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庐山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花岗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岩石因其硬度高、耐磨损且外观多样而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雕刻和其他工业领域。庐山市的花岗岩主要出露在东牯山、玉京山、唐家湾、李家岭、张家坛等地。
庐山青石,即庐山市板岩,商业名称“板石”,分布在横塘、华林等地,有北、南两个条带。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始建于东晋太元年(386年),是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净土宗因专修往生净佛土,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故又成莲宗。
神医董奉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与华佗和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与杏林的传说更是流传千古。据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董奉隐居在庐山下,为人治病从不收取钱财。
万杉寺,这座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南麓的古刹,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信徒和游客,更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
庐山市的"天下第一泉"传说源远流长,其核心围绕着一处名为谷帘泉的清泉。传说中的谷帘泉因其水质甘腴、味道香醇且无杂质而著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庐山号子,又称庐山石工号子,是一种在江西省庐山地区流传的劳动号子。这种号子起源于庐山石工在劳作时的口头传统,最初流行于庐山的牯岭山镇,随后传播至周边的高垄、海会等乡镇。
西河戏,亦称“弹腔大戏”,形成于清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间,因产生地庐山市(原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而得名,流传于江西北部的庐山市、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亦称金星宋砚,因其原料金星石主要产于庐山市(原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且石中铁成分氧化后呈金色而得名,其于北宋时即在文人墨客中闻名,明代一度中衰,清中叶渐兴,民国时略有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发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星子镌石技艺,指用刀、錾等工具在石料表面雕刻图文的手工技艺。刻碑石材,以光滑细腻青石为主,亦可刻大理石、汉白玉、花岗石,但图文作品皆不及青石清细美观。
虎溪三笑故事与释慧远送客从不过虎溪有关,一日释慧远与陶渊明、陆修静相谈甚欢,而忘了送客不过虎溪的惯例,后老虎出来阻止,他们才警觉到,于是便相视而笑。关于虎溪三笑的故事版本很多,画作很多,如明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为题材,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1995年,能行法师驻锡庐山,重建了荒废已久的万杉禅寺,重振庐山禅茶弘法祖风,种茶制茶、煮茶禅修,诚邀全国文化名家组建庐山庆云文化社,品茶兴文,施行教化,继承和光大了万杉禅茶会之风,与时俱进,富有创新内涵的万杉端午禅茶会,已连续举办多届,成为庐山文化特色品牌影响全国。
庐山市一字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一字龙制作流程为画图、选布、破竹、做好龙的支柱,转马棍,把绵纸搓成棉线,先扎龙头身成形,后用纸糊之,再做龙珠。该技艺主要靠师徒传授来延续。当前,以黄纪泽为代表性传承人。
瑞昌猪肚糯米鸡是江西省传统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这道菜肴融合了猪肚、糯米、花生、黑芝麻、茴香和鸡肉,经过精心烹制,呈现出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当地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在瑞昌有一道美食,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吃过,但吃过后没有不想再吃一次的。这就是心肺汤。可能很多人沒有吃过心肺汤,但没有只吃过一次的。猪心、猪肺等食物,加上葱蒜等调味品再添加一些中草药材,炖成一锅即可。这样煮出来的心肺汤,清香扑鼻,肉腥味被草药香气完美中和,使之成为一道了火出瑞昌的美食。
瑞昌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原种场。四大家鱼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约占淡水鱼养殖总量的70%,其中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苏轼有诗赞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瑞昌山药,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距今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其块茎富含淀粉、糖、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很强的健脾、益肾、养肺之功准备,是一种兼具菜、药两用的上等佳品。
