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黄小米,山西省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黄小米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超过粳米。小米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淀粉、维生素B1、B2和C等,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为粳米的5—6倍。
七须黄花菜产于晋城市沁河流域的加丰镇。其优点,一是颜色鲜黄,干净整齐;二是角苞长、肉厚,粗壮肥硕;三是脆嫩清口,久煮不烂。因此加丰黄花为素食上品,深受外商欢迎,成为晋城市外贸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沁水黑木耳,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黑木耳形如“飞”,状如“燕”,不但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与无机盐。由于沁水黑木耳各种营养成分完善而丰富,故被誉为“素中之荤”。
沁水紫皮蒜产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端氏镇。特点是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为山西省晋城地区名土特产品。为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蒜瓣外皮呈紫红色,瓣少而肥大,辣味浓厚,品质佳,是餐桌菜肴中一种最常见的食物。
沁水刺槐蜂蜜,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刺槐蜂蜜”是在沁水县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下生产的优质上等蜂蜜,色浅、味清香鲜洁、甜而不腻,不易结晶,颜色为水白色。
沁水蜂蜜: 保健食品。沁水蜜源丰富,有荆条80多万亩,黑刺30多万亩,刺槐10万多亩,还有各类农作物及果树数十万亩。瓶装净化蜂蜜市场畅销,闻名全国。
沁水黑山羊体躯中等,公羊多具有粗大的“八”字型角,也有少数羊无角。背腰宽广肥圆,四肢粗壮,蹄坚实。被毛修长光亮,多为褐色,外层毛粗硬而长,有光泽。沁水黑山羊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营养价值高,含15种氨基酸,人体所需氨基酸丰富。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沃老花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集打、唱、跳三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媚秀美的风韵。歌舞结合,相得益彰,是沁河流域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体现着沁水下川文化的精髓。
王寨圪栏棒又叫“青龙圪栏棒”是流行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青龙村、王寨村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沁水鼓儿词是山西省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 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
舜的传说是山西省运城市的民间传说故事,舜的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尧舜传说和走亲习俗这一文化纽带,两地群众却建立起了联系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当地信仰的衍生物。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超历史的。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民几乎全部是一脉相承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柳氏族人自从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后,世代遵训守礼,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烧大葱是山西小吃菜谱之一,以大葱为制作主料,烧大葱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口味属于葱香味。烧大葱的特色:此菜色泽金黄诱人,汤鲜葱香,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晋城十大碗是山西晋城地区特色综合菜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晋城十大碗的十大菜系主要有木耳圪贝、烧大葱、毛头丸、过油肉、小酥肉、 糊卜肉、糖醋溜丸、油圪麻、天鹅蛋、甜饭等。
卷薄馍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粮菜搭配食品,是一道乡土感十足的地方传统美食,早在晋代时就有,不过当时并不叫卷薄馍,而叫“春盘”。中国人有春日吃春饼的习惯,卷薄馍也就从春饼演变而来。
粉蒸胡萝卜是晋城的经典美食,是一道以胡萝卜、玉米面粉为主料烹饪的菜肴。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毛头丸,阳城小吃。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
