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湖小龙虾是盐都的一种水产,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肉也相对较多,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
江苏省盐阜的藕粉丸子以藕粉做外皮,其馅心很精美,是将腌渍过的糖板油丁,加光桃酥、金桔饼、核桃仁、花生仁等多种果料混合制成,多为煮熟食用。
盐城风鹅(腊香鹅)是盐城地区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盐城风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皮薄肉嫩、腊香可口之特点。
大纵湖醉蟹是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镇传统名菜,属于江苏菜。蟹个大黄多。洗净后,配以盐城曲酒、米酒、淮盐、花椒等原料醉制。该品具有外观似活、肉质细嫩、味醇浓郁、醉气惹人、佐酒品鲜、营养丰富、不需烹调、携带方便八大特色,为宴席、旅游、馈赠的佳品。
大冈脆饼是江苏盐城特产,已有100多年历史,与伍佑糖麻花齐名于淮、扬各地。配料用面粉、油、糖和少量桔皮。饼为正方形略长,呈嫩黄色,饼面敷有芝麻。味香、甜、酥、脆。存放两个月不致变质。便于携带保管。干吃香酥爽口,不觉干燥;水泡易于消化,是旅游、馈赠佳品。
伍佑糖麻花是江苏盐城伍佑镇特色传统名特产,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以香、甜、酥、脆著称,是居家馈赠佳品。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
葛武嫩姜片已有百年历史,嫩姜片具备鲜甜脆嫩、美味可口,健胃和中的特色。该食品老少皆宜,是四时必备之佳品,是居家节日、寿宴面点冷盘之上乘好菜,是馈赠亲友之礼品。
何氏笛子采用苦竹、紫竹、红木为原材料,音准极好、外表装潢美观、音色极佳,目前供专业团体和专业老师、学生使用和外国友人及笛友珍藏。
水泥雕塑是在远古石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能工巧匠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明创造,使这一手工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升华,成了人们装饰生活、美化环境、供人们艺术欣赏、同时激励人们不断上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龙冈面塑,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作为民间曲艺艺术门类之一的盐城方言快板,其群众性基础非常广泛,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盐城方言快板表演由演员手持响板,自行打板表演。一人为“单口”,两人为“对口”,三个人或三人以上为“群口”。段落之间即过门,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青狮舞以其狮毛青色而得名。青狮狮头夸张,狮身长而扁,属岭南派狮舞风格。青狮舞来自民间,舞姿乡土味浓厚,可在地上、桌上、椅子上、凳子上做动作,有跑圆场、板凳倒立、麻雀跳、乌鸦展翅、金鸡啄米、窜桌跳、托举、抱月、打呼、舔毛、蹿步跳等20多个表演套路。
江淮口哨,是指用口的作用通过双唇、舌头和气流,就能发出“箫”一样的声音。 其方法是:双唇合拢,中间留一空,借助于人的唇、舌的作用使气流通过而发出声音。
里下河渔民婚俗礼仪以其腹地“锅底洼”的北龙港街道和大纵湖镇为代表,两地在远古时代就是水多、河多、芦荡多,广泛的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给渔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花担舞是流传在苏北一带,以盐城及周边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区为代表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最早是由女角挑花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表现人们丰收喜悦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
盐都跑旱马具有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盐都跑旱马是民间舞蹈艺术大花园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在大家共同培育下,将会更加鲜艳夺目。
北龙港剪纸,已有几百余年的历史,受扬州剪纸的影响,具备南方中部剪纸的特点,即:小巧玲珑,柔美工整。人们在劳动之余,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撕等手法,塑创出各种形象用于生活环境的装饰及节日、喜庆等活动的点缀。
“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余年,是地方民间的一个特色文化,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
打莲湘,又叫“莲湘”,“莲湘舞”;也叫“金钱棍”,有的地方叫“霸王鞭”。莲湘道具是长约1米的竹竿,两头局部镂空,装上铜钱,系上彩绸或稍加装饰。莲湘易于为群众接受,深受群众喜爱。
义丰龙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史书就有记载,属中华龙舞布龙系列,她是流传于盐城一代的典型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盐城一带龙舞尤以盐都义丰龙舞为尖端代表而闻名。
