,营养丰富。它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矿物质、胡萝卜素等。
山药又名土豆,是天镇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它不仅可以做菜吃,而且可做主食。山药煮熟去皮与莜面、白面、玉米面混合,可烙饼、打块垒、蒸饺、抿面;山药能与猪、羊、牛、鸡肉熬炖,可与各类蔬菜混炖,山药泥、拨丝山药、糖溜山药等菜肴是招待宾客的佳品。
抬阁、挠阁是一种街头游艺表演形式,是民间春节元宵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木材或金属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挠阁为一人肩上挠一阁,阁中坐一化妆儿童,走动表演。
天镇盛产谷子,谷子剥去皮即为小米。天镇出产的“血点红”小米具有色泽金黄、颗粒均匀、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用途较广的特点。
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黄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将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
豆腐皮系天镇县城的传统名产。天镇城的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色美味香,价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种冷、热、荤、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虚传。
天镇豆腐干,有五香豆腐干和熏豆腐干两种。咸豆腐干又有豆腐干和豆腐筋之称。天镇豆腐干,制作历史悠久,是用传统的工艺精制而成。且选料精细,用上等的黄豆为原料,黄豆颗粒饱满,无疵瑕,磨出的豆浆、豆汁洁白鲜嫩。
天镇凉粉,是当地一种特产,在大同一带非常著名,成为人们到天镇后需要品尝的风味小吃。天镇盛产土豆,土豆经过加工制成淀粉,然后再一次进行加工,成为粉条或者是凉粉。每到夏季,凉粉成为当地盛行的小吃,在街畔摆摊出售,也可以在街头铺面上出售,生意格外兴隆。
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
流传在天镇县境内的 “查灯”,是一种传统的地方色彩浓郁的小型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发展,“查灯”受到冷落。但在一些村庄,仍然在传承着这一活动,表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将军庙村原来不叫这名儿,是叫“峰崖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北宋皇帝赵匡义(太宗)派潘仁美为主帅,名将杨继业当先锋官,攻取北京,结果被辽将耶律哥休打了个大败。北宋兵一路败逃,辽军乘胜追击。
在十六墩村东三百米处有一座真武庙(现存遗址)内供真武大帝一尊。建筑年代不详。此庙原在怀安县西洋河村,木匠立起框架后内急,小解于柱石上,被平远堡玉皇阁玉帝发现,遂于夜半刮一阵风,将其挪到十六墩村东长城脚下。
天镇城南的沙梁坡,相传从前有一片巨大的松柏林,那片树林参天蔽日,每当阵风吹来,整个森林宛如汹涌波涛的大海一般,蔚为壮观。可是后来沙梁坡却变成了光秃秃的山丘,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明朝洪武元年,天镇柳子堡有个姓庞的大财主,娶妻妾三房,有地百顷,作坊十个,虽然他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五旬而膝下无一子,他整日闷闷不乐。食山珍海味也觉得索然无味。
在新平堡南官道旁边,有一座孤坟,立无字碑,即传说中的好汉坟。清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新平堡来了一位陈姓参将,驻东衙门,兼理屯政。陈参将横征暴敛,贪财好色,雪上加霜,堡内外民不聊生。
在新平去天镇的山路途中,一青石崖壁上有一个清晰的状的“康”字,且色泽与石壁不同,是黄色。这地方就是“康”字湾,“康”字的来历有一段传说。
一天,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盘山地界,按下云头,睁眼一望,不禁同声赞道:“啊,好一派瑶池仙境!”只看岩石奇挺,峰峦叠嶂,群峰环绕,恰似一个天然的大盆儿;盆中翠绿欲滴,泉泄涧底,如蓬莱仙景一般。
唐朝时,在咱们县境内的青云山上,坐落着一处神奇独特的庙宇,名叫鹭峰寺。寺内供得尽是石头雕刻的佛像,当地的人称其为“自来佛”。提起这些石佛,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神秘的神头山,有神奇景致,神头山蟠龙、卧虎峰,原来只是两个小山丘,一天山上的牧羊人听到两小丘悄悄说话,商量一齐长高,长成群峰之首,成为人们登天的梯子。此后,两山天天见长,高插云霄。因山峰欲触浮云,当地人把山叫浮云山;又见两峰如刀削而成,又称笔峰山。
一九一五年西起内蒙古城,东到河北省西坪山长达二十多公里的大众渠全渠开通了,为了以树护渠,以树养渠,从一九一二年着手开渠开始,就在渠两边各植杨树八行,植株达十多万。
在宋朝初,咱们天镇县的米薪关原本是一个只住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当时也不叫这个村名。只因它是到河北阳原的必经之路,称之为“关”。那么“米薪”二字是怎么得名的呢?
