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甜面酱以小麦制成,为邑中名品,所谓恩(原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瓜 夏(津)酱(甜酱)者即指此。(见民国本《夏津县志·杂志》)“夏津甜酱” 如粥,色红,咸甘适中,以油烹之,其味异香,以汤和之,其味微甘。当地还有常年以葱蘸甜酱佐餐者。因而以大葱蘸甜酱卷薄饼(烙烤 的面饼)为一地方名吃。
夏津民间工艺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镂、及玩具制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边图案的雕镂,玩具制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兽为主。有虎、狮、人等。
夏津剪纸构图简捷,剪法粗犷,是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装饰品。民间擅长剪纸者多为家庭妇女。剪纸创作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由表现吉祥喜庆发展到展现生活,形式由花、鸟、虫、鱼发展到人物、山水景色、民间故事、戏文人物等,方法由剪裁发展为刀刻(故剪纸又称之为刻纸)。
夏津书画艺术,素以普及广,从事人员多而著称。人们用书画装点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条屏”、“条山”为主,多为纸本图轴。品种有写意、工笔;书种兼真、草、隶、篆。
夏津小调又名琴曲,源于夏津与临清交界的师堤村(现属白马湖镇)一带,约有百余年的历史。为师堤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后在流传中得以发展完善。小调曲种达60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凤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
近百年来,夏津县高跷活动较为普遍,建国初期为兴盛时期。高跷尺寸(高度)不等,普通者一米左右,舞者均为青年男子,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舞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持道具而舞。
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架鼓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
“四根弦”是夏津县地方传统剧种之一,又叫四股弦,是漕运发达时期运河 文化与当地融合的典型剧种代表,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四根弦始于明末, 流行于清代。它是农民闲暇时的一种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多是“摆地摊”“座 板凳头”。
马堤吹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其前身是近 500 年前流传于山东、 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柳子戏亦名弦子戏,属弦索声腔系统 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自古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
布袋鸡,是夏津县地方传统名吃,又名海味什锦鸡,因其状如布袋而得名,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剔除颈骨、翅骨、身骨、腿骨及内脏,使其成为“鸡布袋”。它以内软嫩,馅清香,味美不腻而闻名。而鸡肉呈淡红色,软嫩而细腻,清香扑鼻。上席后,用筷一划,内馅露出,肉鲜馅大,肥而不腻,香嫩适口。
宋楼火烧为夏津特色传统名吃,系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为原料制成。每个折六层,层层刷涂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香酥可口,每只重量仅七钱。故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开水冲泡滑腻可口,且易于消化。若切成细丝加精肉或鸡蛋焖烩,吃起来柔软松散,别具风味。
益和成糕点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夏津双庙村糕点名师李森先创制。为提高质量,其曾辗转于京、津、济等地向糕点名师学艺。因而所制糕点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又兼具京、津、济之特点。为取“和顺增益”、“和气生财”之意,故名“益和成”。
珍珠琪是山东省夏津县特色传统名吃,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其外形薄如纸、色如玉、小如珠,具有开锅即熟、久煮不粘、爽滑韧嫩,随汤入喉,和胃养脾、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特点。
夏津名吃苦水羊肉丸子,它肉质鲜美,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咸淡适中,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备受人们喜爱。用一年生的母山羊肉,这样制作出的羊肉丸子肉质细嫩,韧劲十足。
