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地表水温53.9℃,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通渭泥塑流传历史悠久。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或素或彩,造型优美典雅,夸张写意。2010年5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烙画是用烙铁在木板或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勾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5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厚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书法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通渭书法的独特魅力。
清凉山又称发云山,雄踞通渭县城之南。通渭县清凉山庙会是广大民众敬祀先贤、祭祀、礼佛、踏青聚会、娱乐购物、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日,会期3天。
通渭县湛龙观庙会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庙会活动,湛龙观位于常家河镇西三里许,有塔尼寺,宫名湛龙观(又名斩龙观),主要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法会”和农历九月十九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法会”。
鹿鹿山位于通渭县北部,距县城十五公里。鹿鹿山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社会风俗、人文礼仪和古老传说。鹿鹿山庙会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举行,具体时间可能会因年份和当地习俗而有所调整。
通渭扇鼓舞是一种伴随着民间巫术和祭祀活动而发展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多在迎神打醮时举行,由师公(即巫师)表演。
通渭探马舞是通渭社火中的一种舞蹈形式,通渭探马舞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是民间人们模仿远古军队在夜间行军打仗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而形成的。探马舞在社火演出中,主要以迎接社火为主。
通渭山歌是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田间山野,劳动现场,即景而歌,随情而唱,无固定唱词,无乐器伴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编唱的民歌。主要有“对寸歌”“独歌”等形式,以“独唱”为主。2008年1月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渭砖雕是我国北方砖雕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制作工艺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在西北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渭砖雕在通渭境内均有分布,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装饰等。
通渭木雕是我国北方木雕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布通渭全境,尤以马营、平襄、襄南、陇山等乡镇最多。它作为建筑构件,大多用于山门、照壁、墙面等建筑物上。
通渭境内彩绘比较兴盛,从事彩绘工艺的艺人以平襄、陇山、马营、李店、常河等乡镇最多。通渭彩绘主要用于寺庙、山场的建筑装饰。
通渭剪纸,也叫剪花、窗花,是甘肃剪纸的一部分,属中原文化体系。春节前夕,通渭农家都有剪纸迎春的习俗,祭灶、贴板檐、贴窗花、贴春叶和遮面,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年味。
通渭脊兽源于庙堂,传于民间,是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古老独特的艺术品种,是由古代的“幡胜”演化而来。通渭春叶、遮面的制作方式是在白色宣纸上刻镂出图案之后,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慢慢浸润,以突出各种图案之间的颜色对比,整个制作过程全部采用手工,繁杂缓慢,兼具纸张印染和纸上雕镂两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工艺技术。
通渭草编技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传统技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渭草编艺术,根据用途可分为玩具类、用具类、衣着类、家具类、建筑及室内装饰和麦杆贴画等。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皮影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细,含义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子”。
通渭小曲戏是广泛流传于通渭境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通渭小曲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通渭人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优良传统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
漳县“羊十道”是一道极具浓郁地方特色、饮誉陇上的独特风味菜肴,羊十道,即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
漳县腊肉韭菜是甘肃省漳县的一道特色美食,漳县腊肉韭菜选用优质的猪肉作为腊肉的原料,经过精心腌制和熏制而成,具有浓郁的腊香味和独特的口感。韭菜则是漳县的特产之一,青翠肥大,分红根叶与白根叶两种,为这道菜肴增添了清新的香气和口感。
漳县暖锅子是甘肃省漳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常用铜制或铁制的锅子制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倒入高汤,盖上盖子,用炭火慢慢炖煮。
漳县臊子面是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地区的一道著名传统面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洋芋搅团是定西漳县小有名气的小吃。搅团是流传已久的一种家常饭,以玉米面搅团最为常见,兼有荞麦面搅团、杂面搅团等多种形式。漳县洋芋搅团的口感细腻爽滑,入口即化,同时带有浓郁的土豆香味和酱汁的酸辣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漳县紫斑牡丹,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特产,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结实的单瓣或半重瓣品种为油用牡丹品种,它开花量大,花香,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也是优质的蜜源植物。油用牡丹种子籽粒含油含率一般在25%~28%,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牡丹油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
漳县沙棘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漳县沙棘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维生素C和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蚕豆是甘肃省漳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漳县蚕豆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漳县蚕豆品种以传统品种马牙蚕豆、羊眼豆和临蚕系列品种为主。