米淇,又称和子饭,也叫和则饭、和和饭。是晋、陕地区比较长见的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地居民的早晚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也是养胃的美食。
晋城的酸菜黒圪条,也算是山西众多面食中的一奇。黑,与白相对而言,表明了颜色,因为是高粱面做的,故而不白。圪,是个虚词,晋东南地区的口头语,比如“李圪抓”……。黒圪条的普通话意思就是黑点的面条。
槐花锅垒:摘下的槐花洗净控下水,拌上白面粉或玉米面(一碗槐花半碗面)放一点熟调和油(一小勺),花椒炒熟碾成细面少许放入,小青葱切细放入,然后拌匀放开水蒸笼内蒸10分钟就可食用,也可用葱花鸡蛋炒制。但记住不可放味精、鸡精要保持原味特色。
阳城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琉璃的制作在古代晋城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技法,而晋城的琉璃制作又以阳城县乔氏琉璃为最,阳城的琉璃制作世家——乔氏家族的祖先,唐代由陕西迁至高平,经宋、元两代,于明朝辗转到达阳城,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远近闻名,人称乔氏琉璃。
析城山小米,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析城山小米,品质优良、颗粒圆润、色泽鲜亮、天然风味、口感香醇,是滋补养生的佳品。其粥汁粘稠味香,富含的米糠油(米类产品独有)素有“代参汤”的美誉,纤维素、蛋白质等营养质量指数均大于1。
山西香果是山西的特产水果,主要分布于阳城县城关及东冶、 河北、驾岭等乡镇, 有170余株,年产果约5000斤。3月开花,9月香果成熟。果实呈绿黄色,直径小的3~5厘米,大的8~10厘米。味酸微涩,清香盈室,数月不腐。
阳城蚕茧,山西省阳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城蚕茧”以其茧大、粒匀、色泽好、茧层匀等优点闻名全国,其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在全国蚕茧质量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第一名,成为阳城的“金字招牌”。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的传统美味佳肴,主要食材是羊肉。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佐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
王府八八筵流传于阳城东乡,因其主菜贯穿周易太极“八卦生万物”和“好事成双”理念,且主菜为十六道而得名。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名扬天下的一种古老名宴。
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阳城的美味佳肴——毛头丸。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毛头丸的菜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入口鲜嫩,口味极佳。
阳城桑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阳城县是山区农业县,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空气优良,蚕桑及桑葚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阳城县植桑历史悠久,所产桑葚形态饱满,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
阳城人逢喜事请客喜欢用“火锅”,如同摆酒席一样隆重。制作火锅的食材主要有蔬菜、毛头丸、粉条、肉丸、肉类、鸡蛋等等,蔬菜根据时令选择,可以是冬瓜、大白菜、胡萝卜等。
润城枣糕——这种形状如花的馒头,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形态美观,入口香甜的枣花馍,就做成了,润城人将它称为“枣糕”。
杂格,又叫“杂割”,提起“杂格”,在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尤其是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一个街头、或一个巷尾,一个小摊,围着一团人,坐在简单的桌凳上,嘴边放着二号碗,一个个香喷喷的样子如饕餮之徒,真可谓阳城一景。
所谓“吃炒”,就是在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炒花生、炒黄豆、炒大豆、鸡蛋等食物,当地人又称之为“吃炒”。俗语有:“三十晚上不吃炒,东头起来西头倒”,这是腊月里的第一句关于腊月习俗的儿歌。
碾转(nian zhuan)——指小麦青稞主产区农家人“尝新”的青物之一。它是将小麦和青稞在夏至前后吸浆将满,但又未完全黄熟时,也就是在青稞麻黄时,将其穗头齐腰摘下,扎成整齐的束把,用火在锅内焖熟,乘热搓去壳,俗称青稞麻麦。青稞麻麦肥嫩味美,极耐咀嚼,是小孩和年轻人最爱吃的青物之一。
软面油糕是阳城的一道家常经典小吃,糯米面少加水,捏成较硬的面团,蒸二十分钟,出笼放盆内,醮凉水搋,少放点碱水,搋匀成光而软的面,稍饧。放热油中慢炸,逐渐膨胀,松脆金黄。
油馉饳又叫油虼蟆。多用白面做,豆面也可以。将盐溶于温水成浓咸味。冷天用开水,晾温把面放入,顺时针搅拌,稀稠以能使筷子抄起为宜,稍加碱水搅得能带起而有拉劲的面浆为好。
阳城煎饼用小米或小米和玉米面混合,加水磨成浆,在专用甗中摊制而成的阳城特色小食。咧米煎饼,是将小米煎饼粥放盐或葱花,用鹰抓兔或煎盘擦油摊成圆饼,还可用新玉米,磨成粥摊制。可单食,也可卷上红萝卜丝、绿豆芽、粉条、青菜等食用。
