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蚕姑白又胖,吐尽蚕丝茧里藏。廿日茧里飞出蛾,产下卵籽孵蚁蚕。”这首民谣流传在高平不知多少个年代了。在高平养桑蚕叫喂蚕姑,这是怎么回事呢?
潞绸,因潞安府而得名,主要产地为长治、高平两地,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丝绸织品。唐代山西输往国外的丝绸产品就是高平、上党一带的潞绸。明清时期,高平的潞绸上贡朝廷。由此潞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阳城焙面面塑也称“焙面娃娃”,是流行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阳城面塑样式繁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生面、炸面、蒸面和焙面之分。阳城焙面面塑内容丰富,传说故事、戏曲人物乃至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
东乡叫秏(坨),一般用白面或黑面,发酵后加碱水制。小花馍一斤面做六至八个,大花馍一斤面做一个或三两个。有纯面的和包馅的两种。不包馅的,将面团按模内脱出就行,面上普刷搭色,放鏊上烤,轮换火上烧红的套锅扣住加温,使面红黄发亮,边底虚黄而熟。
毛头丸,阳城小吃。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
晋城的酸菜黒圪条,也算是山西众多面食中的一奇。黑,与白相对而言,表明了颜色,因为是高粱面做的,故而不白。圪,是个虚词,晋东南地区的口头语,比如“李圪抓”……。黒圪条的普通话意思就是黑点的面条。
高平鼓书最早也叫 鼓词,从艺者都是盲人。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是用高平本地方言进行说唱,内容一般为农民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神话故事、民俗传说。歌词早期表演形式是干板鼓书,以说为主,近似说书,没有音乐伴奏,也就是一鼓一板一梆子。
油馉饳又叫油虼蟆。多用白面做,豆面也可以。将盐溶于温水成浓咸味。冷天用开水,晾温把面放入,顺时针搅拌,稀稠以能使筷子抄起为宜,稍加碱水搅得能带起而有拉劲的面浆为好。
山西晋城陵川小米,产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陵川是一个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周边无任何大型污染企业,为小米提供了一个绿色的生长环境,小米无公害,常吃可增强体魄,可做粥、做稀饭、做小米面等,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泽州四弦书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演唱时采用泽州方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旋律;唱本中金戈铁马、公案传奇、家庭伦理等内容丰富。泽州四弦书的传统节目主要有《游天台》《大八仙》《富贵长春》等。
高平绣活是流行于山西高平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高平刺绣分丝线绣和布贴绣两种类型,其题材多取自地方的戏曲故事、民间传说。高平绣活工艺好、扎实耐用和寓意吉祥,作品重神采而不求形似,体现出绣制者的艺术匠心和当地民众的审美品位...
高平民间有“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咱们种地全靠他”之说,传颂着人文始祖神农炎帝为开启中华文明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相传,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庄里村的神农祠(五谷庙)、炎帝陵,农民都要请(抬)出炎帝神农老爷塑像到附近各村巡视祭祀。
猪皮冻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美食。因为猪皮里含有大量的胶元蛋白,所以倍受爱美人士的青睐。米山皮冻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历史了,因为特殊的口感和味道,每天都吸引着外地食客前来品偿,成为当地特色风味小吃。
高平与炎帝相关的村地名传说有三则:庄里村、北营村、换马村。
杂格,又叫“杂割”,提起“杂格”,在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尤其是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一个街头、或一个巷尾,一个小摊,围着一团人,坐在简单的桌凳上,嘴边放着二号碗,一个个香喷喷的样子如饕餮之徒,真可谓阳城一景。
陵川羊肉火烧是山西省晋中市陵川县的一道传统名吃,据称起源于清朝时期。这道美食的制作需要选用新鲜的羊肉,将羊肉切成细丝,加入少量面粉和调料,拌匀后制成馅料。馅料制作好后,需要用面粉和水将其包入酥皮,再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
沁水鼓儿词是山西省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 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
泽州红山楂保护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日照量大;夏季高温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多雨,天高气爽,适宜种植山楂。泽州红山楂属地方名优品种,该品种红圆个大,单果重达20克左右,果肉呈粉红色,果肉味醇、酸甜可口,素有全国“山楂王”之美称。
党参是陵川特产,产于陵川的“五花芯”党参更是药中一绝。陵川县是山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药中一绝的“五花芯”党参受特定地理、气候、土壤、矿物质含量等局限,只产于该县。
