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鸡:德州扒鸡是德州的著名特产,它以五香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德州扒鸡以有300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
德州羊肠汤又名清血肠,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老德州的人们,俗称它为羊肠子。羊汤入口爽而不腻,异香诱人,无腥膻的气味。它的汤更是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清香味。老德州的人们差不多都爱吃羊肠汤。
起源于1890年,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现在的“又一村”包子用半发面,肉馅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2004年5月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德州西瓜素以个大、皮薄、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是德州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德州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以有300余年的历史。德州西瓜品质优良,名扬全国,在多次部、省级评比会中均获好评。
德州大驴是宋代时由西部地区传入,经过长期选育成为优畜良种。体躯一般为126-136厘米,最高155厘米。体质坚实,耐粗饲,易役使,适应性强。皮质柔韧厚实,可用于制革或作为名贵中药“阿胶”原料。
黄河涯蜜桃产于德城区黄河涯镇,迄今已有30年栽培历史。黄河涯镇位于黄河故道内,土质为沙壤或砂砾土,土质独特,排水条件良好。加之光照充足,多施用有机肥等因素,因而黄河涯蜜桃具有特别的品质,黄河涯蜜桃成熟期为4月至10月。
德州菊花曾经为德州市(县级)市花。以盆栽为主,也叫春盆菊。每年秋冬之际,将菊花芽栽入盆中入室过冬。次年春季按每株一盆分栽。经过倒盆、打头等管理,至秋季开花。德州菊花品种多,色泽各异。
国宝金丝贴是我区独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新型手工艺品,画面艺术风格独特,艺术形象鲜活自然,色、光、形特色鲜明,填补了国内艺术种类空白。它融诸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选真实织物搭配,采用特色装裱新工艺,纯手工制成。
德州梁子黑陶率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再现黑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现代黑陶的发轫与中兴之地。梁子黑陶文化园是德州黑陶产业的龙头企业,由梁丽霞创立,产品主要有复古蛋壳陶、传统软刻陶、创新硬刻陶、漆陶、彩陶、红陶、中国印等七大门类两百多个品种。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始见于德州城郊马庄村,跑驴舞蹈所表现的是一对小两口走亲的故事,男演员持皮鞭在锣鼓声中以前扑虎跳跟头登场,似戏剧中关羽、穆桂英的马童;随后引领出骑驴者。女演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二姑娘”俊俏靓丽,令观众眼前生辉。
德城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
德城旱船,顾名思义,即“旱地行船”。用竹竿扎成方形框架,长约200厘米,宽约100厘米,顶子及边沿用彩绸或花布扎起来,色彩艳丽,引人注目。下边沿挂着约80厘米高的白布围,白布围上画着翻涌的浪花和船体。
德州高跷的表演队伍包括:领伞(指挥,2-3人轮换)、乐队(3鼓6锣)、演员(16人,分8对)。演员阵容庞大、角色齐全(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均有)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源,表演各有情节各有绝活,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双彩画就是两种久远画种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晶。蛋壳拼贴部分的技法,就是久远的镶嵌艺术的运用,同时也继承了蛋壳在漆画中应用的传统。岩彩画采用烘染法、平涂法、水冲法、泼色法、罩染法、晕染法等技法绘制画面,获得双彩画。
京胡,也叫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作为京胡主要伴奏乐器,它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是几代琴师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的一门技艺。
每逢开春,德城运河两岸至今一直盛行栽种柳树的习俗。相传这与隋炀帝有关。隋大业初年杨广登基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为了南粮北运和征伐高丽,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禹治水功绩,数千年来广为传诵,在德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鲁西北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传说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显示着先民对自然灾难的认识与思考,同时还蕴涵着重大历史转折的丰富信息和民族国家形成的种种基因,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影响深远。
夏朝初期,在今德城东部流淌着一条河流——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鬲津河畔有一地,名曰“穷石”,是夏朝东夷强藩——有穷氏的崛起之地,其首领就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