盐城老虎鞋是江苏盐城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一种童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老虎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老虎鞋在制作上不刻意追求形似,但求神似,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效,婴幼儿虎鞋,虎头富有生机,小巧玲珑,十分精美。
沈拱山传说,流行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拱山的故事流传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成熟于清朝末年。
盐城八大碗指的是“烩土膘、大鸡抱小鸡、红烧糯米圆、卜烧淡菜、涨蛋糕、芋头虾米羹、红烧肉、红烧刀子鱼”等地道的八道宴席菜品。
麦酒制作技艺在以柏氏为主的代代传承下,至清末民初,伍佑、便仓一带散居着大麦酒酿制酒坊20余家,其中,柏氏家族拥有酒坊7间,年产量约2000余公斤。后因战火蔓延,粮食紧张,伍佑、便仓一带的麦酒坊几乎关门。曾酿制30余缸大麦酒前往新四军驻扎某部犒军,一时传为佳话。
在伍佑当地,醉螺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合成昌伍佑醉螺。伍佑醉螺明清年代就有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伍佑醉螺选用有黄海滩涂“软黄金”之称的泥螺腌制而成。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
“齐老太花样鞋”是家族传承的手工制鞋,主要流传苏北里下河地区。自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今已经五代,一百五十多年,代表性传承人齐红芬,现年九十多岁。
盐城钱氏木雕技艺主要讲究刀功,雕刻出来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氏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盐城枯枝牡丹的历史文化传说,730多年的枯枝牡丹源远流长,它始于宋末元初,一路时历朝代更换,唐代用火灸烤成枯枝,民国战火摧残,沧桑轮回,盛而不衰,如今根繁叶茂,国色天香,蕴含无数栽花护花人的艰辛,代表着历史人文得已尊重和传承,也代表着牡丹文化的得到保护和发展。
相传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季,苏北里下河一带发大水,平地水深丈余,漫过屋顶,淹死人畜无数,倒塌房屋若干,到处哀声四起,十室九空。盐城施家坝董事施维贤目睹此状,发奋治水。当地以南有一段殷家圩,圩内居民由于有圩堤保护,损失较小,施维贤决心仿效造圩。
马荡野生甲鱼,俗称“老鳖”,是当地水产出口产品中的畅销品之一,其优秀品质在国际市场上亦有口皆碑。阜宁甲鱼入菜,蛋白质丰富,胶质感饱满,肉质劲道细腻,鲜香之味远远便能闻到,入口鲜美。
马家荡大青蟹是江苏盐城市阜宁县的特产,蟹体肥大,蟹丰腴,肉质细嫩,口味鲜美,素以青壳白肚、黄毛金勾,又有“黄毛金勾蟹”的雅号,而驰名中外。马家荡大青蟹是河蟹还是海蟹?马家荡地处阜宁西南边陲,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一片广阔的湖荡湿地,所以马家荡大青蟹是河蟹。
阜宁大米是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所产的优质大米,在长三角各地享有极高口碑,并已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阜宁大米更优于盐碱性偏重的沿海大米,阜宁大米做出的饭粒,晶莹透亮,口感绵软,堪称米中优品。
硕集卜页是江苏省传统的豆制品,它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以硕集地产大豆为主要原料,经过浸、磨、煮、滤、浇、榨等传统工序精制而成,其色泽金黄,柔嫩细腻,薄明如纸,以其工艺精细,配方特殊,口味纯正,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而享誉远近,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土特产品。
阜宁西瓜具有口感好、纤维少、水分足、甜度高的品质,主要有早春红玉、超级冬春、小兰、特小凤、惠兰、羞月等小果型品种,果型好、果皮薄,单果重3-5斤。
“豆轶坊蒲包茶干制作技艺”始于1869年,历经六代传承、距今已经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豆轶坊产品不添加任何有害健康的防腐剂、食素,以其色泽鲜美、柔嫩细腻、口味纯正、工艺精细、配方独特、堪称豆品一绝。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一品玉带糕,阜宁地区传统糕类佳品。产于中国散文之乡——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糕片白如雪,柔如云,甜如蜜,卷得起、放得开,入口香甜、滋润细软、营养丰富、老幼皆宜。阜宁大糕十分美味,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
益林酱油,是盐城阜宁的特产。据记载此品牌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的益林酱园,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家老字号酱园,一直致力于用现代科研技术,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创新,讲究口感醇厚,色泽褐亮。
