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雪梨,江苏省泰兴市特产,“泰兴雪梨”已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果皮翠绿色,果面光滑,果点小,果梗周围有褐色锈斑,果心小,果肉雪白色,肉质细脆,石细胞少,汁液多、味甜。
泰兴江沙蟹,江苏省泰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沙蟹青背、白脐、金爪、黄毛。以个头大、口感好、营养丰富而远近闻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八道蟹美食,被称之为“蟹八吃”。
泰兴白果,江苏省泰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泰兴白果营养丰富、药食兼用,果仁中蛋白质含量11.27%,淀粉73.24%,脂肪3.93%,总糖3.17%,另外还含有16种氨基酸、26种矿物质和22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食疗佳品。
泰兴元麦为半春性早熟品种,色泽亮黄,气味清香,籽粒大小中等,种皮薄,腹沟浅。泰兴元麦主要用于加工元麦粉,是粯(xiàn)子粥的主要原料,元麦粯子粥被誉为“泰兴咖啡”,闻之有香,食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好。
泰兴花生,江苏省泰兴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泰兴盛产花生果,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为泰兴市传统的“猪、油、酒”三大特产之一。泰兴花生外观秀美,以两粒为主,籽仁大小中等,色泽鲜艳,口感甜脆,营养丰富。
泰兴香荷芋,江苏省泰兴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泰兴香荷芋属天南星科、芋头属的一个优良农家品种。泰兴香荷芋种植历史悠久,是传统的粮经兼用作物,主要分布在泰兴中东部高沙土地区10个乡镇。
泰兴荞麦,江苏省泰兴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荞麦是双子叶作物,与常用药材大黄、虎杖、何首乌同属蓼科,是自然界中甚少的食药两用作物。
桂香糖是泰兴市享有盛誉的汉族名点,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系选用生仁、芝麻、桂花、白糖、饴糖等原料精制而成。具有桂花香、生仁香、芝麻香和皮脆心酥的特点。口感酥脆,口味甜而不腻。
涨烧饼是江苏泰兴的一种美食,也叫支前烧饼,这是一种酵水和面粉混合制作而成的烧饼。涨烧饼的主要原料是酵面、油、芝麻。涨烧饼有大有小,小的碗口大,大的有铜盆口大、酵盆大,一般视情况而制。
孔桥百叶之所以出名,一是选用当地的优质黄豆,二是就地取用了“两泰官河”的水,三是历代相传的手工制作工艺上,有一整套秘不外传的绝技,像点卤、压榨等。成品的百叶薄如纸,柔似绢。
荞麦扁团,江苏著名的传统小吃,是泰兴城乡老少喜爱的食品。黄泥置成的鼓形土炉,上面放着一个平板铁锅。扁团是用豆油煎熬的,离老远都能闻见那浓浓的香味。其中的馅料大都为青菜、白菜、菠菜、芹菜或秧草以及猪油渣等。
蟹黄汤包是泰兴市曲霞镇特色汤包,曾流传着“泰兴汤包出曲霞”之说。蟹黄汤包有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的独特个性,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名闻遐迩。
黄桥卤菜又名黄桥烧腊,起源于北宋年间,尤以老汁猪头肉、五香兔儿头、烧腊雀儿烧腊鸡、卤香猪蹄炸鱼浇、炸鸡柳等卤菜声名远扬,传承至今,自成体系。
刘陈猪四宝,即猪耳朵、猪尾巴、猪舌头,还有猪唇,系泰兴的地方美食,它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
宣堡小馄饨因产于古镇宣堡而得名。制作宣堡小馄饨的材料为:面粉、鲜肉、酱油、白胡椒、小米葱、花油渣。宣堡小馄饨因其形状轻盈小巧、皮薄馅嫩、鲜香诱人、余味香醇,迥异于普通大馄饨而受到食客青睐。
黄桥烧饼风味独特,其色香味均不同于一般的点心,具有 “香脆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它外形饱满美观,色泽金黄如蟹壳,入口酥松,不焦不糊、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泰兴藤编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泰兴藤编的原料为黄藤。因其韧性好、弹性好、透气性好、不宜虫蛀,编织成的工艺品柔软舒适,故成为席、榻、椅等坐卧用家具的优选材料。
泰兴市新街镇曾盛产竹子,从事篾匠的手工艺人非常多,大多为家族和师徒传承。主要编制篮子、筛子、竹椅、凉席等生活用品,经久耐用,舒适凉爽。
泰兴市是中外驰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及专家论证,泰兴银杏栽培已有1000多年历史。泰兴地区的银杏嫁接主要以枝接为主,现在也有芽接和根接,春夏秋均可进行,以春天嫁接居多,从火柴梗般细的小树,到磨盘般粗的大树,都能嫁接,成活率较高。
银杏木雕在泰兴的传承至少已有几百年历史。雕刻题材多为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吉祥如意的内容。泰兴银杏木雕造型美观,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其与现代生活关系紧密,许多门匾、床、桌、椅、栏等都有银杏木雕的装饰。
