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丝绸以晋东南特产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中国是丝绸圣地,高平丝绸是中国的名产,丝绸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首创产品,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义城红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山西晋城位于八百里太行最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有着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优势区土壤硒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3.55倍,造就了高山旱作富硒,甘甜绵润好吃的“晋城红薯”。
晋城是面食的故乡,所以香椿面简直就是美味的化身,每年春天市民都会吃一两次来解解馋。民间流传这样一段趣事:瓮山的香椿面,因其枝叶嫩小,拌着面条时就会附着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粘面不粘碗”,有些没有品尝过的人不解其意,竟然误传为“粘碗不粘面”,一字之差完全是南辕北辙。
白起肉又称烧豆腐、高平烧豆腐。是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高平地区的谷口村(也叫杀谷),有一种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
“五福素宴”共九道菜,一道凉菜,八道热菜。每一道都以中华五福文化为内涵,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开宴之前,要先斟上“五福茶”。“五福茶”由聚寿山文化景区创制,包括金银花茶、桑叶茶、千两金茶、连翘茶 、 黄芩茶五种茶叶,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五福”,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浆水菜地埋圪丝,是晋城陵川的一道美食。浆水菜地埋圪丝食材主要有土豆、酸菜、葱、姜、蒜等,采用烧菜的烹饪方法制作。其成品香味浓郁,酸脆可口。
阳城蚕茧,山西省阳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城蚕茧”以其茧大、粒匀、色泽好、茧层匀等优点闻名全国,其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在全国蚕茧质量抽样检测中,综合指标第一名,成为阳城的“金字招牌”。
神农炎帝有两个女儿,长女端庄秀丽,名女尸,次女亭亭玉立,名女娃。两个女儿聪明贤惠且勤劳朴实,深受炎帝及其族人的喜爱,炎帝四处狩猎,两个女儿都随伴左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化,炎帝部落从游牧狩猎到羊头山定居农耕,部落逐渐扩大、人员逐渐增多。
阳城煎饼用小米或小米和玉米面混合,加水磨成浆,在专用甗中摊制而成的阳城特色小食。咧米煎饼,是将小米煎饼粥放盐或葱花,用鹰抓兔或煎盘擦油摊成圆饼,还可用新玉米,磨成粥摊制。可单食,也可卷上红萝卜丝、绿豆芽、粉条、青菜等食用。
高平十大碗是一道地方名肴,属于晋菜系。高平十大碗是指高平当地的一种传统宴席,共十碗,依次为:水白肉、核桃肉、小酥肉、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红烧肉、丸子汤、粉皮芥末汤、肠子汤。
陵川县核桃湾山位于丈河乡丈河村东7公里处。盛产核桃,该地核桃仁含蛋白质15.4%,含脂肪40%~63%,含碳水化合物10%,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A、B、C、E等。味美多脂的核桃仁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其特殊的疗效。
高平境内戏剧、曲艺作品比较丰富。传统戏剧、曲艺改编、移植者较多。据1962年统计,仅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就有702出,常演的独有剧目130出。
晋城炒凉粉是一道山西省晋城市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成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十不隔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属于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盛行于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一带。无论是赶庙会,还是重大节日庆典,十不隔都是当地群众一种最好的庆祝方式。据老艺人口碑相传,十不隔从唐代起便开始在南马村一带盛行,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散格枝翻鏊是泽州县的特色小吃,这一带的翻鏊跟其他晋城的翻鏊最大的区别是翻鏊像一根根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树枝,因而得名“散格枝翻鏊”。
花瓶寺又名磨河寺,因位于磨河而得名。古传,花瓶寺方丈修行高峻,道行深不可测。他讲经时附近的动物都会来听。他还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拘来山中蟒蛇,不计其数,那蛇蟒金黄躯体,翠绿身彩,闻笛响应,群蛇狂舞,舞毕自回,觅之不见。
晋城小红柿色艳、皮薄、汁多、肉嫩、糖分多,是全国19种名柿之一。被称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由其加工而成的柿炒面、柿饼都是颇受欢迎的吃食。每到金秋十月,柿叶飘落,满枝的柿子如同一个个小红灯笼,挂满山崖,与湛兰的天空相映,煞是妙景。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鲜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制作好的可以舀浆水喝,也可以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
“帅源”牌桑椹汁系采用天然桑椹、蜂蜜、苹果酸、优质矿泉水等精制而成。阳城县帅源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帅源”牌桑椹汁,口感纯正,营养丰富,具有消渴、防暑、降温等功效,是您馈赠亲朋、走亲访友的佳品。