相传,孤峰山是由土头,石身,金底,空肠,满肚风组成的。有一老一少两个南蛮人来到山前,老人说:“山中有宝贝,只是风厉害,一个闪失连命都丢掉,你怕不。”少年气盛忙道:“不怕,只怕找不到宝贝,纵有些许风却是不怕的。”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都会争相去理发,都是为了得到“龙抬头”的喜气,这就民间所流传的“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可是到底为什么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呢?
在北宋年间,相传天镇县一带本是是由契丹军驻扎。可后来又咋地归宋真宗赵恒皇帝管辖了呢?这就得从杨家将中的杨延昭,也就是杨六郎的一箭说起。
相传咱们县米薪关的薛老财和大名鼎鼎的王阁爷结为儿女亲家。这一天,王阁爷的夫人实在想见女儿,就和王阁爷商量把女儿接回家来住几天。王阁爷打发一个年老的家丁赶着一头健壮的毛驴,来米薪关村薛老财家接姑娘回娘家。
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天镇县袁家梁村的北面半山腰上吊着一个水葫芦。水满的时候,不溢也不流,用水的时候,只要轻轻地方斜一点就会流出清凌凌的水。再放倒,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清水流成河。扶正葫芦,它又是满满的,不溢不流。
天镇县城的北面有条南洋河,而城西北角离河仅有五至六米,每年雨季一到,南洋河洪水滚滚,波涛汹涌,大有一口将天镇县城吞掉的危险,然而,有史以来天镇城还没有过被洪水冲毁的记载。洪水为啥不冲天镇城呢?老人们传说,那是因为西北角的城墙下有个避水猪。
相传很久以前,玉泉山上曾有一洼清泉,泉水中有只金蛤蟆,所以清泉的水四季不腐也不冻,泉水周围全年都是片片绿草,到这里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并且随着人们的传送,渐渐声名远扬。
天镇赵家沟村的北面有个盆儿井村,可最早以前并不叫盆儿井,这是咋回事?传说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村吃水很困难,村里人们陆陆续续都搬迁走了。到最后只留下四、五户,二十来口人了,日子过的还算安稳。可是一遇到旱年,就抓瞎了。
相传,有一日,从西方天空中飘来一座庙宇,当飘至天镇贾家屯村时,当地的人由于嫌烧香敬佛麻烦,就喊道“我们这里不要”!那庙宇就继续向东飘去。
灵丘县罗罗腔是一个地方剧种,受其流布地区的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它的艺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其表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规范成套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细微处透射着雁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气息。
红石塄秧歌剧最早可追溯到清代的中叶,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今流布于山西省东北部,始创于1927年,红石塄村1945年创建了红石塄秧歌业余剧团。红石塄秧歌,主要唱腔以咳咳为主,内容以传统小戏为主,人员少,不受舞台大小限制,台词生动活泼。
大涧道情,大涧道情戏音乐体制主要以唱腔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晋剧的音乐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头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2种50多曲。
北水芦小曲这支民间小曲来源于光绪年间,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当时起名叫“蹦蹦戏”,后来改为民间小曲。北水芦小曲实际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其乐名较短,曲调优雅,舒缓有致,多以251或364为尾句,且多重复演唱,并多见咋、呀、哼、嗨等虚字连结。
灵丘熏鸡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名菜,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灵丘熏鸡烹制加工时又加入了多种中药,所以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消食健脾、因精养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灵丘凉粉又叫苦荞凉粉,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传统风味名特产。有将近几百年的历史。成分主要以苦荞麦面为主,面饼为黄绿色,口感清爽有很好的下火解毒的功效。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源于清期中叶,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形状美观、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
山西灵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种植莜麦。莜麦经过淘洗、晒晾、炒熟、磨制成面,名曰“莜面”。莜面的吃法花样非常多,有推窝窝(即拷栳栳)、搓个卷、推刨渣、搓鱼儿、压饸烙……等。
苦荞面凉粉是山西灵丘的特色传统小吃,以它独特的地方风味久负盛名,誉满晋北。其制作方法并不难,一般农家都会制作,民间叫“出凉粉”。
灵丘荞麦,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荞麦食味清香,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荞麦食品是直接利用荞米和荞麦面粉加工的。荞米常用来做荞米饭、荞米粥和荞麦片。荞麦粉与其它面粉一样,可制成面条、烙饼、面包、糕点、荞酥、凉粉 、血粑 和灌肠 等民间风味食品。
