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粉圆子烧肉是枞阳的一道地方特色私房菜,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脆可口。山粉圆子烧肉色黑香甜,柔韧筋道,最大特色在于利用山粉把肉的香味和油腻都吸进去,这样虽然饱含肉香,却不油腻。晶莹剔透的圆子,让人视觉和味觉都能得到满足,回味无穷。
黑猪捶肉汤是枞阳本地一道家常菜肴,主食材选用枞阳黑猪肉。其肉质肥嫩皮薄、五花七层、色泽鲜艳,汤沸肉烂、味醇美。黑猪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枞阳鱼圆子是安徽省枞阳县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著称。鱼圆子主要使用草鱼或白鲢鱼作为主料,通过精细的加工和烹饪,制成圆形的小丸子,口感细腻,味道鲜美。
枞阳美味小杂鱼是一道以当地新鲜小杂鱼为主料的地方特色菜肴。小杂鱼指的是体型较小的多种鱼类,这些鱼通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枞阳县白荡湖之滨的项铺镇豆制品历史悠久,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由最初的豆腐、千张、茶干发展到后来的生腐、素鸡和臭干子等近10个,每个品种都独具特色、颇有名气。
鸡汤排子面,是枞阳县义津镇特有的美食,当地人称之为“米面”。其生产工艺为民间秘制,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经历发酵、磨浆、蒸煮、舂泥、压圆杆条、盘长方形、晒干等步骤。排子面放入清香浓郁的鸡汤中,充分吸收鸡汤的鲜美和营养,是滋补的美味佳肴。
菱角米烧肉是一道结合了菱角和五花肉的特色菜肴,菱角米的加入使得这道菜在口感和营养上都更加丰富。菱角米烧肉的特点是五花肉肥而不腻,菱角米吸收了肉汁的香味,口感粉糯,整道菜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
香烹毛花鱼是一道以毛花鱼为主要食材的菜肴,毛花鱼是枞阳地区的一种淡水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外酥里嫩,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枞阳三炆汤,味道清香鲜美,营养滋补,被枞阳本地人作为冬季进补的佳品。枞阳三炆汤的特点是汤汁醇厚,口感鲜美,营养丰富。鸡肉、猪肚和墨鱼的搭配既考虑了口感的多样性,也考虑了营养的均衡性。
杨湾挂面为枞阳传统特产,纯手工制作。杨湾挂面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演变,成就了今天杨湾挂面的制作技艺。采用当地优质面粉、食用油、精盐、山泉水等原料,纯手工精制而成,面条细若游丝,吃起来爽而不腻、滑而不糊、易于消化。
东乡攘乌鱼就是一道具有枞阳特色的菜肴,是枞阳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乌鱼肉质细嫩,是枞阳地区常见的鱼类之一。
汤沟茶干选用优质大豆、甘草等十几种天然材料精制而成。诞生于乾隆年间汤沟街上的锦纶茶干,颜色酱红,光洁鲜亮,质地硬实细腻,具有韧性,对折不断,撕开有细纹等特性,进口香醇,回味绵长,千回百转,传为品茶佳品。
枞阳湖泊多、池塘多,河流纵横,水系发达,盛产莲藕。每年从荷叶初生到衰落,这期间都有藕心菜,只是不易得到。此菜有莲藕甜甜的脆嫩,又有荷叶淡淡的清香,非常可口。
枞阳萝卜与枞阳大闸蟹、芡实、野鸭等一样颇有名气,是农副产品之一,属于枞阳县地方特产。枞阳萝卜既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故又有“土人参”的美誉。就药用价值而言,萝卜熟吃可以生津开胃,生吃可以清火顺气、滋润喉咙,熬汁饮用则消积化痰、平喘止咳。
枞阳黑猪,全身被毛黑色,中心产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故得枞阳黑之名,是枞阳县的特产。该品种肉质细嫩,香鲜可口,瘦肉率较高,腌腊制作火腿,更具有独特风味,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
枞阳媒鸭,安徽省枞阳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枞阳媒鸭的养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品种具有可野外放牧、觅食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白荡湖大闸蟹是产自中国安徽省枞阳县白荡湖的一种优质大闸蟹。白荡湖大闸蟹以其“肥”“大”“鲜”“腥”“香”“甜”等特点享誉海内外。蒸熟后食用鲜而不腻,肉质滑嫩、爽口,食后留有余香。
枞阳春节民俗是安徽省枞阳县在春节期间的一系列传统活动和习俗。枞阳的春节民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祖先的尊重,以及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这些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让春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祥和气氛的重要节日。
枞阳纸扎的起源发展也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也是与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相关,人们用丧俗的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
枞阳大鼓书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枞阳县流传很广,俗称“大鼓书”。明清时期鼓书、莲花落、胡琴书、评书等各种形式的曲艺相继传入,而最流行的还是鼓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
枞阳胡琴书主要流传于枞阳沿江圩区,由瞎子算命演变而来,以二胡伴奏,用通俗易懂的枞阳俚语说唱。曲调用民族 “徵” 调式,唱词多以二二三句型,夹白夹唱非常自由,叙事抒情方便,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
枞阳各个乡镇流传的民歌,各有特点,唱法多样。北部山区多为山歌,南部圩区多为小调。同一首民歌,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枞阳民歌以枞阳方言为主,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枞阳民间婚嫁风俗是安徽省枞阳县特有的传统婚礼习俗,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仪式和活动。
“三月不吃粑,蛇咬归人家。”枞阳有三月三吃粑的习俗。“粑”与“巴”谐音,鬼节吃粑是为了“巴”住人的灵魂,不让鬼勾走了。所以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吃粑,而且还要等天完全黑透了才能点灯,大概是想人在暗处躲着,不让鬼看见。
麒麟镇作为地名,其来历也与麒麟送子的传说有关。目前全国有多处名为麒麟镇的地方,其中包括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麒麟镇。这些地名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当地居民希望借助麒麟的吉祥寓意,祈求子孙繁衍和家庭幸福。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的传统民俗运动。陆家湾老龙灯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末(公元880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
会宫镇位于枞阳县中部,东与浮山镇隔湖相对,南与官桥乡毗连。会宫镇更是文化之镇,世代文人辈出,源远流长。朱元璋“划剑分水”的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而枞阳会宫镇也就因此得名。
《浮山的传说》是许多有关浮山的传说故事的总称。这些故事极具神话色彩,既有关于浮山来历的,又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浮渡和石小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