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有一种很家常但也很大气的菜叫披头烩菜,是平鲁传统特色美食。正宗朔县披头烩菜的四宝是山药蛋、白菜、粉条、豆腐,也可以任意搭配。平鲁人对披头烩菜情有独钟,婚丧嫁娶、满月席、寿宴,几乎都离不开烩菜。
神泉堡驴肉以驴肉色泽鲜亮、香味四溢、肉滑不腻、口味纯正而闻名!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少有的绿色食品,也是走亲访友的不二选择!驴肉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养心安神、保护心脑血管,被大家赞称“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的美誉。
据说浑源的弦子腔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冀中一带的灾民逃荒把当地唱腔带人浑源,经过长期演变,又融进晋北的方言和民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浑源弦子腔。弦子腔曲调高亢明亮,旋律流畅。
阳城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右玉燕麦片,山西朔州特产 燕麦(裸燕麦)又称莜麦,俗称油麦、玉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片即精选塞北高寒山区的裸燕麦加工制成的绿色食品。
浑源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相传,浑源等县民间自古就有击鼓迎春的习俗。春耕前,民众手持羊皮圆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灾免病,故名喜乐和迎春鼓。以后巫婆、神汉将手鼓作为驱邪的工具,且歌且舞,俗称“跳大神”。
恒山白酒产于浑源。浑源酿酒源于明代,500多年来形成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产品风格,故有“吸水烟下兰州,喝烧酒浑源州”的民谚在华北一带久为流传。品种包括恒山特制老白干、北岳高梁酒、恒山大曲、特制高粱酒、恒山春、北岳烧酒、恒酒和二锅头等。
怀仁特产糖干炉又称闪塌嘴,起源于宋辽时期,兴盛于清代,工艺精湛,经后世传人不断潜心研究创新,制作出不同的风味,尤其是“油干炉”:香、酥、脆,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食品。
广灵苦荞,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苦荞。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阳城蚕茧,山西省阳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城蚕茧”以其茧大、粒匀、色泽好、茧层匀等优点闻名全国,其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在全国蚕茧质量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第一名,成为阳城的“金字招牌”。
沁水刺槐蜂蜜,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刺槐蜂蜜”是在沁水县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下生产的优质上等蜂蜜,色浅、味清香鲜洁、甜而不腻,不易结晶,颜色为水白色。
相传,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俗称三皇姑)因不满其父荒淫无道,欲出家为尼而落难白草寺。隋炀帝听说后大发雷霆、骂皇姑辱没门风,派兵火烧白草寺。玉帝听说后派二郎神下凡相救,托皇姑出火海至清凉山下。二郎神迹脚印还留在清凉山。
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山西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享有盛誉,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东方亮小米,原名“御米”,为明清两朝的“贡米”,后改名为“东方亮”小米,历史悠久。东方亮小米产自广灵,广灵小米不仅色泽鲜黄明亮、颗粒均匀圆润、绵软可口、清香甜美、富有弹性的感官特性,而且具有中等偏低的糊化温度及其维生素含量高、蒸煮评分高等优良品质。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传统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源于清期中叶,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形状美观、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
荞面饸饹是左云县的一道特色美食,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左云苦荞,山西省左云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左云苦荞被誉为“东方神草”,苦荞籽粒黑褐色、灰褐色、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左云苦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膳食纤维、纤维素以及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
陵川县核桃湾山位于丈河乡丈河村东7公里处。盛产核桃,该地核桃仁含蛋白质15.4%,含脂肪40%~63%,含碳水化合物10%,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A、B、C、E等。味美多脂的核桃仁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其特殊的疗效。
