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戏,是发源于山西省应县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流传,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直到山西大同、怀仁、山阴等晋北地区。耍孩儿传承久远,发现文字记载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应县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恒山老道茶来源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北岳恒山,采摘野生的毛建草、黄芩、柳叶鼠李等稀有的山茶嫩叶,色泽金黄、口味香醇、回味悠长,具有清热消食、降脂降压的功效。
传说,将军庙村原来不叫这名儿,是叫“峰崖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北宋皇帝赵匡义(太宗)派潘仁美为主帅,名将杨继业当先锋官,攻取北京,结果被辽将耶律哥休打了个大败。北宋兵一路败逃,辽军乘胜追击。
相传,天庭玉帝为解下界之苦,曾有过旨令曰:“凡天庭地界之神仙,均有择山替民除灾免难之天职。并指出,有功者,尽皆为其晋道加德。一时,各路神仙纷纷尊旨下凡。
一个美好的地名,一场激烈的厮杀,两者互不相及,却又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亦真亦幻的金沙滩。杨家将血战金沙滩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年,这是怀仁大地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潞绸,因潞安府而得名,主要产地为长治、高平两地,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丝绸织品。唐代山西输往国外的丝绸产品就是高平、上党一带的潞绸。明清时期,高平的潞绸上贡朝廷。由此潞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应县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吃过应县滴溜的人忘不了它那特别的味道。滴溜,采用优质玉米,制成玉米面粉,再加水兑至糊状,搅至稀稠适中,锅内再加上些土碱。成品滴溜黄莹莹颤悠悠,灿如美玉、细如脂,看似柔嫩,实则筋韧,富于弹性,好象小蝌蚪一样,为充饥饱腹的美食,具有清凉消暑的功能。
右玉沙棘是山西朔州右玉县的特产。沙棘也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被誉为“神奇之果”。
“蚕姑蚕姑白又胖,吐尽蚕丝茧里藏。廿日茧里飞出蛾,产下卵籽孵蚁蚕。”这首民谣流传在高平不知多少个年代了。在高平养桑蚕叫喂蚕姑,这是怎么回事呢?
山阴奶粉 : 山阴县生产的全脂奶粉为山西名产之一。1980年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同年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奶粉品种中的特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
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关于马邑建城有一个传说,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记载,“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山药抿八股是晋北地区人民的家常便饭,当年由于没有白面和大米,人们苦中作乐,便用山药蛋磨成土豆汁,发明了这个吃法。万万没想到这种食物现在成了预防糖尿病的佳品。我们为了丰富午餐食谱,可以加上几个家常菜,比如过油肉、土豆丝和凉拌苦菜。
糖麻叶是内蒙古,张家口、山西,宁夏一带的汉族小吃,成品金黄,糖泡鼓起,焦软,香甜,可口,右玉县的糖麻叶做工精良,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高平鼓书最早也叫 鼓词,从艺者都是盲人。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是用高平本地方言进行说唱,内容一般为农民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神话故事、民俗传说。歌词早期表演形式是干板鼓书,以说为主,近似说书,没有音乐伴奏,也就是一鼓一板一梆子。
怀仁油炸糕,又名油炸烩也叫油炸桧,是淳朴的怀仁人民,为了纪念抗金名将岳飞而设计制作的美食。人们最初只是将黍米面做成糕吃,后来出于对奸相秦桧的愤恨,人们又在糕里加了豆沙、菜馅、糖等,现已成为当地人招待亲朋好友的佳肴。
豆面八股又叫抿八股,属于山西面食,是山西高寒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名吃,属于晋菜,是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称为“世界面食之根”。抿八股是用莜面和土豆制成的一种粗粮面食。
山阴燕麦是山阴特色农作物。燕麦,又名雀麦、野麦,禾亚科,燕麦属。燕麦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在山阴被称为是莜麦,经济价值在我国人民日常食用的小麦、稻米、玉米等9种食粮中,以燕麦的经济价值最高,其主要表现在营养、医疗保健和饲用价值均高。
毛头丸,阳城小吃。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
东乡叫秏(坨),一般用白面或黑面,发酵后加碱水制。小花馍一斤面做六至八个,大花馍一斤面做一个或三两个。有纯面的和包馅的两种。不包馅的,将面团按模内脱出就行,面上普刷搭色,放鏊上烤,轮换火上烧红的套锅扣住加温,使面红黄发亮,边底虚黄而熟。
阳城焙面面塑也称“焙面娃娃”,是流行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阳城面塑样式繁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生面、炸面、蒸面和焙面之分。阳城焙面面塑内容丰富,传说故事、戏曲人物乃至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
大肉丸是山西省朔州市怀仁的特产美食,也是山西省知名的特产美食之一。怀仁盛产土豆,好的日常食用,不能贮藏的便打了土豆粉,做成粉条烩羊杂。用粉面打芡,放凉以后,擦成沫,加入调料,肉沫,捏成形上笼蒸,熟后加汤油,葱花即可。
平鲁(包括战争年代原为朔县的下水头、下木角、只泥泉等公社和山朔县的朔五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付出过重大的牺牲,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辈出,英勇斗争的事迹举不胜举...