瑞昌茶叶,作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之一,源自江西省瑞昌市,是中国传统名茶种植地之一。2023年,全市共种植茶叶3.85万亩,其中春茶可采摘面积2.5万亩,预计全市今年春茶干茶产量150吨,产值约1.2亿元。
瑞昌黑芝麻是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的特色农产品,籽粒皮薄黑亮,饱满,卵形,两侧扁平,气味清香,食之香脆,回味甘甜。
瑞昌牛歌始于放牛娃在放牛时即兴说唱的歌,表现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富于想象力的生活情趣,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赣北瑞昌民歌调式特征。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瑞昌秧号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其中一类。每逢插秧季节,“号头”领唱秧号,一唱众和,催工助兴,此起彼伏。
丝弦锣鼓流传至今约200年历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成为鼎盛时期,俗称:南有地盘舞(瑞昌南部),北有丝弦锣(瑞昌北部)。丝弦锣经数代传承,已形成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至今流传于瑞昌码头、流庄、武蛟湖滨一带。演唱的曲牌迄今留下的约有100支。
瑞昌地盘舞,又名地盘锣、地盘戏,是民间玩锣接祖的一种习俗,源于瑞昌南义镇,后流传于瑞昌、德安、武宁三县(市)毗邻乡镇。是人们依托神祖保佑,祷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吉祥平安、家和生百福,成为能够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出活动。
瑞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它是黄梅采茶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二次倒流进入赣北,与当地民间茶灯戏相结合发展而成的民间小戏,是赣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唱腔抒情柔美、表演简练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俗称“糯米采茶”(以其形容之甜美)。
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
瑞昌竹编工艺历史久远,1988年,从瑞昌境内发掘的商周古铜矿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用来运送矿石的竹筐、竹篓、竹萝,距今2500多年的历史。瑞昌竹编工艺有近百个品种,日常生活用品有:米筛、簸箕、斗笠、丝萝、提篮、竹床、竹桌、竹椅、竹凳、凉席等。
岳家拳流传于瑞昌有八百多年历史,为南宋岳飞所创,最初用于军中练兵杀敌。而后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经过历代习武者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整理,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瑞昌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柏木、银杏、红木、龙眼等等。
瑞昌戏曲盔头制作主要流传于瑞昌黄金、桂林街道,盔头样式精美,纯手工制作,工序繁琐。戏曲盔头一般分巾帽和盔帽两类。
瑞昌笛箫熟练掌握竹笛、洞箫、南箫的全套制作工艺。瑞昌笛箫其主要特征是:延续上海乐派传统笛箫制作技艺,坚持纯手工制作,保持民族乐器笛箫的民族性;同时,学习创新北京乐派笛箫制作技艺,由传统的天然内径制作改为内堂数据化精细制作,并贴合制作需要自制新式工具;延续传统,采用大漆等传统工艺来进行制作等。
吕公井酒坊地处桂林街道六合村,酒坊的酿酒工艺主要继承民国时期该地珍记酒坊的酿酒方法,酿出的糯米酒及一些杂粮酒在湘、鄂、赣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范镇河灯节,俗称“送船”,是瑞昌沿瀼溪岸边乡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范镇、南义的一些乡村。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范镇各地乡民会邀请远嫁的姑娘、姊妹回乡聚集,组织献唱“孝亲歌”、祭龙、游街,并放流祈福河灯,祈祷风调雨顺。2013年,瑞昌范镇河灯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昌跑马灯又称茶灯,太平灯。为活跃节日气氛,禳灾祈福,每逢过年过节,夏畈农村跑马灯走村串巷,进行行灯。瑞昌跑马灯起源于江苏无锡。明末1626年,当时瑞昌人朱汉成在无锡当知府,由他把跑马灯传承到瑞昌北片大林埠(即夏畈镇南片几个村),延续至今已有近400多年历史。
都昌县坐拥鄱阳湖三分之一的水域,县内湖塘众多,是天然的养蚌育珠之地。目前,都昌县珍珠养殖面积约1.5万亩,2023年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东坡醉鱼是江西鄱阳湖地区传统名吃,属于赣菜。香味四溢,食后齿舌留香,下酒下饭下稀饭老少皆宜,饭店茶楼可做精美冷盘。因中国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携爱妾碧桃路过都昌时,教授渔夫在鱼干中拌以谷酒,辣酱,并与渔夫同舱醉饮而得名。已有九百余年历史。
都昌豆参,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都昌县制作特色食品“豆参”有数百年历史;口感酥脆,软而不腻,具有菜油香味。质地不易碎,比较轻。豆参名虽为参,但价格并不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食材。