泰兴砖雕,顾名思义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泰兴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泰兴金叶子,是当地的一种纸牌。纸牌,源于汉代,称叶子戏,盛于南康,称金叶子。系高尚的娱乐工具,既开发智力又愉悦身心,从汉代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泰兴说唱,又叫泰兴唱书。据《扬州曲艺志》记载,泰兴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手持唱本,无伴奏根据唱本说唱。以七字调、十字调为主,唱书书目颇多。
泰兴麻将雕刻以手工雕刻为主,制作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原材料必须脱脂后开料制坯、滚角、刨光、雕刻、作色,人物肖像、万寿图等特殊工艺麻将造型、作色更为复杂。
泰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木偶戏亦称傀儡戏,泰兴是我国的木偶之乡。泰兴广陵镇是木偶之乡的发源地,这里的木偶剧起源于清朝中期,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
泰兴花鼓发源并流行于江苏省泰兴市境内。因其以道具红灯照明并“日以继夜”地表演,亦称“夜火灯”。该项目已有150余年历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传统舞蹈类项目。
庆云禅寺传说老辈泰兴人耳熟能详,但年轻一代不知者甚众,随着老辈人的不断离世,已呈濒危状态。经过数年的收集整理,现已汇集成文字和相关影像资料,并成为泰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化大青虾,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国时期,兴化就有捕虾、吃虾的历史。兴化大青,虾头胸围、腹围、尾围“三围”突出,壳薄、肉嫩、个大、味美。
兴化大闸蟹,江苏省兴化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所产大闸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博螯、捷足”的特点,脂膏丰满纯正、肉质玉白爽嫩、蟹黄晶红油润、入口鲜香溢甜,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兴化大米,江苏省兴化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稻谷金黄、晶莹透亮、腹白小、硬质粒多、米粒饱满、柔软油润、口感特佳。大米晶莹透亮,粒型适中。
兴化红皮小麦出粉率高、粉色白、灰份低;面筋数量适中,稳定性高,面团弹性好;食品加工性能好,适合制作优质馒头和面条,也能搭配制作花面包;食用品质好、色香味纯正。
兴化香葱,江苏省兴化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组织鲜嫩、辛辣芬芳,清洁无根须、茎盘,干品:粒型整齐、均匀、叶呈青绿色,鞘呈乳白色,具有香葱特有的辛香味,无异味。
兴化大麦酒采用特制的蒸馏器进行蒸馏,将大麦酒去除酒头与酒尾,留下“中段”(酒身),保持原浆精华部分,入口绵甜爽净。
兴化猪头肉完美结合了姑苏陆稿荐卤菜的精髓和兴化本土食材,最关键的是独特的老卤汁配方和精湛的卤制工艺。卤制好的猪头肉香、透、清的特点显著。兴化猪头肉肥而不腻、干净爽口,精肉红艳似嘴唇,肥肉如白雪,吃到嘴里一点儿不腻,酥烂清香。
兴化米甜酒是苏北里下河的传统产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兴化米甜酒的制作选用本地特产的圆头糯米作为原料。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酿造完成的米甜酒色质金黄、清晰透明,香味浓馥、味美醇厚、风味独特。
三腊菜被誉为兴化市安丰镇一绝。三腊菜以野麻菜为主要原料,具有开胃通气、驱寒止痛之功效。当地乡民逢年过节制作、以备春节食用的特色菜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沙沟鱼丸历史悠久,相传明末清初就已盛产,是沙沟人招待贵宾的美味菜肴。地道的沙沟人戏称鱼圆为“鱼驼子”,是因为它的外形圆滑、饱满。沙沟人喜欢食鱼圆不但是鱼圆鲜美,还因为鱼圆寓意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的吉祥内涵。
兴化湖彩蛋源远流长。据《兴化县续志》记载:清光宣年间就有“陈顺兴”等六、七家变蛋坊制作变蛋。优质湖彩蛋是变蛋品种中的精品,其外形呈绿豆灰色、半透明、充满松花状,色香味俱全,且含有多种维生素,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
中庄醉蟹系选用大纵湖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出产的大闸蟹,用传统的加工秘方和现代新工艺,经过二十一道工序醉制而成。中庄醉蟹,色如鲜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酒香浓郁,香中带甜,营养丰富。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以口传心授、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等为主要传承方式,历经了宋代的萌芽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兴盛期,延续至今。主要生产内河农用船,运输船、捕鱼船等,现又生产旅游观光船等。
茅山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起源于茅山地区,辐射至周边乡(镇),并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茅山地区的先民们用“哼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逐步形成了茅山号子。