灵丘大蒜产于山西灵丘,在夏季凉拌冷菜和凉拌面食中酌加此品,并能“解暑气”,增加食欲,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防癌、抗癌,减缓老化和保持健美的作用。
玉米皮编 主产于灵丘县,现有茶垫、汽车坐垫、地席等1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良好,远销国外。玉米皮具有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编织品的理想原料。
岸底村历来就有正月里舞龙舞狮的传统,当地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耍十支”。“岸底耍十支”是大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灵大尾羊是山西省优良地方绵羊品种。体质结实紧凑,耐粗饲,适应性强,增重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质良好,细嫩鲜美,无座味。生长期短,周转速度快,遗传性能稳定 。
广灵画眉驴,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画眉驴,体格高大,结构匀称,肌肉丰满,鼻梁平直,眼大微突,两耳竖立而灵活,背部宽广平直,腹部充实,四肢粗壮,蹄质坚硬,尾粗长。
东方亮小米,原名“御米”,为明清两朝的“贡米”,后改名为“东方亮”小米,历史悠久。东方亮小米产自广灵,广灵小米不仅色泽鲜黄明亮、颗粒均匀圆润、绵软可口、清香甜美、富有弹性的感官特性,而且具有中等偏低的糊化温度及其维生素含量高、蒸煮评分高等优良品质。
广灵大号是广灵特有的一种器乐,号筒如倒扣的瓮一般,当地人也称这种号为大瓮号。传统的大号是铜质的,重约4公斤,平时号管套在号颈内,演奏时将号管拉到号颈处,号长有60厘米。
广灵黑木耳,采用棉籽壳、木屑等仿野外种植,自然晒干,无污染,且气候条件及无任何污染的河水浇灌等因素,生产的黑木耳色黑、肉厚、质地肥嫩、味道鲜美,晶莹剔透、质量上乘。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
白灵菇营养丰富,洁白无瑕,肉质细嫩,口感脆滑,味道鲜美,久炖不烂,可适用于各种烹调方法。如:炒、涮、炸、烧,做汤、做陷、凉拌等,可切丝、切片、切丁。可单独烹饪和随意配伍。
广灵香菇是香菇科、香菇属的一种大型真菌,可以食用。香菇可煲汤,炖食或炒菜。在香菇的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就占了7种。香菇还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各种糖类等,而这些正是构成香菇的营养价值固有的清香、风味的重要物质。
平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于品含蛋白质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种类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平菇性味甘、温。平菇属于低温和中低温类品种,多数品种在5~35℃下都能生长,适合于广灵的自然条件,且生产环境优越、无任何污染,具有皮厚、味美、绿色的品质,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广灵滑子菇指的是生长在广灵的一种菌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对保持人体的精力和脑力大有益处,并且还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又名珍珠菇、滑菇、光帽鳞伞。
五香豆腐干是山西北部地区广灵县的特色传统名产,已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雁北、大同、河北等地。这种五香豆腐干为条状,色泽白里透黄,质地硬中有韧,成香耐嚼,越嚼越香。具有筋、韧、香、五香调味齐全的许多特点,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特色小吃、
广灵糊糊面是山西著名的传统小吃,受到广泛喜爱。以偏远山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碗豆、山扁豆、东方亮谷子、玉米等纯天然小杂粮为原料,在传统配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其营养成份搭配齐全、配方合理、口感受细腻、味道香浓。
广灵黄花菜原产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经过人工训化被移植到山下进行人工栽培,通过适时采摘、人工蒸煮、自然干燥,成为天然绿色食品,以条直肉厚、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等特点著称。
广灵双孢菇属伞菌科。简称蘑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低温性菇类,广灵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它低脂肪高蛋白,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档蔬菜。
广灵种植仁用杏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朔到明朝,民间吃杏仁的习惯流传至今。盛产于斗泉乡的仁用杏,素有“贡品杏仁出斗山,斗山杏仁香千里”的美誉,它以饱满,酥脆闻名。广灵杏仁产品的制作融合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和现代技术的精湛,产品醇香可口。
广灵苦荞,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苦荞。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