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鸡:德州扒鸡是德州的著名特产,它以五香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德州扒鸡以有300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
德州羊肠汤又名清血肠,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老德州的人们,俗称它为羊肠子。羊汤入口爽而不腻,异香诱人,无腥膻的气味。它的汤更是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清香味。老德州的人们差不多都爱吃羊肠汤。
起源于1890年,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现在的“又一村”包子用半发面,肉馅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2004年5月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德州西瓜素以个大、皮薄、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是德州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德州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以有300余年的历史。德州西瓜品质优良,名扬全国,在多次部、省级评比会中均获好评。
德州大驴是宋代时由西部地区传入,经过长期选育成为优畜良种。体躯一般为126-136厘米,最高155厘米。体质坚实,耐粗饲,易役使,适应性强。皮质柔韧厚实,可用于制革或作为名贵中药“阿胶”原料。
黄河涯蜜桃产于德城区黄河涯镇,迄今已有30年栽培历史。黄河涯镇位于黄河故道内,土质为沙壤或砂砾土,土质独特,排水条件良好。加之光照充足,多施用有机肥等因素,因而黄河涯蜜桃具有特别的品质,黄河涯蜜桃成熟期为4月至10月。
德州菊花曾经为德州市(县级)市花。以盆栽为主,也叫春盆菊。每年秋冬之际,将菊花芽栽入盆中入室过冬。次年春季按每株一盆分栽。经过倒盆、打头等管理,至秋季开花。德州菊花品种多,色泽各异。
国宝金丝贴是我区独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新型手工艺品,画面艺术风格独特,艺术形象鲜活自然,色、光、形特色鲜明,填补了国内艺术种类空白。它融诸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选真实织物搭配,采用特色装裱新工艺,纯手工制成。
德州梁子黑陶率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再现黑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现代黑陶的发轫与中兴之地。梁子黑陶文化园是德州黑陶产业的龙头企业,由梁丽霞创立,产品主要有复古蛋壳陶、传统软刻陶、创新硬刻陶、漆陶、彩陶、红陶、中国印等七大门类两百多个品种。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始见于德州城郊马庄村,跑驴舞蹈所表现的是一对小两口走亲的故事,男演员持皮鞭在锣鼓声中以前扑虎跳跟头登场,似戏剧中关羽、穆桂英的马童;随后引领出骑驴者。女演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二姑娘”俊俏靓丽,令观众眼前生辉。
德城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
德城旱船,顾名思义,即“旱地行船”。用竹竿扎成方形框架,长约200厘米,宽约100厘米,顶子及边沿用彩绸或花布扎起来,色彩艳丽,引人注目。下边沿挂着约80厘米高的白布围,白布围上画着翻涌的浪花和船体。
德州高跷的表演队伍包括:领伞(指挥,2-3人轮换)、乐队(3鼓6锣)、演员(16人,分8对)。演员阵容庞大、角色齐全(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均有)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源,表演各有情节各有绝活,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双彩画就是两种久远画种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晶。蛋壳拼贴部分的技法,就是久远的镶嵌艺术的运用,同时也继承了蛋壳在漆画中应用的传统。岩彩画采用烘染法、平涂法、水冲法、泼色法、罩染法、晕染法等技法绘制画面,获得双彩画。
京胡,也叫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作为京胡主要伴奏乐器,它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是几代琴师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的一门技艺。
每逢开春,德城运河两岸至今一直盛行栽种柳树的习俗。相传这与隋炀帝有关。隋大业初年杨广登基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为了南粮北运和征伐高丽,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禹治水功绩,数千年来广为传诵,在德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鲁西北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传说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显示着先民对自然灾难的认识与思考,同时还蕴涵着重大历史转折的丰富信息和民族国家形成的种种基因,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影响深远。
夏朝初期,在今德城东部流淌着一条河流——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鬲津河畔有一地,名曰“穷石”,是夏朝东夷强藩——有穷氏的崛起之地,其首领就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
相传,清代康熙帝曾为桃花题词:“再见桃花,城南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晨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养老。”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见到桃林茂盛,在观花余兴未消之时,欣然命其名为“桃花堤”...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古德城东南隅柴市街东,有一座殿堂巍峨、宏伟壮观的药王庙,庙门上方匾额上药王庙三个大字,浑厚雄健,苍劲有力,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元明定都北京后,地处运河之滨的德城既是漕运码头,又是九省进京的官道,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仅经营川、广、云、贵生熟药材的药店就有十几家。
谢阁老即谢升,字伊晋。生而文秀,天赋异才,少承父训,励志读书。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清两代德城赫赫有名的“八大家”之一。谢家在德城历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也有耻辱的记载,可无论荣辱如何,都为德城留下了些传说,其中谢阁老为“土地爷塑金身”的传说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