大红袍花椒也是阳城的农业特色产业,“析城山”牌大红花椒系列产品潜力大,效益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纯天然,纯绿色的意识逐渐增强。析城山大红花椒有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味适中等特点。
润城枣糕——这种形状如花的馒头,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形态美观,入口香甜的枣花馍,就做成了,润城人将它称为“枣糕”。
生长在马头山和助马堡地带的山丹丹花是新荣人的象征之花。山丹丹花虽默默无闻地生长在荒山野旷之中,不用人浇灌,不引人注目,很少被人发现。而却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山丹丹花瓣可点缀食品而供人食之。山丹丹花根刨起来可入药为人治病。
“五福素宴”共九道菜,一道凉菜,八道热菜。每一道都以中华五福文化为内涵,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开宴之前,要先斟上“五福茶”。“五福茶”由聚寿山文化景区创制,包括金银花茶、桑叶茶、千两金茶、连翘茶 、 黄芩茶五种茶叶,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五福”,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沁水蜂蜜: 保健食品。沁水蜜源丰富,有荆条80多万亩,黑刺30多万亩,刺槐10万多亩,还有各类农作物及果树数十万亩。瓶装净化蜂蜜市场畅销,闻名全国。
怀仁羊杂分为纯羊杂和粉羊杂。纯羊杂全部由羊肝丶肺丶心丶胃丶血、肠子等组成,有经验者五脏六肺所占量的比重,都有合口味的比例配方。羊油的熬制丶胡油比例都有讲究。多少年来,其制作方法经过民间烹饪高手不断的调理、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极具怀仁地方风味特色的佳肴,流传至今。
平鲁面塑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熟再进行彩绘。可用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或馈赠亲友。
唐朝时,在咱们县境内的青云山上,坐落着一处神奇独特的庙宇,名叫鹭峰寺。寺内供得尽是石头雕刻的佛像,当地的人称其为“自来佛”。提起这些石佛,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玉米皮编 主产于灵丘县,现有茶垫、汽车坐垫、地席等1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良好,远销国外。玉米皮具有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的特点,是编织品的理想原料。
糕馓又称糕花,是阳高以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油炸食品,也是一种地方性美食。糕馓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在晋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种植黍子有五千年的历史。
据说当初那里曾是块平地,之所以变成如此形状,是炎帝神农死后“显圣”造成的。炎帝神农生前,一直为百姓办好事:栽培五谷,创造耒耜,使百姓的吃饭大事,初步有了保障;接着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来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为品尝剧毒的百足虫而死,叫百姓怎能不念他呢!
很久很久以前,采凉山红石崖附近有个小村庄,村中住着一户人家,全家父母儿子三口人。但火喷喷一家赶上个连年干旱,父母双双饥渴而亡,只剩下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炒兔头是怀仁市的一道经典特色美食,把卤的半熟的兔头从中间切开成两半,然后用辣椒油炒,放入辣椒粉,花椒,青椒,油炸花生,孜然等很多香料,整锅抬出来。其肉味醇厚,香辣爽口,别是一番滋味。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钗)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近年,踢鼓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外地精湛技艺,引进戏剧和武术等艺术形式,逐渐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泼健美、豪放刚劲、表演严谨有序的艺术风格。
云州区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尤其是“盐煎羊肉”为本地一绝,具风味。羊杂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令人垂涎欲滴。
卷薄馍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粮菜搭配食品,是一道乡土感十足的地方传统美食,早在晋代时就有,不过当时并不叫卷薄馍,而叫“春盘”。中国人有春日吃春饼的习惯,卷薄馍也就从春饼演变而来。
五香瓜子是广灵县的著名产品。广灵县生产的葵花籽,是有名的士特产品,颗粒大、籽仁饱满、品质优良。葵花籽经过腌煮加工、凉干、搓皮后,嗑起来干脆喷香,深受群众欢迎。
广灵种植仁用杏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朔到明朝,民间吃杏仁的习惯流传至今。盛产于斗泉乡的仁用杏,素有“贡品杏仁出斗山,斗山杏仁香千里”的美誉,它以饱满,酥脆闻名。广灵杏仁产品的制作融合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和现代技术的精湛,产品醇香可口。