相传,清代康熙帝曾为桃花题词:“再见桃花,城南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晨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养老。”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见到桃林茂盛,在观花余兴未消之时,欣然命其名为“桃花堤”...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古德城东南隅柴市街东,有一座殿堂巍峨、宏伟壮观的药王庙,庙门上方匾额上药王庙三个大字,浑厚雄健,苍劲有力,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元明定都北京后,地处运河之滨的德城既是漕运码头,又是九省进京的官道,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仅经营川、广、云、贵生熟药材的药店就有十几家。
谢阁老即谢升,字伊晋。生而文秀,天赋异才,少承父训,励志读书。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清两代德城赫赫有名的“八大家”之一。谢家在德城历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也有耻辱的记载,可无论荣辱如何,都为德城留下了些传说,其中谢阁老为“土地爷塑金身”的传说就是其中一例。
禹城五香脱骨扒鸡至今已有近 300 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精心改进,具有形色美观、香气扑鼻、肉烂脱骨、连丝不破、味美可口、余香透骨等特点。20世纪初,德州铁路交通开始兴起,德州与禹城毗邻,于是禹城人便到德州开店,遂以'德州扒鸡’闻名全国。
胡焦火猪蹄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工艺结合,更好的保留胶原蛋白。自创36道(标准化)猪蹄制作工艺;选材;加工、配方(口味)、煮制等,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胶原养颜还是猪蹄好。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
禹城油酥烧饼是以面粉、植物油、动物油、五香面、精盐、芝麻为主要原料,用特制的三合土泥糊制的炉子烤制而成的。其色香诱人、外酥里嫩,咬上一口,芝麻、酥沫会散落一片,五香气味四溢,使人回味无穷。具有焦酥、焦黄、五香味、芝麻香等色香形味俱全的特点。
泡子糕为山东省禹城市的地方特色糕类食品,禹城泡子糕是用米粉(江米或黄米)、糖稀、生油配制而成。泡子糕下酥上甜,入口即溶。另有青红丝为伴让人食欲大开。常由小到大切成5块正方形,垒砌成金字塔形状置于掌大的圆盘中,用于当地婚宴开席前的开胃糕点。亦是禹城当地群众馈赠亲友的常选食品。
棒仔鸭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的特产美食。棒仔鸭选用樱桃谷瘦肉型鸭为材料,经18种名贵中草药浸泡腌制,果木炭火烘烤,高汤酱制风干而成,其肉色枣红,酱香油润,滋味悠长,低脂不腻。
禹城功能糖产业发展经历传奇,功能糖的“出身”也同样神奇,昔日被当作柴禾烧掉的玉米芯,如今功能糖企业以每吨600元左右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购。被收购来的玉米芯先是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木糖醇等功能糖产品,剩余的废渣继续生产新能源纤维乙醇,提取木质素、生物基石墨烯等新材料产品...
沙河辛西瓜,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辛店镇北部地处黄河故道,属典型的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达0.8%以上。沙河辛西瓜个大皮薄,椭圆形,一般在8~11千克,瓜皮墨绿,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皮厚度≤1.0厘米,瓜肉大红沙瓤,甘甜多汁,籽小而少。
向阳坡生态示范基地占地5400亩,拥有日光温室大棚108个、大拱棚20个,产品主要包括有13个有机认证产品及10余种特色果蔬。有机蔬菜有西红柿、芸豆、韭菜、辣椒、茄子、马铃薯、长豇豆、丝瓜、葱、萝卜、西葫芦、白菜、黄瓜。
在禹城城西略北,方圆百亩来地,不长庄稼,不生草,地势很高,中间有些小坑塘。据说是前来找宝的人挖掘的。雨季坑塘里的积水有黑黄两种。相传那黑色的水是田大秃子的血染成的;那黄色的水是田二秃子的苦胆水染成的。是真是假从没人研究过。反正那里的水在雨后分黑黄两色。
很早很早以前,东海龙王为了扩充地盘,发起了洪水,淹没了土地。老百姓都逃上了高山凸地,昔日长庄稼的地方,长起了水蓬棵。当时首领尧,派鲧治水。鲧东挡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下。尧让位舜后,舜又派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城城里往北十公里处有个村庄叫苑东张。从前。这庄上有一老汉名叫张金修。因为他十分忠厚勤劳,非常孝敬父母,又善于助人为乐,所以在当地人缘极好,人们都夸他是“好人”。这好人有一个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到村外大路小道上去拾粪。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程远吉的禹城人,在东昌府(今聊城)做小买卖。东昌城里东街有个叫刘四的,以卖窝窝头为生。他光棍一人,天不怕,地不怕,经常和街坊邻居吵嘴打架,欺行霸市。人们都有几分惧怕他。程远吉到东昌干的是小买卖,也经常受他的气。
抬官桥,原名叫千户屯桥。为什么老百姓给它改名了呢?这里面有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清光绪九年,黄河决堤,暴雨连连,齐禹大地水汪汪一片。尤其是禹城城东,地势低洼,易于聚水,田禾尽被淹没,村村房倒屋塌。真是鸡犬声声哀,遍地无炊烟……
古时候。这担杖河里住着一头金牛,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午夜时分,这头金牛就会破冰而出。有人见过这头牛,全身金黄,闪闪发光,两只金角弯曲着足有二尺多长,鼻里喷出的气体,也一闪一闪地像火苗一样。
从明朝开始到今天,禹城家家户户儿孙婚庆之日,在新郎的大门楼顶上总要放两块用红纸或红布包着的红砖。这是为什么?其中还有段稀奇的缘故呢!明朝初年,宰相刘伯温带一随从小厮,不骑马,不坐轿,扮做算命先生,徒步从京城到济南一带私访。
宋朝末年,梁桥村有一男孩,名叫梁玉安。这孩子生性耿直,心地善良。父亲早已亡故,就是娘儿俩过日子。梁玉安十六岁那年夏天的一天上午,他到徒骇河去捕鱼。他一网撒下水去,收网时,左拉右拽,怎么也拉不上来。是什么东西把网挂住了呢?