手工油面产于都昌县左里镇秦家圈村,手工拉面迄今有200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是为了度饥荒,村民用面粉,盐和成面团,拉成面条,便能快速充饥,不曾想,出锅后的面条美味可口,引得乡邻争相购买,手工拉面自此发展而来。
豆折,盛产于都昌各乡镇,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晒干后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像面条一样煮着吃,相信都昌老乡都吃过这种都昌美食。
盐菜窖肉,以盐菜和农家土猪肉,是都昌的一道当地美食。盐菜窖肉,冬日餐桌上可以久放久吃,每次吃前锅内加少许油将菜爆热,越热菜越香,越吃越想吃。肉切片或炒或煮,肥肉透明,瘦肉金黄,肥而不腻。
在江西省都昌县的狮山乡,一道美食闻名遐迩——狮山红烧肉。做出来的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香甜松软,营养丰富,入口即化。
都昌印子粑当地的民俗食品,一般在春节和花朝节制作。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马、牛、羊、鸡、龙、犬、鱼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制作出来的粑边缘有一圈花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堆成的粑山,晶莹透亮,造型美观,堪称优秀的民间艺术品。
黄花炆线鸡是都昌县的一道硬菜,只有在重要的节假日,或是接待重要嘉宾才会上这道菜。黄花炆线鸡选的鸡一般都是四、五斤重的红毛大线鸡,黄花都是自家园里摘来蒸熟后晒干的。
都昌灯粑,始于都昌县原住民的元宵祈祷,世代相传,迄今有千年历史。其采用优质籼米炒至半熟后磨粉,然后根据各人喜好捏成各种家禽、家畜、鱼、蛙、瓜果、草食性野生动物,拿这些去祭祀。
煎粑,是江西都昌的特色小吃。既可作为美味早点,又是慵懒午后的绝佳“下午茶”,最负盛名的当属西街煎粑。都昌西街煎粑的历史目前无从考证,历史不是很长,在上世纪90年代,都昌西街煎粑已经是全城皆知。
都昌红鱼是当地的一道常见的美食,“红鱼”,就是做成之后,鱼为红色,实际上是一种腌鱼,或者酒糟鱼,只不过红色只是一种“红曲”。
都昌盐菜炖猪肠是一道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吃一口盐菜炖猪肠,猪肠有咬劲,又鲜,还冒油。吃一口咸菜,油滑,微脆,还特鲜。
都昌冬笋炒腊肉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它融合了江西都昌的冬笋和腊肉,口感鲜嫩多汁,香气四溢,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家常菜。
酸菜黄丫头是江西省都昌县的特色菜,黄丫头又称黄颡(sǎng)鱼,含有蛋白质、矿物质、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清心泻火、滋养脾胃、补充营养等功效与作用。
米粑,又叫饺子粑、馅心粑,是九江都昌县特色小吃,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早餐主食,更是传统佳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
豆参煮鱼,来自鄱阳湖的鱼和都昌豆参完美结合!这道都昌人餐桌上的必备菜品,都昌加工豆参有几百年历史,是地方传统特产。皮薄,肉嫩,醇香,味美。
银鱼千刀羮是都昌县的一道传统名菜,银鱼是鄱阳湖“三鲜”中的首鲜,我们称之为面条鱼、面鱼或炮仗鱼,鄱阳湖银鱼富含钙质,高蛋白,低脂肪,没有大鱼刺,可以整体性食用,不用去除鳍和骨刺,虽然称鱼,但无鳞无刺,其骨柔软,食用时时候不用去除内脏,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小孩子食用。
都昌县栀子花以其花朵大、花色艳丽、香气浓郁而闻名。栀子花茶是以栀子花为原料制成的一种花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这种栀子花名为水栀子,是一种集绿化、观赏、药用为一体的植物。
都昌紫皮大蒜是江西省都昌县古老有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现为江西的主要栽培品种。具有“种皮紫红、肉质洁白、香味久长、辛味浓郁、闻味强劲”等特性,率香味远超过其它品种,具有更强的抑菌、杀菌功效。
都昌——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因为在鄱阳湖边上,鱼类产品丰富, 鄱阳湖针宫鱼:体细长,呈圆柱形而稍侧扁。
张家岭手工排粉,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这门手工艺加工一般父业子承,秘不外宣。都昌排粉久炒不碎、久煮不糊的特色,吃在嘴里,口感爽滑,柔韧筋道,深受都昌人民喜爱。在当地种种风俗中无粉不成宴的说法,在节庆的日子人们把它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
藜蒿作为南方生长的一种草,多生长在水岸边、汀州里,或者积水的草地上,盛产在江西鄱阳湖畔。每年的三月份,正是藜蒿最佳采摘期。用藜蒿炒腊肉是每个江南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
都昌豆角干是源自中国江西省都昌县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都昌县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豆类作物的生长。据传统,都昌豆角干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地居民利用丰富的豆角资源,结合独特的制作工艺,创造出了这一美食。
都昌黑豆豉,产自江西省都昌县,是当地的特色传统食材。据史料记载,都昌黑豆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和制作历史。都昌县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豆类作物的生长,因此都昌黑豆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从而成为了当地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