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酒业坐落于号称“百年酒乡”的上仓镇,渔阳酒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一直沿用107道传统“兴泰德”酿造工艺至今。时称“兴泰德烧锅”。是十大宫廷御酒之一,获天津首批“津门老字号”“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称号。
东塔驴肉这一传统美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源于清光绪年间,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卢家第五代传人卢明达从勾兑老汤,佐料配比,酱制工艺,煮制火候等制作工艺精心研究,当时东塔驴肉畅销蓟县八大镇。“天津市达美家驴肉销售有限公司”位于蓟州区上仓镇东塔村,该企业是上仓镇集肉驴养殖、繁殖、屠宰、深加工、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是东塔肉驴产业及文化发展的示范典型。
蓟州八大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美食,源自天津蓟州地区,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也逐渐成为天津乃至北方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蓟州八大碗分为粗、中、细三档,不同档次的八大碗在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所不同。据说就是由满汉全席演化而来,将铺张、奢华的宫廷菜系改造成丰俭自选的大众菜品系列。
蓟州区马伸桥镇的刘氏手工粉条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制作出的红薯豆类粉条更筋道、薯香味更浓郁、营养更丰富,深受大众一致好评。
御膳鲤又称州河鲤,自隋末燕王高开道称王渔阳郡(今蓟县)后至清代,州河鲤一直作为皇家贡品,史称“金翅鲤、御膳鲤”。州河鲤产于蓟州州河,又称翠屏湖,曾是引滦入津工程的调蓄水库,被称为“天津人的大水缸”。河鲤拥有肉质紧实、咀嚼滑韧、味道鲜香的口感。
糊饼,又被称作蓟州披萨。在蓟州区,这道美食家喻户晓。玉米面做坯,上面敷馅,多为韭菜鸡蛋、白菜豆豉或粉条炖肉等,口感酥脆爽口,配上咸鲜滋味,浓淡相宜。
蓟州区邦均的子火烧和一品烧饼,其历史可追溯到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名扬京城,为宫廷御膳食品。子火烧和一品烧饼是蓟县的招牌糕点,是蓟县风味小吃的代表,成为蓟县人民早餐桌上和宾馆饭店宴席的必备面点食品,为各界群众所喜爱,亦为馈赠亲友、宾朋之佳品。
蓟州西路评剧起源于蓟州的西部莲花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蓟州西路评剧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莲花落、彩旦莲花落、北京蹦蹦、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西路评剧。
蓟州区上仓镇消流村土壤中锶含量较高,消流麻山药,口感好,富含微量元素锶,营养价值高。早在清朝年间被北京同仁堂收购入药。而蜜薯则是另一种深受欢迎的农产品。它以其香甜可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南宋吏部尚书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正名窦禹均,号燕山,另名窦十郎,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去世,享年82岁,是残唐五代时后周渔阳人,也就是现在的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
相传古时候,随着人们对盘山的日益衷爱,加之不断地兴寺建塔,吸引来了七十二条青蛇来此修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它们已经修练了五百多年。它们恪守“蛇修千年便成龙”的古训,执意在此修成正果,造福百姓。但无奈常遭到外界有意无意的伤害,因此,它们便期待着也能讨个“皇封”,以保护自己。
刘氏石磨元宵主要原材料江米,来源于蓟州区青甸洼,石磨元宵馅料采用蓟州山核桃、葵花籽仁、南瓜籽仁、芝麻、山楂等优质食材,精心调制而成。煮食元宵色泽洁白、无生心儿、入口绵软、细腻、黏滑、汤汁四溢、口齿留香;炸食元宵色泽微黄、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品香源腐乳手工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年,已有120多年历史。蓟州区下窝头镇赵庄村的臭豆腐、酱豆腐加工历史悠久,从抗战时期延续至今,从28名党员合伙经营臭豆腐房到现在8家豆制品加工坊,用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选用上好的大豆,精心制作,天然发酵,质感细腻,绵软,成为家家餐桌必备的开胃小菜。
蓟州区白涧镇杜吉素村的传统花会—少林五虎棍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蓟州皮影同源于唐山皮影,属滦州影系,为唐山皮影西路,是蓟州流行于民间的主要剧种,据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蓟州的皮影班活动于北京东城一带,并和唐山地区影班一并形成北京东城派皮影。
蓟州区官善熏肠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用柏木、梨木、苹果木为主要原料加白糖放入大锅的锅屉上进行烟熏增加风味,所制熏肠淡黄色,口感柔软、鲜香不腻,是人们赞不绝口的美食,是蓟州区传统特色。
蓟州八姐糖醋蒜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重新整理老人口述配方,大胆采用新的腌制工艺。
蓟州区(原蓟县)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它形成于地处蓟州区盘山的北少林寺。元中统年间,嵩山少林寺雪廷福裕禅师住持北少林寺,传授寺中僧众习练少林武术,后经明代圆成禅师、明空长老等高僧,逐步形成了北少林武术,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独乐寺庙会起源于辽,明清时达到鼎盛,绵延至今千年有余,辐射蓟州及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京东最有影响的庙会。独乐寺庙会现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
金桶千层饼,制作技艺起源于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祖辈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御厨。当时研制的这道主食,形似小圆桶,内有十数层,层层相分,外黄里暄,酥软油润,热食不腻,凉吃不散口。
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渗透着最淳朴、善良的蓟州区民风,体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蓟县人民的机智、善良、勇敢,不畏邪恶的高贵品质。
饹馇是蓟州原在的唐山以西地区(蓟州在1973年前属河北省管辖)创造的小吃,但饹馇名称却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赐名。正宗的蓟州饹馇盒儿是纯绿豆制作的。饹馇盒儿外表金黄、色泽鲜艳,放进嘴里,外焦里嫩,饹馇和豆豉的香味顿时溢满嘴巴。
石头砌筑房屋,是蓟州山区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蓟州传统砌石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尤以现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的砌石技艺最具代表性。西井峪村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
兴泰德烧锅白酒酿造工艺距今已有150多年传承历史。清同治年间(约1867年)许有泰在其家族定居地蓟县上仓创办了古蓟州城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家酒烧锅,取其名中一字“泰”,烧锅重号“兴泰德”。兴泰德酿造的白酒是当时的十大御用白酒之一。兴泰德烧锅酒窖香味突出、醇厚协调、绵甜爽净,果香气味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