夏津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山东省夏津县特色传统名吃,原为雷集乡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其名为乾隆所赐。具有久煮不烂、晶莹透明,软、滑、韧兼备的特点。其外观薄如纸、色如玉、小如珠,爽滑韧嫩、随汤入喉、和胃养脾。
夏津椹果,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椹果,俗称桑椹,县域内有紫、白、乌三种。其中紫椹最多,白椹次之。乌椹数量最少,主要产于东沙河地区。夏津椹果味甘似蜜,汁若醍醐,其中白椹果粒大、汁液浓,品味尤佳,为椹中之上品。
大杏为夏津县传统水果。夏津特产大杏,香气徨郁,甘酸适口,含有多种维生素,且品种繁多,成熟较早,颇受入们喜爱。用夏津大杏加工而成的果脯、果酱,营养丰富,色味信佳。杏为夏津县传统水果,栽植历史悠久,据明嘉靖本《夏津县志》载,明朝初年境内就大量种植。
夏津玲珑菊花鸡是以山东省夏津县的散养柴鸡的基因突变个体为育种素材选育而成的,该鸡体型小(公鸡成年体重800g,母鸡成年体重600g),圆胸、胫短(毛腿.毛脚),毛色有红、白和黑三种,冠大鲜红,尾羽象盛开的菊花,极具观赏价值,因而取名为玲珑菊花鸡。
夏津白玉鸟是一种适于家庭养殖的观赏鸟,以体形健美,鸣唱婉转备受人们喜爱。山东夏津县吴庄村350多户人家,有90%饲养芙蓉鸟,存养量达8000多对,成鸟销往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内10多个省市区。多以笼喂养,用以美化环境和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白玉鸟历来为出口创汇特产,远销南洋与西欧等地。
夏津印花蓝布又名青花布,古代称“浆水颉”、“药斑布”。北宋时期夏津县已普遍生产。该布具有平滑厚实、蓝地白花、色彩鲜艳、经久不褪的特点。
虎头鞋是夏津县几乎每个小孩都要穿的手工制鞋,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到缝合鞋帮和鞋底,再加上鞋面的绣工,共有十几道工序。作为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传承人,张晓芸自幼就跟随奶奶学做虎头鞋,对于配色、针法等颇有研究。
邢氏夕阳掌源自于河北省南宫市陶屯村。相传,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一名将领是一位夕阳掌大师,在山东省茌平县冯官屯之战失败后,侥幸逃生,隐姓埋名,流落到南宫市陶屯村,在附近私塾教学并为大户人家看家护院,从此,夕阳掌在陶屯村一带传播开来。
尚堂镇位于庆云县南部,尚堂扒鸡为庆云地方特产之一。德州扒鸡基础上改良而成,选用农家草鸡,采取传统的烧、熏、酥、炸、卤等多种工艺。以急火和文火烧6到8小时,起锅凉透即成。
崔口烧鸡因产于庆云县崔口镇而得名,崔口烧鸡始于清代,为庆云著名特产之一。崔口烧鸡选农家散养草鸡,以陈年原汁鸡汤卤煮,经熏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咸淡适口、肉质细烂,味道香美,为设宴摆席时的佳肴,走朋访友时的佳品,别有风味,远见闻名,供不应求。
庆云铁皮石斛,无论是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还是明朝的《本草纲目》,都将铁皮石斛的独特功效与价值记录其中。在庆云首次实现了“南斛北种”,主要包括石斛枫斗、石斛花等系列产品,拥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庆云金丝小枣是庆云传统特产之一。其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振兴于当今。位于邑内周尹村的一株1600余年的老枣今仍青荫红果;集中在周尹、程家、卞家及邓家、姚家、坊子村一带的已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枣树接近千棵。
德州驴以庆云县为中心,宁津、乐陵、滨州市的无棣、惠民等县也有饲养,2007年已被国家列为地方品种保护名录。德州驴是我国的大型驴种和优秀的地方品种,它从外貌来说分“三粉驴”和“乌头驴”两大类型。德州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深受各地农民的喜爱。
产于庆云县大靳、板营、常家等十几个乡镇,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产品以洁白、匀净、板平、边齐等为特点。可加工成草帽、提篮、纸篓等。
香菜在庆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栽培面积大,品种优良。据县志记载,庆云县自明、清两代就有香菜的栽培,因品质甚佳,被定为皇宫贡品。因此,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特产蔬菜之一。
八极拳是中国十大拳种之一,发源于山东省庆云县。“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创始者为清朝初年的庆云吴钟。吴钟自幼习武,根基厚实,武艺高强。曾走遍大江南北,访友较艺,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
海岛金山寺的传说在庆云源远流长,传说故事非常优美,情节动人。原海岛金山寺位于庆云县汾水王村西一里许,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隋代即有此寺。相传唐僧成长出家于该寺。玄奘祖籍河南,出身官吏家庭,外族籍地长安。
“唐枣树的传说”集中反映了庆云人民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精神,涉及到庆云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唐枣树的传说”植根于庆云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庆云人的一张有代表性的“名片”。