在庄里炎帝陵东面一华里左右的岭东村,村北面有座山叫虎头山,相传这座山原先栖息过一对老虎。上古时期炎帝误食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这一消息很快传开,不仅人间处处哀痛,就连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是日深夜,众多禽兽齐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
据说当初那里曾是块平地,之所以变成如此形状,是炎帝神农死后“显圣”造成的。炎帝神农生前,一直为百姓办好事:栽培五谷,创造耒耜,使百姓的吃饭大事,初步有了保障;接着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来解除百姓的病痛;又为品尝剧毒的百足虫而死,叫百姓怎能不念他呢!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市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府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阳城烧肝,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佐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馔面,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dài)阳镇的一种流传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相传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阳城犁镜的铸造技艺是山西省的一项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泽州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不吃油馍蘸蒜”。大概因泽州自古以来虽多煤多铁多小米,但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小麦种植范围小且产量低,偏偏缺白面,所以,纯用白面的油馍就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也不敢顿顿吃油馍蘸蒜。
满仓是一位狩猎的神箭手,在炎帝部落中曾立过赫赫战功。炎帝在尝百草、植五谷之前,炎帝部落的先民们多是以打猎谋生的,满仓就是在这一时期练就了一身善射的本领。后来他和兄弟仓颉成了不离炎帝左右的一文一武哼哈二将。
所谓“吃炒”,就是在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炒花生、炒黄豆、炒大豆、鸡蛋等食物,当地人又称之为“吃炒”。俗语有:“三十晚上不吃炒,东头起来西头倒”,这是腊月里的第一句关于腊月习俗的儿歌。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
润城枣糕——这种形状如花的馒头,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形态美观,入口香甜的枣花馍,就做成了,润城人将它称为“枣糕”。
大红袍花椒也是阳城的农业特色产业,“析城山”牌大红花椒系列产品潜力大,效益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纯天然,纯绿色的意识逐渐增强。析城山大红花椒有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味适中等特点。
卷薄馍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粮菜搭配食品,是一道乡土感十足的地方传统美食,早在晋代时就有,不过当时并不叫卷薄馍,而叫“春盘”。中国人有春日吃春饼的习惯,卷薄馍也就从春饼演变而来。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1938年,彭总从延安返回时路经高平,对高平的抗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地方党组织要不失电动机地秘密发展党员,公开扩充牺盟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
那年黄河在河南长垣县决了口,滔滔黄水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淹没了无数村镇和良田。当时,工部郎中贾鲁心里万分焦急。为了尽快消除水灾,他亲自沿河勘察,日夜奔波放在心上,贾鲁几次上书,元顺帝全然不理。"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实现治河愿望,拯救百姓呢?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个妙法。
说起泽州的美食,不得不提及油灌焖饭,油灌焖饭的确是晋城人生活中的一道美食。用色泽金黄,又甜又粘又香的大兴小米做出来的油灌焖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大兴小米做出来的小米焖饭名扬晋城,做成油灌焖饭更是香上加香。
阳城人逢喜事请客喜欢用“火锅”,如同摆酒席一样隆重。制作火锅的食材主要有蔬菜、毛头丸、粉条、肉丸、肉类、鸡蛋等等,蔬菜根据时令选择,可以是冬瓜、大白菜、胡萝卜等。
高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神话传说众多,尤以有关炎帝的趣事遗迹最为丰富。除我市羊头山的神农城、神农庙、五谷畦等外,还有地处市望村南山与野川镇后沟村接壤之高庙山的“炎帝岭”更为神奇,山上有高庙山炎帝岭,岭下有三块大约两米的砂石“支锅石”、两个“炎帝池”、“无蚁山”、“西商道”等趣事。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阳城的美味佳肴——毛头丸。此丸和肉丸虽同属丸子系列,但形状、外貌、风味却截然不同。它的配料极其简单,只需一些粉条、白萝卜、玉米粉,以及葱、姜、蒜等调味品。毛头丸的菜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入口鲜嫩,口味极佳。
在泽州很多的地方,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用川汤来招待亲朋好友。办喜事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来贺喜、帮忙,而主人的招待就是事先盘下的大锅灶,支起的“大金锅”做下满满一锅的川汤,再配上雪白的馒头、花卷,吃的那叫一个香!
