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美人糕点是淮扬面点小吃的精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味不雷同,特别在造型上追求小巧、娇娆、精致。袁枚赞扬:“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陈集大椒盐也叫擦酥烧饼,以油酥多、芝麻香扬名,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被评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刚出炉的“大椒盐”,金光灿灿,热气暄腾,清香扑鼻;咬破单薄的表皮,厚厚的油酥层,入口松软,香味更加浓郁。
洲八样是仪征的特色美食,是八种野菜,这些野菜沿途江滩生长,包括芦蒿、芦笋、野茭白、马兰头、洲芹菜、鲢鱼苔、柴菌和地藕。
白汁河豚,将河豚洗净漂水,热油下锅,爆香葱蒜,将河豚煎至两面微黄,加鲜笋片、火腿片、虾子,高汤,大火烧开后放少许酒,煮透熟后加盐出锅即可。它的特点是皮肥肉嫩,汤汁醇浓,口味极鲜。 汤鲜味美、香气扑鼻。
水晶捆蹄在仪征也是一大特色美食,以鲜香可口,没有油腻感而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捆蹄的历史可追溯到朱元璋时期,煮熟后其形仍如猪蹄,香美可口,晾凉后切件做冷盘,咸鲜爽口。
新城猪头肉在淮扬菜系中俗称三头之一,用鲜猪头加入盐腌制,在清水中煮开风干,加入砂糖、白醋等制成卤水,将猪头在卤水中炖煮,出锅切块即可食用。新城猪头肉具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味纯而嫩等特点。
岔镇盐水鹅选料讲究,制作工序精细严谨。通常选用10斤左右的散养老鹅,当天宰杀,用柴火烧制,开始用猛火(攻,使其熟),再以文火(焖,使其烂)。出锅的鹅虽熟犹生,形色饱满,不硬不烂,鹅体含卤适中,使食者觉得口香四溢,口齿生津。
十二圩五香茶干口味鲜美,咸、香、甜适中,粗咬鲜美异常,细嚼香味满口,食后回味绵绵,有开胃之奇效,增食欲之能,久食不厌,被誉为长江中下游的“茶干之王”。
在扬州,做牛肉的地方很多,但大仪烹制出来的牛肉,却是当之无愧的“头块招牌”。大仪地处“两省四市”交界,天然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农村百姓的种养习惯,成就了旧时大仪的牛市。
大仪风鹅是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大仪镇的特产。“大仪风鹅”色香味俱全,肥而不腻,酥嫩可口,产品需求已销往扬州、南京、苏南城市安徽、上海及北京等城市。
仪征市大仪镇地处仪征北部丘陵之上,历史上这里牛市兴盛,且衍生出“炸牛”习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大仪镇都要举行火神祭祀的活动,称为“炸牛”,既虔诚恳求火神菩萨保佑,又预祝来年牛市生意兴旺发达。
“白沙窑釉陶制品技艺”是一种以地产陶土为原材料,通过造型、烧制等多种工艺流程,创造出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特殊技艺。
真州金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使用金箔,不宜写意,而适合用工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丝绢或木器表面帖以金箔,再于其上使用特殊的材料进行处理,使之能够进行勾线或填色等绘画工艺。
香水泉承载着传统沐浴文化的历史。老浴客喜欢天天泡澡堂,因这里有烫水、有热茶、有老友、有故事,更有已经融化于他们情感深处的沐浴文化特色和民俗环境,是老年朋友的精神家园。
新城踩高跷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发端于传统节日,成熟于习俗集会,兴盛于宗教庙会。清代十二圩盐务总栈,每年春节都邀请新城踩高跷、在江边码头演出一个多月。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
陈集的建房习俗,由于受地域影响,既包含了扬州一带的建房习俗元素,也包含了仪征一带的建房习俗特色,既有大家都有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又有陈集特殊的个性,形成了特有的陈集建房习俗。
新集周氏铁具制作技艺源于清末民初,历经三代,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周氏打制的修脚刀灵巧、美观、脱滑、耐用,深受修脚工的喜爱。
月塘玩石锁历史久远。据传石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盛于晚清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一直是月塘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之一,主要是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提高人的硬功夫。
朴席(草席)起源于唐代之前,发展于元明时期,兴盛于清光绪至民国二十年前,已有1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与苏席、宁席一道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名席。
新城水车制作技艺十分讲究,其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涉及到许多模数计算和力学范畴,是木结构传动装置的杰作,甚至是链条传动技术的先父,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先人科技运用水平。
新集史家香店源于清末1845年,史家第一代制香人,从扬州南门福祥和香店学习制香技艺,从此史家的香店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传到第5代。目前史家的香店,在新集镇王庄组48号。
《镗叉舞》是清朝中期以来,流行于仪征市月塘、移居谢集一带,是当地农民在正月灯会和重大节庆期间经常演练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至今延绵不断。
胥浦农歌历来受到音乐家、作家和音乐爱好者的重视,如著名散文家、诗人忆明珠不少作品就是取之于胥浦农歌的内容,对胥浦农歌十分钟情。
大仪大捷的故事既有军事价值,总结韩世忠的用兵取胜之道;又有文化价值,大仪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挖掘;更具有精神价值,不畏强敌,誓死保卫国家,凝聚民族之魂,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教材。
捺山在民间流传多种传说。如传说愚公矢志不渝,移山不止,此事终于感动玉帝,于是下旨指派一个名叫夸娥雁的大力士去替愚公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
位于青山镇境内的龙山是一座矗立于长江下游北边的山峰,属于蜀岗余脉。由于其山脊像一条龙趴卧着,祖先们便编述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小秦王赶山填海到龙山》的系列传说是仪征市青山镇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小白龙回家”的传说,历史悠久,情节感人,代代相传,其流传区域广泛,仪征全境、六合、邗江,尤其是中后山区群众,均能说出一二。
伍子胥的故事流传时间久、地域广,佐证资料丰富,情节曲折生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具有极强艺术生命力与感染力,形成了蚂蚁山、鸡留山、伍子胥白发之迷等内容完整、形象生动的系列故事。
二度梅故事分布范围广,有评话、小说、戏曲等传世。流传范围从江苏常州、镇江、扬州、仪征,到浙江杭州、江西南昌,陕西长安、河南开封、山东济南等地,遍布黄河、长江流域。今仪征有二度梅衣冠塚。
霸王城传说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与韩信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证明项羽有勇无谋,韩信以智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