平原县北任扒鸡用于传统工艺选饲养十周左右的童子鸡作为主料。加配十几种名贵调料,经蜜水浇灌,素油烹炸,精工扒制而成。色鲜味美、肉质鲜嫩、五香脱骨、咸淡适中、回汉皆宜。是高蛋白低脂肪性营养食品,经常使用能收到开胃健脾、温中益气、通络提神之功效。2008年10月荣获“山东名小吃”荣誉称号。
麽茄是一道平原县的传统名吃,麽茄以咸鲜突出、微甜、滑嫩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味道酸甜苦辣咸十分丰富,而这道菜的来历也是有历史典故的。相传有一天刘备、张飞还有关羽在街上体察民情,看到一家酒馆生意比较火爆,刘备一看老嬷嬷做的茄子,就叫麽茄吧!麽茄就这样命名了。
平原县菜盒子是当地的一道经典小吃,也几乎每家都会做的一道美食。特点:皮薄馅厚,鲜香可口。2006年7月荣获“山东名小吃”荣誉称号。
平原县老豆腐远近闻名,不仅加工户众多,更因口味纯香、老幼咸宜成为大众早餐首选。最为出名的当属“王记老豆府”制作的老豆腐,精选优质大豆加工而成,配上特有秘方熬制的卤汤,以其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油而不腻,卤汤辣而不呛、油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平原县早玉杏是当地的特产水果,是一个优良的实生杏品种。经专家鉴定,该品种具有早熟、丰产、外观鲜艳、品质优良等特点,是一个珍贵的杏品种资源,有很好地开发种植前景。
平原县“鸣店”牌西红柿主要生产基地在前曹镇鸣鸡店、肖庄、金庄、董庄、崔庄、赵庄、刘庄等18个村,“鸣店”西红柿因口感好、品相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的固定客户达130余户,年销售西红柿500万公斤,交易额达2300万元。
平原县早春西瓜基地位于王打卦镇马颊河以西,三斗路以东,涵盖北侯村、潘邓村、王打卦村、铁匠村等20多个村庄,种植总面积1万余亩。该基地采用拱棚生产模式,实行反季节种植,早春西瓜主要品种有丰冠、华欣863、京欣1、京欣2等。主要销往京津冀、东北三省及江浙一带。
王杲铺镇主要种植大棚黄瓜,2003年注册“杲牌”黄瓜商标,目前全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开展大棚黄瓜种植,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8000多个,年产黄瓜1.3亿公斤,总产值达2.5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等地。
通德醋酿造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德号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传承至今已历百余年,是一家五代承一祖业的老字号。通德醋生产主要原料为优质红高粱、小麦、大麦、黑米、宁夏枸杞子、豌豆,辅料为谷壳、麸皮、糖、蜂蜜。风味醇厚,脂香浓郁,绵中带甜,酸而不刺喉,醋液棕红光亮,挂碗效果很好。
恩城签子馍馍外形如纺锤,其色白润如玉,油光有微亮;其味道香甜,嗅之芳气扑鼻;食之甘甜如饴,柔韧可口,双手握其两端对折而皮不裂。其形、色、味俱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分等有机物。
刘备在平原的传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他的许多传说在民间世代流传,具有代表性的有《刘关张平原桃园三结义》《龙门的传说》《真龙天子的传说》《张飞鞭打督邮》《三义庙》《偶植盘龙柳》《仁德感义士》《惜才收赵云》《首善孝行街》《育英办义学》《倾城送长亭》等典型故事。
平原县西河大鼓,在当地又称木板大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平原县一带广为流传。西河大鼓(木板大鼓)传人秦良玉(艺名秦和义)在说大鼓书的基础上,吸取沧州大鼓、河间大鼓的精华并进行了创新,添加了以木板为主要道具,加以鲁北方言说唱,独成一家一派,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之久。
管辂的著作现多已失传,但是关于神卜管辂的许多传说轶事在全国各地民间广为流传。具有代表性的有《赵颜求寿》《管辂射覆》《自算自命》《郭恩宴客》《喜鹊报讼》等。管辂的故事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即有典籍的记载,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当今易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牛斗虎”是一种模拟牛、虎习性动作和拳术牛虎拳发展演变而来的舞蹈,流传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肩扛、角顶,表演动作刚劲,粗犷剽悍。“虎”扑、跳、闪、窜、滚,轻盈矫健。“牛斗虎”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经典艺术。
恩城正月初八鸽子会形成有500余年的历史,恩城养鸽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鸽子会形成规模在明朝中期,在当初,年轻的媳妇、姑娘平时不能出门,只逢每年正月初八鸽子会才允许妇女出门赶会,所以人们把鸽子会又称晾人会。