油馉饳又叫油虼蟆。多用白面做,豆面也可以。将盐溶于温水成浓咸味。冷天用开水,晾温把面放入,顺时针搅拌,稀稠以能使筷子抄起为宜,稍加碱水搅得能带起而有拉劲的面浆为好。
广灵画眉驴,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画眉驴,体格高大,结构匀称,肌肉丰满,鼻梁平直,眼大微突,两耳竖立而灵活,背部宽广平直,腹部充实,四肢粗壮,蹄质坚硬,尾粗长。
泽州四弦书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演唱时采用泽州方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旋律;唱本中金戈铁马、公案传奇、家庭伦理等内容丰富。泽州四弦书的传统节目主要有《游天台》《大八仙》《富贵长春》等。
孤山奶奶庙庙会日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奶奶庙会,主要开展祭祀地方神孤山奶奶、晋剧演出、民间艺人的演出杂耍和物资交流,附近村庄甚至全国各地的老老少少、善男信女都来这里焚香烧表,祈子求孙,或许愿让圣母保佑香烟不断者,人数甚多。
应县凉粉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用马铃薯淀粉制成。其特点是清凉爽口、解暑解渴,入口滑溜,软中有顽,筋中有香,香中透辣,使你吃过口内余味无穷。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山西晋城陵川小米,产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陵川是一个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周边无任何大型污染企业,为小米提供了一个绿色的生长环境,小米无公害,常吃可增强体魄,可做粥、做稀饭、做小米面等,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杂割,为山西应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应县羊杂汤香浓郁,味鲜微辣,色香俱全。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
高平民间有“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咱们种地全靠他”之说,传颂着人文始祖神农炎帝为开启中华文明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相传,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庄里村的神农祠(五谷庙)、炎帝陵,农民都要请(抬)出炎帝神农老爷塑像到附近各村巡视祭祀。
高平与炎帝相关的村地名传说有三则:庄里村、北营村、换马村。
高平绣活是流行于山西高平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高平刺绣分丝线绣和布贴绣两种类型,其题材多取自地方的戏曲故事、民间传说。高平绣活工艺好、扎实耐用和寓意吉祥,作品重神采而不求形似,体现出绣制者的艺术匠心和当地民众的审美品位...
邢培兰,怀仁县吴家窑村人,生于公元1912年。培兰的父亲为清末县学生员,虽一生熟读经书,却始终未能进入仕途,只好穷居僻壤,以教私塾养家度日。吴家窑是个大村子,是山西各地通往绥蒙的交通要道...