沙沟板凳龙舞的舞蹈形式最初用于东岳庙会的游行祭祀活动,按五、七、九个人为一组,每人手上持一张拜香凳。沙沟板凳龙舞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人持凳龙,和起成龙形,分分合合,异彩纷呈,加上水乡农民的特色服饰,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出生于兴化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先生创作的“板桥道情”唱词精炼、曲调优雅,是“道情”艺术的精华。板桥道情雅俗共赏、寓意深刻,受到群众欢迎,传唱至今。
兴化先民根据渔获物个体大小,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渔具、渔法。目前初步统计有十多个帮别,每个帮别均有自身特色的手工工艺渔具和渔法,具体制作渔具和各种不同渔法共有近60种之多,如:撇网、大网、弓网、丝网、撒网、花篮等。
兴化水车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经当地匠人挖掘研究,使古老水车从以前只用于农田灌溉的单一模式,演变成为集观赏、娱乐、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游乐水车。
茅山会船起始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里下河自然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具有民间自发性,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文化内涵丰富。
兴化民歌使用兴化方言,以民间口头演唱的方式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持原生态艺术价值,见证了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
“锣鼓书”又叫“鼓儿书”,兴化城乡至今还在流传,是兴化本土最早的说唱艺术。鼓儿书源于古老的鼓词,鼓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兴化锣鼓书艺人用兴化方言演唱,曲调以“七字段”和“串十字”为主。唱的是民间疾苦事,说的是百姓心中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沙沟灯会彩灯上的人物是真人化妆扮演的,每组彩灯是随着演员在大街小巷上走动而移动。举办灯会时,远看像一条长龙在街道上缓慢游行,故称之为沙沟游走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游走演出。出灯时,营造出“观灯人如潮,花灯不夜天”的壮观场面。
茅山东岳庙会始于明初,兴盛于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传承至今,距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庙会大致包含农历三月十七小迎会,农历三月十八大迎会。主要内容有祭祀、朝山、游行、舞龙、唱戏等。
兴化判官舞,流传于兴化城乡的判舞,自古老的巫舞、江淮傩舞演变而成,判舞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每逢节庆、行会、庙会进行街头或设台、场表演。亦更名为判官舞,简称判舞。
戴窑砖瓦雕刻,泰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数百年来戴窑人做砖制瓦、窑烟不熄,孕育出手艺高超匠人、雕刻精美绝伦艺术品。
兴化麦秸工艺,麦秸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麦秸编织草帽遮阳,编织草扇纳凉,编织手提包、提篮、针线匾子及装盛五谷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象征。
茅山佛教音乐中的“吹打”是为佛理离世俗身旁,得以传播而发展。到明朝初年放焰口增添乐师,为吹打闹台增添热闹场面,传承至今。
青布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里下河地区兴化一带。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在兴化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匾额制作地——袁万隆油漆牌匾坊,制作工艺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自兴化南门袁氏宗祠移到城内武安街,并正式挂牌为“袁万隆油漆牌匾坊”,传承至今已有13代。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和成不同的颜色,再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成形态各异的状物形象。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化面塑匠人的手工制作始于汉代,传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糖塑是一种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食品加工艺术。因其既好玩又好食,深得广大儿童的喜爱。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高跷龙舞,是一种将踩高跷与龙灯舞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也就是踩着高跷舞龙。它既有踩高晓的惊险,又有舞龙灯的热烈,既讲究个人的技巧又讲究群体的配合,既可以在街巷巡游,又可以于空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