东乡叫秏(坨),一般用白面或黑面,发酵后加碱水制。小花馍一斤面做六至八个,大花馍一斤面做一个或三两个。有纯面的和包馅的两种。不包馅的,将面团按模内脱出就行,面上普刷搭色,放鏊上烤,轮换火上烧红的套锅扣住加温,使面红黄发亮,边底虚黄而熟。
糖酥火烧质量上乘,特点明显。正宗的糖酥火烧形如满月,黄酥油亮,外型美观,香气芬芳,酥而不碎,焦而不糊,嫩而不生,醇香可口,酥、香、甜皆备。城关为送彩礼而做的酥糖火烧,则是把包好馅的圆团,放入刻有“喜”字的木模里托个喜花,再把侧边粘上芝麻,面上加搭色水,烤熟即成。
蟒河山珍(木耳、香菇、小米、土蜂蜜、山核桃)山茱萸、橡粉、纯手工小蒜辣椒酱等。
碾馔虽不是传统主食,但是在过去灾荒年,人们来不及等到小麦成熟,就会制作碾馔来满足温饱,这就叫做“青黄相接”,如今盛世,人们吃碾馔追忆过往就叫作“尝鲜”。
蟒河是山茱萸的原产地之一,所产山茱萸以色泽鲜红、个大肉厚、质干油润、药味纯正而著称。其马钱苷、血色素含量高,属山茱萸之上品,素有“阳城红”“华萸”等美誉。据史料记载阳城县山茱萸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280年(即元代元至18年《阳城县志》记载),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阳之源”老陈醋采用蒸、酵、熏、淋、晒5道工艺,酿造出酸、甜、绵、鲜的独特风味,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有机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佐餐调味佳品。
核桃在阳城县栽培历史悠久,质量以皮薄肉厚,色鲜味浓的特点美誉神州。阳城南部山区山大坡广,沟岭纵横,发展开发核桃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核桃(长寿果、人脑果)是天然补脑食品,可以壮阳补肾,润肠通便,防止动脉硬化,是强身体,益肝肾,防衰老的食品。
大红袍花椒也是阳城的农业特色产业,“析城山”牌大红花椒系列产品潜力大,效益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纯天然,纯绿色的意识逐渐增强。析城山大红花椒有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味适中等特点。
阳城县“析城山”牌野生木耳产于太行南端,王屋山巅峰,木耳质地柔软,口感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阳城县析城山脚下的横河镇,河谷峡深,其中有一股圣水,山泉水+黑土结石是析城山黄花菜生长的优越条件。此地的黄花菜呈金黄色,花朵果肉厚,每朵长7—10厘米。因为其干净无霉,脆嫩爽口,久煮不化,深受顾客的欢迎。
冬凌茶是一种纯天然四季饮品,选用阳城地方特产——冬凌草、山楂等,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而成。每年霜降后,因冬凌草全株自上而下结满薄如蝉翼的冰片,阳光下晶莹剔透,故又名“冰凌草”。
“帅源”牌桑椹汁系采用天然桑椹、蜂蜜、苹果酸、优质矿泉水等精制而成。阳城县帅源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帅源”牌桑椹汁,口感纯正,营养丰富,具有消渴、防暑、降温等功效,是您馈赠亲朋、走亲访友的佳品。
阳城焙面面塑也称“焙面娃娃”,是流行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阳城面塑样式繁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生面、炸面、蒸面和焙面之分。阳城焙面面塑内容丰富,传说故事、戏曲人物乃至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
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据考证光绪年间(1875年)就有艺人开展道情说唱形式,推算至今已是近二百年历史了。据推测阳城道情是流行于阳城境内的一个外来曲种,它于何时何地流入阳城说法不一。
阳城棉纸是指在山西省东南部阳城县东城办下孔村一带采用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所生产的纸张,因为是阳城特有的传统工艺,所以取名阳城棉纸。纸面无圪瘩,柔软光滑,洁白细腻,薄如蝉翼,边沿整齐,拉力强。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
南岭酥梨是泽州县南岭镇的特产之一,果实近圆柱形,平均单果重250克。果心小,果肉白色,中粗,酥脆,汁多,味浓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南岭酥梨,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节约蛋白质,解毒,增强肠道功能。
在泽州很多的地方,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用川汤来招待亲朋好友。办喜事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来贺喜、帮忙,而主人的招待就是事先盘下的大锅灶,支起的“大金锅”做下满满一锅的川汤,再配上雪白的馒头、花卷,吃的那叫一个香!
拧一碗是山西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的一道美食,又叫炉饽。拧一碗最主要的食材是摊馍,做摊馍的原料是小米,原料采用当地独有的“泽州黄”小米进行磨制,米香浓郁,软糯可口,再加上原生态石磨磨浆,手工精细化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最初的味道,让美味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