沁水紫皮蒜产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端氏镇。特点是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为山西省晋城地区名土特产品。为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蒜瓣外皮呈紫红色,瓣少而肥大,辣味浓厚,品质佳,是餐桌菜肴中一种最常见的食物。
沁水黑木耳,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黑木耳形如“飞”,状如“燕”,不但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与无机盐。由于沁水黑木耳各种营养成分完善而丰富,故被誉为“素中之荤”。
沁水黑山羊体躯中等,公羊多具有粗大的“八”字型角,也有少数羊无角。背腰宽广肥圆,四肢粗壮,蹄坚实。被毛修长光亮,多为褐色,外层毛粗硬而长,有光泽。沁水黑山羊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营养价值高,含15种氨基酸,人体所需氨基酸丰富。
高平馓子,俗称煮馓子,实际上是用油炸馓子。在高平凡儿女结婚典礼开锁、小孩满月,皆用馓子烧香祈福,敬献神灵及祖先。“馓子”是一种好食品,但做起来可不简单。须由乡间名厨持专门手艺才能煮成,皆嫡系祖传,外人皆不得法。
巴公大葱因产于山西省晋城市郊巴公镇而得名,该大葱属百合科葱属中以叶鞘组成的肥大假茎和嫩叶为产品的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功效。巴公大葱个大、香浓、辣烈、肉厚心实、质地细密、耐贮存,营养成分和杀菌素也比一般大葱高,其还有药用功能,被形象地称为“扁担葱”。 。
高平黄梨个大、味浓、味香、香甜适口,十分好吃。皮较厚、果肉略粗糙,但这反应了它粗纤维特别丰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水份大、耐贮运。高平黄梨的含糖量很高,含糖量可达9.98%,酸量0.23%,糖酸比值38.93,属中上等品质。高平黄梨以其个大闻名,一般梨在0.5公斤左右,最大可达2公斤,
民间老百姓在办喜事时总想做到十全十美,待客人时总想达到十分满意,所以从主观到客观都以“十”为准,故取名“周村十大碗”。美味品鉴:丰而不繁、腴而不腻。品之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沃老花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集打、唱、跳三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媚秀美的风韵。歌舞结合,相得益彰,是沁河流域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体现着沁水下川文化的精髓。
舜的传说是山西省运城市的民间传说故事,舜的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尧舜传说和走亲习俗这一文化纽带,两地群众却建立起了联系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当地信仰的衍生物。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超历史的。
沁水黄小米,山西省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黄小米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超过粳米。小米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淀粉、维生素B1、B2和C等,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为粳米的5—6倍。
圪捞粉,也叫高平凉粉,属凉粉一种,风味奇特,夏日食用有消暑之功效。透明含绿、凹凸不平、长而宽、亮而鲜,两三条就能盛一碗,吃时加入秘制的辣椒油,爽滑耐嚼很是好吃。
山西香果是山西的特产水果,主要分布于阳城县城关及东冶、 河北、驾岭等乡镇, 有170余株,年产果约5000斤。3月开花,9月香果成熟。果实呈绿黄色,直径小的3~5厘米,大的8~10厘米。味酸微涩,清香盈室,数月不腐。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些村民几乎全部是一脉相承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柳氏族人自从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后,世代遵训守礼,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陵川黑山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陵川黑山羊体躯中等,头部大小适中,眼大微凸,鼻梁凹陷,耳小,向左右平伸,公母羊多具有粗大的“八”字型角,也有少数羊无角。背腰宽广肥圆,四肢粗壮,蹄坚实。被毛修长光亮,多为褐色,外层毛粗硬而长,有光泽。
七须黄花菜产于晋城市沁河流域的加丰镇。其优点,一是颜色鲜黄,干净整齐;二是角苞长、肉厚,粗壮肥硕;三是脆嫩清口,久煮不烂。因此加丰黄花为素食上品,深受外商欢迎,成为晋城市外贸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王寨圪栏棒又叫“青龙圪栏棒”是流行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青龙村、王寨村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南岭酥梨是泽州县南岭镇的特产之一,果实近圆柱形,平均单果重250克。果心小,果肉白色,中粗,酥脆,汁多,味浓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南岭酥梨,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节约蛋白质,解毒,增强肠道功能。
在高平城乡,有一种传统美食“捻圪斗”,俗称“猫耳朵”。也成了高平城乡的一道美味佳肴,因做时用拇指摁滑而成,故称“捻圪斗”。又因吃时轻柔利口,筋而软和,富有营养,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高平市塔王醋业有限公司改革了传统的熟料发酵工艺,采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生料发酵技术。这一新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蒸、煮工艺对原料中维生素、氨基酸、糖、醛类等营养成份的破坏。产品主要有特醋、陈醋、老陈醋、保健醋四大系列。