广灵香菇是香菇科、香菇属的一种大型真菌,可以食用。香菇可煲汤,炖食或炒菜。在香菇的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就占了7种。香菇还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各种糖类等,而这些正是构成香菇的营养价值固有的清香、风味的重要物质。
红石塄秧歌剧最早可追溯到清代的中叶,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今流布于山西省东北部,始创于1927年,红石塄村1945年创建了红石塄秧歌业余剧团。红石塄秧歌,主要唱腔以咳咳为主,内容以传统小戏为主,人员少,不受舞台大小限制,台词生动活泼。
在庄里炎帝陵东面一华里左右的岭东村,村北面有座山叫虎头山,相传这座山原先栖息过一对老虎。上古时期炎帝误食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不仅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是日深夜,众多禽兽齐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
地皮菜是附着寄生在荒野地面上的可食菌类物质。形似木耳、食之像菜,故新荣人称之为“地皮菜”。地皮菜可烹炒作菜,也可作汤,尤以作馅料最好。
玻璃饺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药插入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色。
那年黄河在河南长垣县决了口,滔滔黄水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淹没了无数村镇和良田。当时,工部郎中贾鲁心里万分焦急。为了尽快消除水灾,他亲自沿河勘察,日夜奔波放在心上,贾鲁几次上书,元顺帝全然不理。"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实现治河愿望,拯救百姓呢?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个妙法。
馔面,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dài)阳镇的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相传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块垒,传统右玉人最爱的主食之一,它兼具美味与耐饥的特点,主要原料是土豆和莜面,粗粮细做,做法传承,色味俱佳,齿颊留香。块垒主要是将掺有土豆末的莜面搅拌成细小块状的饭食名之曰“块垒”。莜面块垒是右玉美食的典范,粗粮细做,做法传承,色味俱全,一口下去,齿颊留香。
陈龟的先世多为武将,长期在北方边地镇守,他从小立志保家卫国。汉顺帝永建年间,陈龟为孝廉。后连升五级,成为五原郡太守,即今天的内蒙河套地区当镇守大将军。
高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神话传说众多,尤以有关炎帝的趣事遗迹最为丰富。除我市羊头山的神农城、神农庙、五谷畦等外,还有地处市望村南山与野川镇后沟村接壤之高庙山的“炎帝岭”更为神奇,山上有高庙山炎帝岭,岭下有三块大约两米的砂石“支锅石”、两个“炎帝池”、“无蚁山”、“西商道”等趣事。
山西灵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种植莜麦。莜麦经过淘洗、晒晾、炒熟、磨制成面,名曰“莜面”。莜面的吃法花样非常多,有推窝窝(即拷栳栳)、搓个卷、推刨渣、搓鱼儿、压饸烙……等。
1938年,彭总从延安返回时路经高平,对高平的抗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地方党组织要不失电动机地秘密发展党员,公开扩充牺盟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
碾馔虽不是传统主食,但是在过去灾荒年,人们来不及等到小麦成熟,就会制作碾馔来满足温饱,这就叫做“青黄相接”,如今盛世,人们吃碾馔追忆过往就叫作“尝鲜”。
阳高杏脯,是产于山西省阳高县阳高山区所产的杏为原料,将杏去核、晒干后制成杏脯小食品。阳高杏脯色泽金黄透明,肉质柔软,酸甜可口,为果脯中之佳品,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在日本超级市场上被誉为“中国名贵小食品”。
山西省怀仁市的饸饹面是当地民众常吃的一道美食。面条是用饸饹床压制出来,面自动下锅煮制,出锅后捞出盛碗,配上各种卤汁,吃着劲道利口,赞不绝口。
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 起来感觉有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
广灵滑子菇指的是生长在广灵的一种菌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对保持人体的精力和脑力大有益处,并且还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又名珍珠菇、滑菇、光帽鳞伞。
阳城人逢喜事请客喜欢用“火锅”,如同摆酒席一样隆重。制作火锅的食材主要有蔬菜、毛头丸、粉条、肉丸、肉类、鸡蛋等等,蔬菜根据时令选择,可以是冬瓜、大白菜、胡萝卜等。
天镇赵家沟村的北面有个盆儿井村,可最早以前并不叫盆儿井,这是咋回事?传说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村吃水很困难,村里人们陆陆续续都搬迁走了。到最后只留下四、五户,二十来口人了,日子过的还算安稳。可是一遇到旱年,就抓瞎了。
二人台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忻州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