北宋时期,女真族依仗强大的兵力,不断南犯。宋王朝在道学思想的影响下,为维护腐败的统治政权,不断割地,向南退却到江淮一带,史称南宋。朱熹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者。他的目的就是为宋王朝向金屈膝投降制造理论根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史上有“卧冰求鱼”。“割肉喂母”等二十四大孝子。而禹城也有一位出名的大孝子,他的名字叫刘少胡。
苇河岸边有一个大村,在村西南有一个大寺院,寺院三面被苇河水环绕,因而寺院名叫“水围寺”。这个村也因寺而得名,叫“水泽寺”。井与苇河相通。唐代,王彦章就隐居住在这井中,井底有他的居室。
禹城城北二十里处,有一个村庄叫“丈八佛”村,提起这一村名的来历,还有动人的故事呢。原来这个村叫善庄。相传,在唐朝年间,一天清晨,一位起五更拾粪的杨老汉,见庄东头大场院里有一尊雪白的佛,端坐在那儿。
武城旋饼是山东省武城地区特色传统名点。武城旋饼选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其制作更加讲究,和面要根据四季温度的不同掌握软硬,并反复揉捏,馅有猪肉的、羊肉的、牛肉的,也有鸡蛋的,色泽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内馅松软香嫩,肥而不腻,清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无穷。
武城千层豆腐属于地方特色豆腐品种,与一般豆腐不同之处在于装包压榨工序。武城千层豆腐质地细嫩,口感好。由于每层厚度仅为三四毫米,层薄有韧性,所以具有炒、炖不乱的特点。
古贝春酒是典型的浓香型白酒,是鲁酒的代表之一,也是北方浓香五粮酒的代表之一。其传统的酿造技艺历史悠久,晚清时期武城县南屯村的柴、胡、何、马四家酿酒作坊闻名于当地。数家作坊各取所长,组成一种酿造技艺,当时叫作“混蒸杂粮酒工艺”,所用粮食有五种 :高粱、小麦、玉米、大米和江米。
武城辣椒,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十大名椒之一。武城辣椒以皮薄、肉厚、色鲜、味香、辣度适中闻名。其营养物质丰富,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C、钙、磷、铁等,且品质优良。
武城县棉花,种植历史久远,品质优良,全县棉花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10万吨,是全国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县和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
武城西瓜是武城县主要土特产品之一。武城西瓜历史悠久,早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645年至1487年)就开始栽培,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武城西瓜具有汁多、沙瓤、果肉细腻、纤维少、瓜瓤甜脆甘美、味似冰糖等特点。
南屯戊子门武术始盛于清初,传承于今老城镇南屯村一带。戊子拳由于注重实际应用,以赢人为目的,因而又称黑拳,意思是手黑,专门研究打人招数,讲求出手必胜。戊子拳有三趟戊子拳、五趟单拳(衣衫母、水浒拳、金刚拳、翻拳、黑虎拳)。
老城镇吕洼村是武城柳子戏的传承地,建有专业柳子戏剧团。吕洼柳子戏(又名 “吹腔”)起源于清朝中期,据今传入武城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在武城、夏津两县广为流传。
武城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舞为主,以唱为辅,集舞唱为一体。一般每年的活动均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以在当村自娱自乐为主。以后每年元宵节前后,周边各村均派德高望重三个人,前往大祁庄约请秧歌队去各自村庄表演,并逐渐在平原、武城两县流传开来。
武城抬花杠又称花杠舞,流传在老城镇南屯村一带。抬花杠摒弃原来的表演方式,形成以南屯村为核心的花杠队,舞步动作及表演套路得到进一步规范。20 世纪70 年代末,抬花杠被选为节庆项目。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止于1978 年漳卫南运河断流。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武城架鼓亦称家鼓,即民间家家皆有而得名。架鼓遍及县城周围及县内部分村庄,已有500 多年历史。架鼓不属于戏曲之类,以鼓充当伴奏,常以鼓手自身为支架,把鼓绑在腰间,“架”在腹前,敲打演奏。一些乡民大都从小注重训练,没鼓没锤,以树枝当锤,以鞋底为鼓,学习演打架鼓。
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没到过武城,史上没有记载,从地名传说有四个村子,却流传着同一个故事,把刘秀来武城说的活灵活。当年刘秀打了败仗,曾落难武城,经过饮马庄、马粮庄(妈妈地)、见马庄、马言庄。
武城县四女寺村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与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
在老城镇祝官屯村北 500 米处有一座坟墓,当地群众称为“姑嫂坟”。当地百姓敬佩姑嫂二人和睦相处、孝敬老人的美德,暗为其立碑,墓前有“烈女之墓”“淑姬之墓”“万世流芳”“二位仙姑之墓”等石碑 24 块,并逐年递增。2009 年 8 月,被列入德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老鸹枕头杏为夏津传统水果,栽植历史悠久,据明嘉靖本《夏 津县志》记载,明朝初年境内即大量种植。老鸹枕头杏,香气馥郁,甘中带酸,含有多种维生素,且品种繁多,成熟较 早,颇受人们喜爱。用夏津大杏加工的糖水罐头,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并有鲜杏之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