“河灯节”是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流行在平原县戴家口村一带。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荷灯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解放后,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够保佑平安的愚昧行为,也不再搞祭祀活动,而这一习俗演变成一项娱乐活动,并把“荷灯”演变成了“放河灯”。
齐河黄河大米产于齐河县境内的黄河之滨,自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植,历史悠久。属地方特产,传统名吃,有“一家做饭,十里闻香”之说。黄河大米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并配以真空包装,品种规格齐全,保鲜防蛀,包装精美,内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齐鲁锶源”的名字可谓一语双关。“思源”既指饮水思源头,又指这水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富含矿物质“锶”。德州齐河县拥有63.4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温泉覆盖县境80%。齐河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旁的焦庙镇芦庄水源地,正是齐鲁锶源的源头之一。
“兆茂”牌米氏酱香羊腿由老城清真米家饭庄生产,有60余年的历史。精选8个月的鲁北白山羊,羊腿酱色油亮,入桌闻香,入口肉质鲜嫩、酥烂,香而不腻。先后获得“齐河特产”“山东名小吃”“山东老字号”等称号。
姜杰香油创始于1910?年,由一家小的香油作坊发展而成,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姜杰香油”创始人自幼跟随父亲做一些小本生意,在本村开了一家香油作坊,走街串巷。采用“水代法”生产的香油,保留芝麻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产品先后获“齐河特产”“齐河老字号”“德州市知名商标”“山东老字号”企业。
“圣喜酱牛肉”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圣喜先人将这一传统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经过几代制作艺人潜心钻研,不断改进,形成了“圣喜酱牛肉”的制作工艺。鲁西黄牛的腱子、胸口、肋扇等部位肉,是制作“圣喜酱牛肉”最好原料。成品色泽红润,肉质鲜嫩、酱香浓郁、熟烂适口,切片浇汤食用受人喜爱。
玉皇阁酿酒由焦庙玉皇阁酿酒有限公司制作,秉承传统工艺,采用地下381米岩层矿泉水,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小麦和豌豆进行中高温制曲,双轮泥池发酵,量质摘酒,酒海和土陶坛陈酿3年以上,产品品质优良,醇香典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回味悠长。
五彩花生生产基地位于安头乡境内。产地地处黄河故道腹地,地表沙壤土层深厚,据史料记载,安头乡花生种植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花冠花生、红巾花生、四粒彩等名优稀特品种。还富含钙、锌、铁、锶等无机盐类,能够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
大锅饼是齐河出产的一道特色美食,以面作寸许厚中径尺余之圆饼,烙而熟之,外焦黄,内细白,谓之锅饼。齐河大锅饼成品直径约50cm,大如盘,厚约2cm,重约3kg 可谓“饼之大,一人吃不下”。锅饼圆厚甘美,内瓤分层,香韧耐嚼,且耐贮存。县城杨家锅饼为佳。
潘店空心挂面制作工艺自清朝流传至今。经和面、切面、盘条、网面、醒面、分扦、拉面、切面8道工序,全部手工。面条洁白如玉,细如丝线,心空若竹,入口柔软爽滑,入锅即熟,口感滑爽,易于消化。今人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以富强粉、蛋清为主要原料,整个工艺流程仍沿用纯手工拉制,自然晾干。
“仁里集豆腐皮”是当地特色产品之一,其历史渊源上可追溯至宋朝,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仁里集镇一带制作的豆腐皮工艺精细,产品薄如纸、质地细腻、韧而劲道、味醇鲜美。
齐河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康熙十二年(1673年)《齐河县志》中有文字记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中期,齐河成为德州市玉米生产基地县。80年代后,随着种植技术的更新、推广,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幅提高。2013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11.7万亩,产品远销上海、江苏等10余省市。 齐河玉米产于齐河县的焦庙、马集、赵官、表白寺、祝阿、仁里集、潘店、胡官屯、宣章屯、华店、刘桥、安头、大黄、晏城等14个乡镇。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长环境,使出产的玉米色泽金黄,米质优异,营养丰富,含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软化血管的功能。据测定,每100克玉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23克、蛋白质4克、脂肪1.26克、纤维素2.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