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青云高跷老会坐落在坐落在津南区葛沽镇,是原来八个自然村仅有的一道民俗花会。是葛沽民俗花会比较古老的一道花会。
天津葛沽长乐老高跷这朵民间花会的奇葩,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洗礼,期间在妈祖文化、漕运码头文化、盐业文化、军旅文化、移民、渔民、农耕文化、庙宇文化等影响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跷演艺文化。
天津赵大肚子烧麦创始于光绪年间,在继承前人制作烧麦的配方和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葛沽食客需求,悉心研究,突出鲜咸和口味爽香。
《小站挠秧号子》是小站农民种稻挠秧时,在秧田里唱的号子,曲调由安徽传承过来。挠秧号子不同于砸夯号子、拉船号子为用来统一发力节奏,因为挠秧操作各行其便,挠秧号子由牧控队列人领唱,挠秧队列合唱,领唱者诵唱歌词,合唱者以象声词烘托。
小站稻,天津市津南区特产,主要种植于小站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小站稻米粒饱满,均匀一致,半透明,无异常色泽和气味,米饭富有光泽,冷饭不回生。米饭富有光泽,具有“香、黏、弹、筋、甜”的特点。小站稻种植面积已从2016年的1.8万亩发展到2022年的5.7万亩,其中稻蟹混养面积发展到2.4万余亩。
大商包子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的传统美食,以其鲜香美味著称,吸引了众多食客。这种包子的制作技艺源于商姓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天津津南区的尹记烧饼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小吃店,位于小站镇德胜道翔宇楼底商。这家店的烧饼以祖传秘方制作而成,具有香酥可口的特点,尤其是搭配秘制熏鸡蛋,更是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田树豹,在祖辈、父辈的熏陶下,酷爱中国传统榫卯结构,从14岁开始学习传统榫卯工艺制作,至今53岁从未间断,主要代表作品有马车、独轮车、老轿车、水车、耧、耠、耙等。他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巧匠。在他的手中,一块块木料能够拼接出精美细致的工艺品。
葛沽清水萝卜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葛沽萝卜赛鸭梨’的美誉。它以圆滑周正、肉细皮薄、爽口脆甜享誉津门,又因其有药用价值,能通气行气、健胃消食,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下同乐高跷”历史悠久,据津南文史资料周祜昌、周汝昌兄弟俩撰文记载,“同乐高跷”传统源出天津卫灰堆,后传入津南咸水沽,并由周汝昌的伯祖周锐(兄弟排行老七,俗称七爷)所创建“海下同乐高跷老会”。
海下文武高跷,是指发源于天津卫“海下”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形式,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无同竹编”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在津门传承至今已百余年。主要包括竹编字画、竹编茶器、竹编花器、竹编饰品、竹编文创等,代表作品有竹编画《隐形观音》、竹编花器《蓝荷》、竹编茶器《半日闲》等。
迎新草莓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的特产水果,因其是在新年时节便开始成熟,故称之为迎新草莓。迎新草莓不仅可以“高架种植”,还有“白、粉、红、黑”四种颜色, “神奇”且“新鲜”。
津南味道多香甜,南义葡萄堪一绝,津南区八里台镇南义村是天津市有名的葡萄之乡,尤以玫瑰香闻名,味道浓郁、肉质细腻,入口唇齿留香。
昇平民乐(津沽清音)是明清时期葛沽镇娘娘庙(天后宫庙)和尚为迎请天后圣母进宫吹奏的一种佛教音乐。津沽清音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葛沽宝辇会兴起于明朝末年,盛于清,距今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代代相沿至今,长盛不衰。
于氏掐丝珐琅借鉴了传统景泰蓝的技艺,纯手工掐丝、点蓝上色,采用纯天然釉料,配以各色宝石颗粒精心制作而成。
德福八大件包括了酱牛肉、羊腿、腊肠、罗汉肚、猪蹄等多种多样的肉类制品,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的腌制和烹制而成的。这些食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富含营养,是节日宴席和家庭聚餐的上佳选择。
茶汤本是北京传统小吃,传到天津后被爱吃会吃的天津人发扬光大。葛沽崔记传统茶汤制作技艺始于明末,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是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津南的崔记茶汤就因其口感丰富、甜而不腻、回味无穷的特点广受欢迎。
海下同善高跷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军旅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同善高跷。
空竹具有制作工艺高、样式多、品种多、花样多的特点。不仅玩法多样,招式绚丽,还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
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发源于葛沽。受葛沽书画文化的影响,陈家公馆留存的瓷器来看不同于传统的按层分布图案的工匠制瓷,瓷器图案构图有明显的文人画的特点,集“诗、书、画、印”的风格于一体。
麦秸画,亦称麦秆画、麦秸贴、麦秸剪贴,是采用废弃的小麦秸秆,经煮、染、刮、拼、剪、烙、贴、裱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的环保型传统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多为反映地域民风民俗的吉祥图案和人物、花鸟虫鱼、风景。该艺术最早始于隋唐时期,明清时较为兴盛。清末民初,民间尚流行此艺的地区有广东潮州,河南南阳、天津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