米淇儿在晋城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样家常饭,也是晋城人最喜欢的一样家常饭。米淇的主要原料自然是米,而且是小米。
冬凌茶是一种纯天然四季饮品,选用阳城地方特产——冬凌草、山楂等,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而成。每年霜降后,因冬凌草全株自上而下结满薄如蝉翼的冰片,阳光下晶莹剔透,故又名“冰凌草”。
晋城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质地优良,具有灰份质低,含硫少、发热量高、热稳定性强、机械强度大等优点,原煤含硫量在0.3%左右,可燃基发热量在8000大卡/千克左右,块炭晶萤光亮,燃烧时无烟无味,摸不染手、抱不沾衣,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工用民燃均为佳品。
泽州甜柿,是产于山西晋城市的一种甜柿,因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而得名,甜柿在晋城市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为传统土特浆果类果品。泽州甜柿含糖高,品质佳。柿叶可制茶,有消暑、降压、减肥之功。柿叶所含维生素c很高,比被称为维生素宝库的柠檬的维生素c还高一倍。
高平的民间面塑历史比较悠久,它是盛行于民间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这个面塑它不仅是一种实用,还有一个观赏价值。面塑,俗称蒸花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
高平关位于高平与沁水交界的老马岭上,此地山高崖陡,关隘雄险,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沁水刺槐蜂蜜,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刺槐蜂蜜”是在沁水县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下生产的优质上等蜂蜜,色浅、味清香鲜洁、甜而不腻,不易结晶,颜色为水白色。
“阳之源”老陈醋采用蒸、酵、熏、淋、晒5道工艺,酿造出酸、甜、绵、鲜的独特风味,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有机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佐餐调味佳品。
核桃在阳城县栽培历史悠久,质量以皮薄肉厚,色鲜味浓的特点美誉神州。阳城南部山区山大坡广,沟岭纵横,发展开发核桃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核桃(长寿果、人脑果)是天然补脑食品,可以壮阳补肾,润肠通便,防止动脉硬化,是强身体,益肝肾,防衰老的食品。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马武寨南面10公里处,有一道岭叫分水岭,分水岭往北走3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神仙窑,山里有一个石洞叫神仙洞。传说这个洞曾经是马武藏宝的地方。
农历的三月二十日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有个古庙会,大南庄的古庙会非常热闹,真可谓人山人海,号称泽州第一庙会,那么究竟为什么周围的村民要来这里赶这个庙会呢?原来这个庙会上要表演一种“牛拉桩”的民间故事。
高平大黄梨,高平大黄梨果实呈黄色,大而整齐,果皮粗,有蜡质,耐贮存,果肉白色,汁多而脆,甘酸适度。明、清时曾为朝廷贡品。2015年12月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高平大黄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沁水蜂蜜: 保健食品。沁水蜜源丰富,有荆条80多万亩,黑刺30多万亩,刺槐10万多亩,还有各类农作物及果树数十万亩。瓶装净化蜂蜜市场畅销,闻名全国。
泽州打铁花,是山西晋城市的一项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因晋城古称泽州及泽州府而得名。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在山西晋城境内比较著名的有晋城市郊区的大阳镇和巴公镇的打铁花习俗。
烧大葱是山西小吃菜谱之一,以大葱为制作主料,烧大葱的烹饪技巧以烧菜为主,口味属于葱香味。烧大葱的特色:此菜色泽金黄诱人,汤鲜葱香,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阳城县“析城山”牌野生木耳产于太行南端,王屋山巅峰,木耳质地柔软,口感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软面油糕是阳城的一道家常经典小吃,糯米面少加水,捏成较硬的面团,蒸二十分钟,出笼放盆内,醮凉水搋,少放点碱水,搋匀成光而软的面,稍饧。放热油中慢炸,逐渐膨胀,松脆金黄。
槐花锅垒:摘下的槐花洗净控下水,拌上白面粉或玉米面(一碗槐花半碗面)放一点熟调和油(一小勺),花椒炒熟碾成细面少许放入,小青葱切细放入,然后拌匀放开水蒸笼内蒸10分钟就可食用,也可用葱花鸡蛋炒制。但记住不可放味精、鸡精要保持原味特色。
高平九莲灯是流传在我省晋东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是高平民间舞蹈中群众最热爱的一朵艺术奇葩,老友妇孺都会他几场,深深扎根与群众之中。
高平丝绸以晋东南特产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中国是丝绸圣地,高平丝绸是中国的名产,丝绸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首创产品,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