阜宁面塑,俗称捏面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是“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最后披上发饰和衣裳,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
盐城龙舞(东沟龙舞)是由东沟人组织并在逢年过节、祭祀祈福、庆典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东沟龙舞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阜宁淮剧,源于清代。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阜宁杂技植根于民间,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解放前,每逢庙会,必有杂技加盟助兴。一直巡演于全国各地,为弘扬传统杂技艺术,扩大家乡阜宁的知名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里下河糖塑(阜宁糖画),糖画最早起源于400多年前。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所用工具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了。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凤凰墩—停翅港的传说在阜宁县是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凤凰停翅”开始,很久以前,从西南方飞来一只金凤凰,飞到了乌龟地(今陈集镇境内)上空,盘旋一阵后在清水塘中间的土墩上停翅休息,大叫三声。
马良传说,盐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明朝崇德年间以来,传说元朝中期,淮安府山阳县城东有位叫马斯文的秀才(马良祖父)与其母在此营生度日。
射河传说,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经常干旱,河流干涸,百姓苦不堪言。一天,一只神(母)羊带两只子羊用角开挖河流,为民造福。
马躲寺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辽时,遇辽将盖苏文不敌躲马于寺院,蒙佛保佑平安无恙,唐太宗为感念佛恩遂赐名马躲寺,然众说纷纭,无从实考。
燕子街的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百年前,一对燕子飞到喻口古镇,在薛老汉屋里衔泥筑巢。与老汉相伴融洽。
洪武赶散又称红巾赶散、红缨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红军”,“洪武赶散”也被称为“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
庙湾古城位于江苏阜宁射阳河入海口,负海依湖,冈脉蟠结,形势雄壮。明朝后期,倭寇经常来犯,烧杀抢淫,掠夺民财,无恶不作。庙湾首当其冲,百姓深受其害。
数年前,阜宁人在拓掘金沙湖时,惊现一块奇石。整个石块图像清晰,纹络分明,栩栩如生。形成一个天造地设、富有神韵的恩爱场景。原来,这惊世奇石,是恒与艾的化身。她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
1942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以文化为锐利的武器,配合抗日斗争,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陈毅考虑将苏北的文化人集中起来,在阜宁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与华中局所在地汪朱集之间(今陈集镇老曹村)设置一个文化村。
建湖藕粉圆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为清宫御厨还乡湖垛传出。选用当地特色藕粉为主料制作外皮,以桃、杏、枣、瓜子等生态果料为辅料制成馅,经制馅、制球、上粉、过水、成型等步骤完成制作,全程纯手工制作。
恒济大鱼圆,具有鲜嫩爽滑的特点,外形金光闪闪,咬开后肉色雪白,尝一口鲜美有韧劲。恒济大鱼圆。每逢春节时,更是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鱼圆又寓意着年年有余,幸福团圆。
何老大酱油、土酱酿制技艺,创始于1923年,是酱油酿造过程中传统的、特定的法则、规程及世代相传的技艺。是纯天然调味品的典范,酱液外观浅褐清透,酱香浓郁,鲜味突出,口感醇厚有回味。
周氏家族在建湖从事冶炼铸造技艺已有700年历史。周庵冶铁技艺是建阳周氏家族传统的特色工艺,在江淮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工艺流程复杂,分为塑模、熔炼、浇铸、打磨等多个步骤。
马群棕编起源于清末,发展于当代,是一项流行于民间,综合了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编扣、打结、收边等手法进行操作,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分支之一的冈西剪纸,流传于晚清时期的冈西祁姓家族,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有祁立福、祁立松等人,被当地百姓誉为剪纸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