阳城棉纸是指在山西省东南部阳城县东城办下孔村一带采用古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所生产的纸张,因为是阳城特有的传统工艺,所以取名阳城棉纸。纸面无圪瘩,柔软光滑,洁白细腻,薄如蝉翼,边沿整齐,拉力强。
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据考证光绪年间(1875年)就有艺人开展道情说唱形式,推算至今已是近二百年历史了。据推测阳城道情是流行于阳城境内的一个外来曲种,它于何时何地流入阳城说法不一。
上党唐宋时期盛产一种叫“饧”的食品,从用料、规模、利润上讲都不能算作大买卖,就是这类小生意让泽州商人经营出了特色,经营出了名声。 饧,用米和麦芽之类谷物熬成的糖稀。它的存在形式大概就是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麻糖”。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阳城县析城山脚下的横河镇,河谷峡深,其中有一股圣水,山泉水+黑土结石是析城山黄花菜生长的优越条件。此地的黄花菜呈金黄色,花朵果肉厚,每朵长7—10厘米。因为其干净无霉,脆嫩爽口,久煮不化,深受顾客的欢迎。
陈龟的先世多为武将,长期在北方边地镇守,他从小立志保家卫国。汉顺帝永建年间,陈龟为孝廉。后连升五级,成为五原郡太守,即今天的内蒙河套地区当镇守大将军。
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县官来高平上任,为了捞取个关心老百姓的美名儿,县官常找些借口到乡下转游,暗地里却收受土豪劣绅的贿赂,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整治他一下。
泽州对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流传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忆,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
槐花茶是泽州下村镇的特产,下村镇地形呈两山夹一沟之势,地势西高东低,是典型的丘陵区。泽州县三条中心河流之一的长河就发源于此。丰富的水源孕育着下村镇这片富饶的土地,这里空气清新、植被茂盛,被称为“绿色氧吧”。下村镇的槐花叶茶的原材料的产出地就在这里。
碾馔虽不是传统主食,但是在过去灾荒年,人们来不及等到小麦成熟,就会制作碾馔来满足温饱,这就叫做“青黄相接”,如今盛世,人们吃碾馔追忆过往就叫作“尝鲜”。
“巴公烧大葱”风味特殊,如果上了一桌清淡菜,再加上一道烧大葱,一下就提起了口味。大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等物质,其中所含的“烯丙基硫醚”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还可以增进食欲。
晋城十大碗是山西晋城地区特色综合菜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晋城十大碗的十大菜系主要有木耳圪贝、烧大葱、毛头丸、过油肉、小酥肉、 糊卜肉、糖醋溜丸、油圪麻、天鹅蛋、甜饭等。
高平十五里的伯方村,明崇祯以前叫黑方村,清顺治年间,始改伯方村。这一"伯"一"黑",一字之差,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锅盔是山西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它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在平圆的锅盖上慢火烘烤,外表班黄,香酥可口,能久放,便携带。
包皮圪条(也称饽子),传统面食,先将按一定比例兑好的白面、淀粉、豆面用温水和成团,再用温水把高粱面和成团,用白面团包严红面团,用擀杖擀成薄片切成叶形的面条,把面条放入开水锅煮熟捞出,浇上菜即成。
泽州黄小米,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泽州黄小米种植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741米,适宜谷子生长。泽州黄小米,属地方名优品种。该品种色泽金黄、颗粒圆满、晶莹明亮、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可口。
拧一碗是山西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的一道美食,又叫炉饽。拧一碗最主要的食材是摊馍,做摊馍的原料是小米,原料采用当地独有的“泽州黄”小米进行磨制,米香浓郁,软糯可口,再加上原生态石磨磨浆,手工精细化制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最初的味道,让美味升级。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