金钟镇花儿会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个活动是为了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临近花儿会开始,各地商贩云集,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现场热闹非凡。
社火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风骚,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
新开发的漳县足浴盐富含千年井矿盐晶粒,添加多种植物精华,蕴含天然植物酵素,清火去燥,软化角质,使足部皮肤光滑细腻,保湿滋润,同时能有效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祛除脚臭脚汗,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漳县新寺熟皮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和谐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漳县新寺熟皮技艺,主要包括生皮货与熟皮货。
姜粉鱼,当地人也称之为粉鱼儿,姜粉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岷县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开始经营这道美食。至今,在小南门、洪家桥、西郊药材商场、钟楼口一带仍有众多家庭设点出售,成为当地一道不可或缺的传统小吃。
岷县攒盘是岷县传统宴席中的一道重要菜品,尤其是在鸡肘席中,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岷县洋芋蒸菜是甘肃省岷县的一道传统美食,蒸制后的洋芋块或条保持了其原有的香甜和软糯,同时与面粉的结合使得整道菜口感更加丰富和饱满。加入调料后,更是增添了鲜香和辣味,让人回味无穷。
岷县牛羊肉尕面片以其面片劲道、汤醇肉香、佐料丰富而著称。面片薄而透明,入口柔滑;牛羊肉臊子鲜嫩多汁,与多种调料完美融合,香气扑鼻;再搭配上香菜、小青菜等配菜,红青相间,色香味俱佳。
岷县葱花油圈儿是岷县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深受当地人喜爱。酥圈圈烤成出锅时,色泽金黄晶亮,酥软香甜, 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岷县麦索儿是岷县地区独有的一种时令小吃,其制作和食用方式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黄酒泡馍是一道小吃。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甘肃岷县的一种地方小吃。
岷县干炒大豆具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久不变质、利于保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岷县干炒大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岷县牛肉糊糊是岷县的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美价廉、老少皆宜的早点小吃,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当地人喜爱。
岷县牛肉骨头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美味口感而广受喜爱。岷县牛肉骨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食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岷县产的草莓罐头精选盛产于海拔高、纬度低、光照充足、无污染的当地高山草原的天然野生草莓,经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糅合加工而成,色泽艳丽、香甜可口,是开胃醒酒、防暑降温、美容养颜的理想绿色食品,具有清热止咳、利咽生津、健脾和胃、利尿强肝、滋养补血等功效。
岷县党参,作为甘肃省岷县的特产,享有极高的声誉。岷县党参作为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等症状。
岷县黄芪具有十分明显的“金盏银盘菊花心”的特征,纹路清晰,韧性十足,富有浓郁的豆香味。具有滋补肺脾、强身健体、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失眠问题等功效。
洮河之中多瑰宝,神奇的洮河绿石,不但可以制砚,而且还制各种器皿。如酒杯、茶壶、小水缸等。
岷县当归,甘肃省岷县特产,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岷县当归又称“岷归”,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岷县根雕是岷县地区一项具有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它融合了自然美与人工创造的智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
岷县蜂蜜,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蜂蜜以中蜂所产蜂蜜为特色,以道地中药材为蜜源,除具备一般蜂蜜的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清热解火外,还有中草药的相关功效,具有酶值高、波美度高、羟甲基糠醛含量低的特点。
岷县黑裘皮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岷县黑裘皮羊全身被毛呈黑色或黑紫色,背腰平直,四肢端正,体质结实,羊皮色泽光亮,羊肉光泽润滑、细嫩多汁。
岷县蕨麻猪,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特产,岷县蕨麻猪又称岷州藏香猪,经烹调加工的肉,细嫩多汁、味道鲜美、口感好,无腥味、膘厚适中、食而不腻。猪肉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等)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
岷县洮砚,即洮河绿石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享誉海内外,成为文房四宝中的翘楚,馈赠亲友的珍品,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岷县清水乡清水村的铜铝翻砂铸造工艺历史悠久,据村民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水铜铝铸造的产品很多,有大锅、火盆、大钟、香炉等,但最典型的制品要数铜大锅、铝大锅。
岷县民间流行的陶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陶艺制作工艺以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岷县张家坪村的建筑陶艺加工技艺由来已久,现在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在从事砖瓦的烧制,而一部分人家制作的建筑构件如陶狮子、陶鸽子,则格外引人注目,在岷县城乡的瓦房建筑中,几乎都能看到房脊上摆放着张家坪村烧制的陶狮子、陶鸽子。
岷县历史悠久,是史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洮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
岷县羊皮鼓舞只有在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吉时开始祭神活动时跳。岷县羊皮鼓舞不但具有流传完备的唱白本子,而且仪式具有固定的格式,动作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动。
岷县人崇拜水神,俗祀18位湫神,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据考证十八路湫神形成时间为明代早期,很大程度上是藏羌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杂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
岷县九宫八卦灯会历史悠久。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九宫八卦灯会,用以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万民平安。灯会活动主要由“湫池取雨”“水神踩街”“灯场转灯”“唱戏娱神”四部分组成。
岷县点心,先前的岷县人把它叫做“酥食”,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岷县点心风味独特,酥软可口,油而不腻,是人们节假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