猪皮冻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美食。因为猪皮里含有大量的胶元蛋白,所以倍受爱美人士的青睐。米山皮冻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因为特殊的口感和味道,每天都吸引着外地食客前来品偿,成为当地特色风味小吃。
云岗啤酒是大同市的地方名产,产于大同市酒厂。1987年云岗啤酒、特制云岗啤酒双双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并畅销北京、河北、陕西、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灵丘县罗罗腔是一个地方剧种,受其流布地区的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它的艺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其表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规范成套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细微处透射着雁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气息。
耍故事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的传统舞蹈。极具特色的浑源当地秧歌儿。是梁山众英雄夜打大名府的一段传奇故事再现,据说是依据宋元话本中的说故事演化而来的。耍故事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右玉边鸡是优良的肉蛋兼用型鸡种。因右玉县地处外长城脚下,当地人习惯称长城为“边墙”。于是,把这种生长在长城脚下的优种鸡叫边鸡。人们爱将右玉边鸡清炖、白煨、干炒、红煨,作为节日美餐和滋补食品。
二人台,2007年阳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陵川羊肉火烧是山西省晋中市陵川县的一道传统名吃,据称起源于清朝时期。这道美食的制作需要选用新鲜的羊肉,将羊肉切成细丝,加入少量面粉和调料,拌匀后制成馅料。馅料制作好后,需要用面粉和水将其包入酥皮,再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
山西应县的油糕是当地的一道风味食品,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节日食品。应县油糕外脆内顽、精而甜,是主食中的精品。“吃糕”也是当地婚丧嫁娶的代表词。
道士窑位于新荣区采凉山下、万泉河畔的一个村庄,道士窑羊肉质鲜嫩,纤维细软,脂肪含量低且覆盖均匀,历史上曾是皇家贡品,远近闻名。
浑源烧酒制作技艺,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酿酒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浑源县恒山酿酒厂传承于清朝中期本县最大的酿酒作坊一一广兴义字号
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艺精湛,是民间铸造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而优美的音质须在纯手工制作的情况下才有充分体现。浑源铸钟不仅是中国古老冶炼铸造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炸麻叶是本县传统小吃之一,经胡麻油炸制而成的麻叶色香味俱全,成品状如蝴蝶,两端如妇女发髻,俗称“新媳妇头”,香甜可口,是端午节必备食品,也是浑源民众喜爱的早餐之一。
杂格,又叫“杂割”,提起“杂格”,在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尤其是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一个街头、或一个巷尾,一个小摊,围着一团人,坐在简单的桌凳上,嘴边放着二号碗,一个个香喷喷的样子如饕餮之徒,真可谓阳城一景。
大同的庙会繁多,有些庙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则至今仍然存在。每年,从旧历正月初八到上华严寺游八仙开始,二月初三有帝君庙会,三月初三有曹夫庙会,三月十八有娘娘庙会,四月初八有奶奶庙会,四月十五有鲁班庙会...等等,庙会可谓多矣。
相传咱们县米薪关的薛老财和大名鼎鼎的王阁爷结为儿女亲家。这一天,王阁爷的夫人实在想见女儿,就和王阁爷商量把女儿接回家来住几天。王阁爷打发一个年老的家丁赶着一头健壮的毛驴,来米薪关村薛老财家接姑娘回娘家。
民间老百姓在办喜事时总想做到十全十美,待客人时总想达到十分满意,所以从主观到客观都以“十”为准,故取名“周村十大碗”。美味品鉴:丰而不繁、腴而不腻。品之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位于新荣区西部的马头山,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坐骑变成的。王莽追赶刘秀至此,宝马眷恋此地牧草,死也不肯前进一步,王莽人马追来,宝马为阻挡王莽追杀刘秀,卧地成山。在山涧众泉之中,数山下饮马槽之水甘甜好喝,壮体增膘,成为民间一个传说。
党参是陵川特产,产于陵川的“五花芯”党参更是药中一绝。陵川县是山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药中一绝的“五花芯”党参受特定地理、气候、土壤、矿物质含量等局限,只产于该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
挠阁由上下两人表演,下由一男性青壮年双肩缚有一特制铁架,架上再缚一男(女)稚童,扮演《白蛇传》、《唐僧取经》、《翠屏山》等节目。童者彩衣彩裙,头戴花帽花冠俊扮。女角往往在裙后翅出两只“小脚”,文革时,小脚被革。
在宋朝初,咱们天镇县的米薪关原本是一个只住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当时也不叫这个村名。只因它是到河北阳原的必经之路,称之为“关”。那么“米薪”二字是怎么得名的呢?
今朔城区神头镇吉庄村有棵大槐树,五个人也抱不拢。相传,这棵大槐树至今已有六百多岁了,而且还与洪洞的大槐树有关系。明洪武初年,今山西、陕西、河北北部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为了补缺,将大批汉族人向这一带移居。
高平黄梨个大、味浓、味香、香甜适口,十分好吃。皮较厚、果肉略粗糙,但这反应了它粗纤维特别丰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水份大、耐贮运。高平黄梨的含糖量很高,含糖量可达9.98%,酸量0.23%,糖酸比值38.93,属中上等品质。高平黄梨以其个大闻名,一般梨在0.5公斤左右,最大可达2公斤,
高平馓子,俗称煮馓子,实际上是用油炸馓子。在高平凡儿女结婚典礼开锁、小孩满月,皆用馓子烧香祈福,敬献神灵及祖先。“馓子”是一种好食品,但做起来可不简单。须由乡间名厨持专门手艺才能煮成,皆嫡系祖传,外人皆不得法。
阳高县狮子屯乡上梁源村李氏恒山道乐历史悠久,名扬海外,应邀远赴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进行演出。恒山道乐旋律优美动听,风格清雅独特,演奏跌宕起伏,自成流派,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